從童書、工具書與語料庫學英文
走马读人
2012-02-04 15:30:59
( reads)
從童書、工具書與語料庫學英文 / 蘇正隆(台灣翻譯學學會執行長、台灣師大翻譯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想學好英文,應該多閱讀道地而優美的英文讀物,譬如文學、詩歌、童書。西方的童書大都很精采,押頭韻、押尾韻、有節奏,可以琅琅上口,相對於以往透過國編館標準本來學英文的方式應該是更有效。英美兒童讀物中表達同樣的概念,用的句子都是很簡潔易學。因此不要小看兒童讀物,覺得成人不需要閱讀兒童英文讀物,事實上,即使我們已經大學畢業、入社會了,還是可以從這些兒童讀物中學英文。特別是從事翻譯、中翻英工作的人,更有必要從童書裡取經,學習怎樣用簡潔生動的文字來表達。
以往的英文課本存在很多問題,譬如說這樣的句子: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races have different manners. (不同國家、種族有不同的習俗) (註1)
這樣的英文就很呆板,文法雖通,邏輯卻不好。不同國家跟種族為什麼就一定會有不同的manners?如果改成 “Manners and customs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and from race to race” 就好多了,而且有節奏,用字也比較周延。當然還可以更簡潔,也不需要截然劃分國家種族,可以說 “Manners and customs vary from culture to culture.”(註2)
十幾年前民間編、國立編譯館審定的英文課本也一樣,很多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問題重重。以底下這篇為例:
One way to have good health is to eat healthful foods. Your body uses healthful foods to grow new cells. These foods are also needed to repair damaged cells. Your body uses healthful foods to keep cells, tissues, organs, and organ systems working. They provide the energy your body needs. When you eat healthful foods and exercise, your weight may be controlled. (註3)
我們將裡面的句子和英美兒童讀物裡出現類似的文字相對比,課本裡敘述的食物、營養、健康、成長之類,唸起來都很拗口。而英美兒童讀物中表達同樣的概念,用的句子都是很簡潔:
All living things need food to stay alive. Food helps your body grow and stay healthy. It gives you the energy to run and play.
因此不要小看兒童讀物,覺得成人不需要閱讀兒童英文讀物,事實上,即使我們已經大學畢業、入社會了,還是可以從這些兒童讀物中學英文。特別是從事翻譯、中翻英工作的人,更有必要從童書裡取經,學習怎樣用簡潔生動的文字來表達。
其實寫童書很不簡單,用字要讓人看得懂,又要能清楚傳達理念,有時甚至比寫一般成人書更困難。剛剛提到「成長」,這裡有一個好例子:
Food helps living things to grow and stay healthy. These puppies need a lot of food because they have a lot of growing to do.
這樣的句子很活、很容易上口,卻是非母語人士比較寫不出來的,和底下這段審訂本的文字相比,高下立判。
Healthful foods have different nutrients. A nutrient is a substance needed by living things for growth. When you eat, the food is changed by the digestive system. Nutrients from the food move into your bloodstream. They are carried to cells throughout your body. The nutrients are used by the cells to keep your body healthy. The cells divide as they grow. More cells are produced and your body grows. (註4)
好的童書非常多,譬如大家很熟悉的《夏綠蒂的網》Charlotte’s Web。但是即使一般人不太熟悉的童書裡面其實也有很多寶藏值得讓我們去挖掘,譬如,底下介紹的Math Wiz。(註5)
Math Wiz是講一個數學小天才,數學很好,可是體育很差。所以他最嚮往的不是功課好,而是寧願像個運動健將,有肌肉、打球很厲害。書裡有一段是在上體育課,老師吹哨子說:「休息五分鐘。」“Take five!” yelled Coach. That was Coach’s way of saying, “Take a water break.” 這裡的「休息五分鐘」就是“Take five!”,很簡單。water break在美國中小學是指休息、去喝喝水的說法。還有說到他羨慕班上運動健將Tom Ballan,說他鶴立雞群,長得比其他人高。“He stood out from the other kids.”球藝好,可以讓排球在膝蓋上彈上彈下── “Bouncing the volleyball on his knee”從一腳到另一腳,然後頂到頭上; “Wow, he was terrific.”哇,真的很棒。“He wore his T-shirt sleeves rolled up to the shoulders”穿T恤袖子喜歡捲到肩膀。“He was always stretching.”喜歡伸展肌肉 “As he flexed his arm, a real muscle bumped up.”彎起手臂,肌肉就鼓起來。像這裡的 “flexed his muscle”, “bumped up”等等都可以學習。
如果我們多讀這樣的作品,就會學到很多像這類活生生的說法。在新聞中flex one’s muscle還常引申為比喻用法──所謂的 “metaphor”。1996年台灣面臨台海飛彈危機,國外媒體說中共 “flex their muscles”,就是用武力恫赫。書中還有 “If you can throw a ball or run fast, crowds of people cheer and go wild over you.”他自己數學好,但他覺得體育好的人更棒,一投籃,別人就會為你喝采, “go wild over you”為你瘋狂。後來老師講「下課!」“That’s it for today.”(今天上到這裡),都是很好的口語表達。
像這樣道地(authentic)的英文讀物就比中國大陸的課本(註6)、台灣國立編譯館、以及台灣民間編的課本活潑生動,而且裡頭還有故事情節。我們如果用這類材料來自修,教學生,一定會更有效也更有趣。這些英文童書、青少年讀物跟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會比較感興趣。對成年人來講還可以彌補以前沒有的英文經驗,我們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都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可惜沒有用英文體驗的機會,如果多看英文童書,可以把這個gap彌補起來。這些作品裡面有許多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字眼、或青少年的慣用詞彙,如果欠缺這些經驗與詞彙,在翻譯或生活應用上哪一天需要用到時就會覺得困難重重。
譬如書中提到,人家瞪著他,他覺得很奇怪 “He wondered why.” 自己有什麼不對勁, “He looked down to be sure his zipper was zipped.”看拉鍊有沒有拉上,「拉鍊沒拉上」就是 “zipper wasn’t zipped”。在台灣有人會說「石門水庫沒關」。像這種涉及比較不雅的事,會用 “euphemism”(委婉說法)來表達,譬如上完廁所忘記拉拉鍊,要提醒人家「拉鍊沒拉」,有比較客氣的表達方式,美國有人會說 “XYZ”,就是:“Examining your zipper.”的意思,或是“Your fly is down.” fly就是拉鍊的鍊頭。
語言是活的,會有變化,每一個時代和不同的community都會創造新的用法,像slang都會不斷的產生與翻新。譬如八九年前大學生喜歡講「很ㄅㄧㄤˋ」,就是英文的 “terrific”,最近幾年常聽說很 “in”、很「夯」,英文也有類似的情形,重要的是你怎麼在context裡去了解。還有等一下會講到語料庫的問題,我們對許多詞語的了解,常常不是單憑詞典或課本就可以解決的,因為語料有限,而從語料庫去觀察解讀的原理就是一個假設:任何東西,任何一個用法,你如果看第一次看不懂、第二次看不懂,看第三次隱隱約約懂一點,等到出現十次,大概大部分人都能了解。所以很in、很夯,第一次可能聽不懂,但是沒有人會為這個去查字典,因為你聽久了就可以悟出它的意思。
書中還提到小朋友上課喜歡「傳紙條」(note passing),有人用橡皮筋射紙條,不小心打到人,大家忍不住笑(everyone giggled),於是Miss Williams抬起頭來說 “Class, is there a problem?”像這句老師問「同學有什麼問題?」換做我們能不能講得這麼簡潔自然,還是會講得很複雜?
國外的兒童讀物一般可分為幾類,繪本是給五六歲以下小孩子看的。等小孩子開始能夠自己閱讀了,就進階到chapter books,這種書通常在三四十頁之內,相當於一般書的一個chapter,但是它獨立成一個單元,台灣的中小學生就很適合看chapter book。像Charlotte’s Web有將近兩百頁,對有些台灣的學生有困難,chapter book就很短,但是情節有頭有尾,也都反映小孩子的生活情境。
另一本童書Meet M & M是用有點像韻文的方式來寫故事,一開始寫道:
Mandy and Mimi were friends…Mandy was two inches taller. So she bent her legs to look shorter. And Mimi was one size bigger. So she held in her stomach to look smaller. Then she stood on her toes to look taller. (註7)
我們可以從這裡學到「比較胖」「比較重」的英文表達。中文說「大一號」,英文也很接近,叫 “one size bigger”。 “So she held in her stomach…”縮小腹、縮肚子。然而台灣學校敎的stomach定義是「胃」,很多人就不知道講肚子痛或是肚子大也用stomach這個字來指肚子。在台灣學單字常常「一個蘿蔔一個坑」,初學英文時學到肚子是belly,卻不知道stomach更常用。
這兩個小朋友如膠似漆很要好,就是 “stick together like glue”,甚至一起泡澡。以前年輕人形容洗澡的動作說「嚕啦啦」,這本書裡則用 “Rub-a-dub-dub”,是不是很相近、很傳神?裡面還提到小朋友們玩「鬼屋」 “haunted house”,玩家家酒 “played store”,其中Mandy把Mimi媽媽新買回來,上面還貼著價格標籤的大衣拿來穿,還講 “Your prices are outrageous!” 然後扮店員的Mimi就說 “We do our best, lady!” 對話俏皮可愛。
深度與廣度—多閱讀Content Area的文章
除了童書以外,還應多接觸美國小學語文、自然、社會跟數學類的課本。這些領域在台灣都是透過中文學的,所以我們可能不知道小學課程裡、常識範圍內歷史、地理、數學、動植詞彙的英文怎麼講。比如葉子生長的順序有「互生」跟「對生」兩種,英文怎麼講?「對生」這個詞其實就是 “opposite”,因為是從同一個節點長出兩個相對的葉子,而「互生」是交替的,所以就是 “alternate”。
還有「平行四邊形」怎麼講? “parallelogram”,「平行」是 “parallel”大家都會, “gram”是圖形的意思,中間加個 “o”就成了。還有「等腰三角形」 “isosceles triangle”。台灣中學之前的英文課本裡只出現過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其他沒出現過的大家似乎就都不知道英文怎麼講,「梯形」英文是 “trapezium”或 “trapezoid”,是小學生就應該會的學科用字,但是因為我們是透過中文學,這些詞彙就成為我們的罩門。彌補的辦法就是把美國小學各科目的英文課本拿來複習一遍。不過美國小學課本滿厚的,現在有一種讀本是專為外國人、為美國的外國移民設計的,把小學課本的內容用比較淺顯而生活化的文章來呈現。譬如把自然、社會、數學課本改編成課外讀物,加上一些我們常看的Discovery, National Geography的內容圖片;或者是把Time, News Week上的科學報導,請語文教育、兒童英語教育專家改寫,用英語學習與教學的方式呈現。包括教你閱讀技巧,譬如讀前需要注意什麼,正在讀時要注意什麼,讀了以後可以做什麼,可以學到哪些skills,如果要寫讀後心得的話要注意什麼,以及寫作的練習。(註8)
我要呼籲大家我們學英文不要把英文抽離出來,台灣以往學習英文比較大的毛病就是把英文孤立起來學,好像要把語文提煉,化為只有單字、句型和文法,以為這樣可以以一御十,然後拿來全面套用。這種方法也許應付考試、檢定可行,但是在從事翻譯等實際運用時,是行不通的。
美國小學課程裡的語文課(language arts),包括「語言」跟「文學」。以往台灣許多人以為學英文不需要學文學,學語言就好。語言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跟文化是結合在一起,而且文學就是語言最優美的表現。所以在美國小學裡不會只強調語言本身,也包含了文學,因此稱作language arts──教材包括日常使用的語文,以及許許多多story-based的材料。內容有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老師也有興緻來教。我們以往的英語課本、早期的文法書,都很單調。老師教起來簡單,也不用備課。可是像我推薦的這類教材老師就要準備,而且每次的教學都是一個新的挑戰,要跟學生互動,回應他們的問題。
這類讀本不管它內容是數學、自然、地理、歷史、公民,它們的文字都是很活潑有趣。譬如數學不是台灣一般數學課本上講公式,幾加幾、幾乘幾,而是用一篇文章來帶出數學的觀念。又如社會科除了歷史故事以外,還學怎麼去看年表,是整合的。學英文要整合,讀科學的文章也是在學英文,同時還學到新知識。最好的教材就是能把知識內容跟語文訓練結合起來,美國最近這五年來比較強調這種content-based reading。就是學語文要有內容,而不是單調空洞的 “She is a girl. She is not a boy.”之類。
我們在生活上碰到各樣的東西,都可以思考看看「這個英文怎麼講?」當我們習慣有疑問、有這種好奇心時,你閱讀、或聽廣播或聽人家說英語時就會發現許多好的講法。現在的流行語「爆料」英文怎麼講?當然不一定有固定的講法,要看context,媒體上有關什麼的爆料叫 “exposé”是當作名詞,從法文來的,但是如果是「向媒體爆料」則是 “tip off to the media”,而《蘋果日報》的「爆料專線」,就是國外媒體的 “Tip-off Hotline”。多留意這些小地方,學英文會更有趣。還有媒體常出現的「劈腿」英文怎麼講?叫 “two-time”,是動詞,名詞是 “two timing”,「劈腿的人」就是“two timer”。其實這個字不新,一九七五年有一首流行歌就叫 “Two Timer”,講說他辛苦追女朋友,什麼都順著她,結果她還是劈腿了, “She’s two timing me.” 他覺得很難過,感嘆自己是 “a three-time loser”。
在翻譯工作中,遇到標語、口號、押韻或者這種玩文字遊戲的時候是很challenging的,如果我們只學普通平淡的英文,碰到這種高難度的挑戰就會束手無策。要多讀一點詩歌等文學作品對文字才會敏感,譬如說 “She’s two timing me. Just call me a three-time loser.”這個其實也可以運用台語翻成「我的女朋友劈腿了,害我『塗塗塗』。」“three-time loser”就可以用台語重複三個字呈現。有人問我「車震」英文怎麼講?起先我也不知道,所以先假設幾個可能的講法,然後上網去查。要先假設,假設得愈好,就愈容易找到答案。我先想 “car shaking”,用引號引起來上Google查,結果只找到兩三個例子。之後拿給幾個native speaker看,他們都不認可,說只覺得像車子避震系統有問題,不會想到是那回事。所以就改查 “car shocking”,結果找到比較多例子,後面還冒出一則報導,有個義大利神父跟修女幽會,結果給逮到,可是好像還不算正確的用法,不過就在這則報導裡出現 “dogging”這個字,說有個神父跟修女在dogging,我一查dogging,不得了,除了出現一大堆色情網站,居然還有一個網頁解釋dogging的由來。說是在五、六年前,英國一個足球明星跟女朋友在車子裡幽會,因為車子晃得很厲害,人家遠遠看見就報警說:「車子可能給IRA放了炸彈,隨時可能會爆炸。」結果防爆小組來了,一打開車門發現裡面原來是鼎鼎大名的footballer,可想而知,第二天報紙電視都報導了,記者就挖苦說這個足球明星大概是騙太太要去蹓狗,蹓他的 “imaginary dog”,從此以後這個dogging就收進詞典裡,譬如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就收了這個字。
善用工具書
工具書方面,我只簡單的介紹幾本。
是目前比較新、比較好的學習英文工具書,因為它運用語料庫來編輯。在一九八七年以前,全世界編字典都是由所謂詞典專家、語言學家,以自己的經驗、學養來編詞典,累積了多年的經驗,當然也有不錯的成績。但是自從一九八七年Collins Cobuild出版了用語料庫為素材研發的詞典後,詞典的編輯方法和觀念就產生重大革命。
這本麥克米倫詞典還有其他優點是以往詞典所沒有的,它有一個專講比喻用法的Metaphor Box。Metaphor很重要,很多我們翻譯不出來,或者是在閱讀時沒有想到是比喻用法,僅從字面上去解讀就會讀不通。所有的metaphor最後可能都需要讀者自己舉一反三,詞典裡面不可能全部都提供,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裡面有五十幾個metaphor專欄的講解,把原理告訴你,讓你可以舉一反三。
譬如在講到honest和moral的時候,它就會講到honest和moral在英文的觀念裡面就像地理位置的高跟低,所以我們會說這個人是 “stand on moral high ground”,說他很正派up and up或on the level,特別是後面這兩個詞組在英文都是很正面、很好的意思,可是在台灣可能有人會想歪,以為up and up是跟性有關的,指勃起亢奮啊,其實不是。譬如說某人可靠 “He is on the level.”,可能有人會誤譯為「他給擺平了。」其實是「他很正派」。其實任何語言裡metaphor都很多,原理也相通。譬如說我們說一個人品格不好很「低」賤、「下」流,人品好的話就是「高」尚、「正」直。除了高跟低以外,honesty和truth則是用直與曲 (straight & twisted)來比喻。「真相大白」 “set the record straight”,「釐清」 “straighten things out”都是用繩子的曲直來比喻,把事實不明看成像繩子打結、扭曲。
像這些metaphor的解說是目前其他詞典沒有的,Macmillan終於把文學教學裡很重要的metaphor帶進詞典裡面。芝加哥大學Johnson and Lakoff的經典之作Metaphors We Live By,從1980出版到現在已經將近卅年了,這本詞典終於把這些概念應用在詞典裡面。
另一個例子,我們說某某高官出了事,如果要辦,會犧牲某一個屬下──辦到那裡為止,中文叫「棄車保帥」,像這樣英文也有類似的metaphor,是用西洋棋,而不是用中國棋。西洋棋相當於象棋的「車」是knight -- “sacrifice the knight to save the king.” 如果我們要翻譯比喻用法,中文「棄車保帥」是用象棋來比喻,那英文用西洋棋來比喻自然比較恰當。在翻譯時,只有不得已時才用解釋的(paraphrase),如果原來是個比喻或典故,翻譯時當然最好也用比喻或典故。
The BBI Dictionary of English Word Combinations (英語搭配詞典)
它是目前搭配詞典中收搭配詞最多的。collocation是我們學習英文比較困難的部分。中文的搭配觀念跟英文不一樣,我最近看到兩個研討會文件上的英文標題,在標題、用字的搭配詞就出了一些問題。譬如說「提升學生英文能力」,就出現 *“Promote students’ English abilities.” *“Raise students’ English abilities.”之類奇怪的搭配用法,英文習慣上是說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skills.”還有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寫成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也不道地,英文講法是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如果查BBI你會發現interest一般不是用improve,而是用increase。所以 *“improve reading interest” 不是英文習慣的講法,應該是 “increase interest in reading” 像這樣的搭配用法,在普通詞典可能沒辦法完全查到,如果一般詞典查不到的話,就需要查這種搭配詞典。另一個例子,我們在講奇蹟,誇耀台灣的經濟奇蹟,英文怎麼講?「創造奇蹟」能不能說 *“create an economic miracle or wonder”?英文一般不是這樣的講法,可是台灣的英文報紙常常會用這麼寫,如果查BBI你會發現miracle和wonder搭配的動詞是work,或perform,這用法主要是源自聖經的傳統說法。像寫日記、寫功課,我們會說「寫」功課,可是英文是講 “do homework”,那「寫」日記,英文是講 “keep a diary”或者是 “keep a journal”。
以下兩本圖解詞典,The Heinle Picture Dictionary (English/繁體中文)是東華書局進口的,Word by Word: Basic Picture Dictionary看圖會話字典基礎篇(雙語版)是Longman台灣公司出版的。
這兩本都很好,有圖幫助你教學或學英文。我們生活上有很多東西,像客廳裡的擺設,各種場所裡各樣東西英文怎麼講,我們以前所學的有可能不太正確,你看了就能了解英文的正確講法,譬如說中文的「沙發」是個籠統的概念,把三人、兩人、一人座的都叫沙發,大部分詞典都把「二人座沙發」loveseat翻成「情人座」、「鴛鴦椅」,讓人覺得好像是摸摸茶那種很曖昧的東西。armchair我們常翻成「扶手椅」,但並不是有扶手的椅子都叫armchair啊,一般是指客廳裡面的「單人沙發」。看了圖就比較清楚,原來就是這樣。還有它裡面有大廈管理員叫superintendent,如果查英英詞典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主管,總監」,另外一個就是「管理員」的意思,我自己也是看了這本詞典以後才知道原來有這個意思,這對我們學英文或教學都很有幫助。
語料庫與網路資源 Corpus & Using Google as a Tool for Checking English Usage
接下來我介紹怎麼運用語料庫來學習英文。語料庫最常見的是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它是全世界最早收集到一億字的英語語料庫,如果你對於英文的用法有什麼疑問,就可以把那些字詞或片語key in進去找。一億字好像很多,但是現在看起來其實還不夠,因為有時候還是查不到。另外Collins Cobuild有一個叫Bank of English的語料庫,比較大,有五億三千萬字(詞),不過它沒有對外開放,你要付費訂購才能查閱。
除了正式語料庫之外,我要介紹把Google當做語料庫,Google是一個搜索引擎,所以理論上它裡面可以查到幾千億的英文詞彙,用做語料庫是很方便的。但是需要一點訓練,還有自己對英文要有能力判斷,我現在舉例介紹怎麼使用。
譬如說爆米花英文怎麼講?爆玉米叫pop corn,那爆米花可不可以叫 pop rice、puffed rice或rice puff?我們查一下,用pop rice的比較少,rice puff比較多,而puffed rice更多。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查,就會發現很多資料,特別是出自百科全書的資料,它會解釋這些東西的來龍去脈跟區別。以這個例子來講,以上三個英文講法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意思,而其中puffed rice比較接近我們的「爆米花」,所以我覺得爆米花可以這樣翻,但是根據查到的資料去搜索發現,如果直接把米拿去爆成一顆顆的樣子,叫rice pop是可以的。我們要翻譯這種cultural specific terms台灣特有的詞彙,有時需要自己去創造,當然需要research based而不是憑空亂想。
還有,你也可以排除某個國家的英文材料,在“site:”前面加一個hyphen "-site:” 來表示排除。-site:jp -site:kr -site:tw -site:cn這樣就排除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等四個英文一般比較差的國家。
另外如果要限定只搜索某個國家的網域,如英國或台灣,把搜索的詞彙用引號框住,後面加打site:uk或site:tw就成了。如果要同時查好幾個國家,國與國之間用一個double bar隔離起來。作為參考依據時,基本上採用數量多的,以多取勝,所謂「網路民主」,當然有人會質疑這種方式,到底用Google Search做為英文用法的依據有什麼優點和侷限(strengths & constraints)。好處就是快,缺點就是有時你還要自己去判斷。
在台灣很多學校開專題課,課程名稱寫成 “special topic on something”。臺大外文系的「喬叟專題」叫 “Seminar in Chaucer” 但是我看很多其他學校,專題課幾乎都翻成 “Special Topic”。譬如「翻譯專題」翻成 “Special Topic on Translation”,所以我開玩笑說 “How special?”上網查一下,你會發現全世界查不到這種說法,Google裡面有幾十億,竟然沒有一筆這樣的資料。但是你如果改成 “Special Topic for Translation”有五項,那五項其實是出自台灣某個大學的,但是我們如果用美國大學裡面習慣專題的講法叫 “Seminar in Translation”,就可以查到。
從Google搜尋結果的數字可以看出,你的表達方式是不是好的講法。再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說,我忙著準備去出差,或去旅行。“prepare”到底要不要加一個for,我們都可以用Google做barometer(準繩),透過出現的統計來判斷,如果查不到,或出現的數字很少,就是不好的用法。
很多人會質疑說,Google上面的英文有些很爛啊,但是我的經驗是其實還不錯,就是說道地的用法還是佔多數,真正爛的比較少。而且我還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我幾年前查的,跟現在查的結果是英文愈來愈進步,不是愈來愈差。幾年下來,不好的用法數量愈來愈遞減,可見大家也滿愛惜羽毛,你英文不好現在post上去,後來認識英文專家,會請他們幫忙polish一下,就好多了,還有一些國內網站英文內容後來可能經外國編輯修改潤飾過。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races have different manners. (不同國家、種族有不同的習俗) (註1)
這樣的英文就很呆板,文法雖通,邏輯卻不好。不同國家跟種族為什麼就一定會有不同的manners?如果改成 “Manners and customs vary from country to country and from race to race” 就好多了,而且有節奏,用字也比較周延。當然還可以更簡潔,也不需要截然劃分國家種族,可以說 “Manners and customs vary from culture to culture.”(註2)
十幾年前民間編、國立編譯館審定的英文課本也一樣,很多課文從題目到內容都問題重重。以底下這篇為例:
One way to have good health is to eat healthful foods. Your body uses healthful foods to grow new cells. These foods are also needed to repair damaged cells. Your body uses healthful foods to keep cells, tissues, organs, and organ systems working. They provide the energy your body needs. When you eat healthful foods and exercise, your weight may be controlled. (註3)
我們將裡面的句子和英美兒童讀物裡出現類似的文字相對比,課本裡敘述的食物、營養、健康、成長之類,唸起來都很拗口。而英美兒童讀物中表達同樣的概念,用的句子都是很簡潔:
All living things need food to stay alive. Food helps your body grow and stay healthy. It gives you the energy to run and play.
因此不要小看兒童讀物,覺得成人不需要閱讀兒童英文讀物,事實上,即使我們已經大學畢業、入社會了,還是可以從這些兒童讀物中學英文。特別是從事翻譯、中翻英工作的人,更有必要從童書裡取經,學習怎樣用簡潔生動的文字來表達。
其實寫童書很不簡單,用字要讓人看得懂,又要能清楚傳達理念,有時甚至比寫一般成人書更困難。剛剛提到「成長」,這裡有一個好例子:
Food helps living things to grow and stay healthy. These puppies need a lot of food because they have a lot of growing to do.
這樣的句子很活、很容易上口,卻是非母語人士比較寫不出來的,和底下這段審訂本的文字相比,高下立判。
Healthful foods have different nutrients. A nutrient is a substance needed by living things for growth. When you eat, the food is changed by the digestive system. Nutrients from the food move into your bloodstream. They are carried to cells throughout your body. The nutrients are used by the cells to keep your body healthy. The cells divide as they grow. More cells are produced and your body grows. (註4)
好的童書非常多,譬如大家很熟悉的《夏綠蒂的網》Charlotte’s Web。但是即使一般人不太熟悉的童書裡面其實也有很多寶藏值得讓我們去挖掘,譬如,底下介紹的Math Wiz。(註5)
Math Wiz是講一個數學小天才,數學很好,可是體育很差。所以他最嚮往的不是功課好,而是寧願像個運動健將,有肌肉、打球很厲害。書裡有一段是在上體育課,老師吹哨子說:「休息五分鐘。」“Take five!” yelled Coach. That was Coach’s way of saying, “Take a water break.” 這裡的「休息五分鐘」就是“Take five!”,很簡單。water break在美國中小學是指休息、去喝喝水的說法。還有說到他羨慕班上運動健將Tom Ballan,說他鶴立雞群,長得比其他人高。“He stood out from the other kids.”球藝好,可以讓排球在膝蓋上彈上彈下── “Bouncing the volleyball on his knee”從一腳到另一腳,然後頂到頭上; “Wow, he was terrific.”哇,真的很棒。“He wore his T-shirt sleeves rolled up to the shoulders”穿T恤袖子喜歡捲到肩膀。“He was always stretching.”喜歡伸展肌肉 “As he flexed his arm, a real muscle bumped up.”彎起手臂,肌肉就鼓起來。像這裡的 “flexed his muscle”, “bumped up”等等都可以學習。
如果我們多讀這樣的作品,就會學到很多像這類活生生的說法。在新聞中flex one’s muscle還常引申為比喻用法──所謂的 “metaphor”。1996年台灣面臨台海飛彈危機,國外媒體說中共 “flex their muscles”,就是用武力恫赫。書中還有 “If you can throw a ball or run fast, crowds of people cheer and go wild over you.”他自己數學好,但他覺得體育好的人更棒,一投籃,別人就會為你喝采, “go wild over you”為你瘋狂。後來老師講「下課!」“That’s it for today.”(今天上到這裡),都是很好的口語表達。
像這樣道地(authentic)的英文讀物就比中國大陸的課本(註6)、台灣國立編譯館、以及台灣民間編的課本活潑生動,而且裡頭還有故事情節。我們如果用這類材料來自修,教學生,一定會更有效也更有趣。這些英文童書、青少年讀物跟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會比較感興趣。對成年人來講還可以彌補以前沒有的英文經驗,我們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都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可惜沒有用英文體驗的機會,如果多看英文童書,可以把這個gap彌補起來。這些作品裡面有許多生活中常接觸到的字眼、或青少年的慣用詞彙,如果欠缺這些經驗與詞彙,在翻譯或生活應用上哪一天需要用到時就會覺得困難重重。
譬如書中提到,人家瞪著他,他覺得很奇怪 “He wondered why.” 自己有什麼不對勁, “He looked down to be sure his zipper was zipped.”看拉鍊有沒有拉上,「拉鍊沒拉上」就是 “zipper wasn’t zipped”。在台灣有人會說「石門水庫沒關」。像這種涉及比較不雅的事,會用 “euphemism”(委婉說法)來表達,譬如上完廁所忘記拉拉鍊,要提醒人家「拉鍊沒拉」,有比較客氣的表達方式,美國有人會說 “XYZ”,就是:“Examining your zipper.”的意思,或是“Your fly is down.” fly就是拉鍊的鍊頭。
語言是活的,會有變化,每一個時代和不同的community都會創造新的用法,像slang都會不斷的產生與翻新。譬如八九年前大學生喜歡講「很ㄅㄧㄤˋ」,就是英文的 “terrific”,最近幾年常聽說很 “in”、很「夯」,英文也有類似的情形,重要的是你怎麼在context裡去了解。還有等一下會講到語料庫的問題,我們對許多詞語的了解,常常不是單憑詞典或課本就可以解決的,因為語料有限,而從語料庫去觀察解讀的原理就是一個假設:任何東西,任何一個用法,你如果看第一次看不懂、第二次看不懂,看第三次隱隱約約懂一點,等到出現十次,大概大部分人都能了解。所以很in、很夯,第一次可能聽不懂,但是沒有人會為這個去查字典,因為你聽久了就可以悟出它的意思。
書中還提到小朋友上課喜歡「傳紙條」(note passing),有人用橡皮筋射紙條,不小心打到人,大家忍不住笑(everyone giggled),於是Miss Williams抬起頭來說 “Class, is there a problem?”像這句老師問「同學有什麼問題?」換做我們能不能講得這麼簡潔自然,還是會講得很複雜?
國外的兒童讀物一般可分為幾類,繪本是給五六歲以下小孩子看的。等小孩子開始能夠自己閱讀了,就進階到chapter books,這種書通常在三四十頁之內,相當於一般書的一個chapter,但是它獨立成一個單元,台灣的中小學生就很適合看chapter book。像Charlotte’s Web有將近兩百頁,對有些台灣的學生有困難,chapter book就很短,但是情節有頭有尾,也都反映小孩子的生活情境。
另一本童書Meet M & M是用有點像韻文的方式來寫故事,一開始寫道:
Mandy and Mimi were friends…Mandy was two inches taller. So she bent her legs to look shorter. And Mimi was one size bigger. So she held in her stomach to look smaller. Then she stood on her toes to look taller. (註7)
我們可以從這裡學到「比較胖」「比較重」的英文表達。中文說「大一號」,英文也很接近,叫 “one size bigger”。 “So she held in her stomach…”縮小腹、縮肚子。然而台灣學校敎的stomach定義是「胃」,很多人就不知道講肚子痛或是肚子大也用stomach這個字來指肚子。在台灣學單字常常「一個蘿蔔一個坑」,初學英文時學到肚子是belly,卻不知道stomach更常用。
這兩個小朋友如膠似漆很要好,就是 “stick together like glue”,甚至一起泡澡。以前年輕人形容洗澡的動作說「嚕啦啦」,這本書裡則用 “Rub-a-dub-dub”,是不是很相近、很傳神?裡面還提到小朋友們玩「鬼屋」 “haunted house”,玩家家酒 “played store”,其中Mandy把Mimi媽媽新買回來,上面還貼著價格標籤的大衣拿來穿,還講 “Your prices are outrageous!” 然後扮店員的Mimi就說 “We do our best, lady!” 對話俏皮可愛。
深度與廣度—多閱讀Content Area的文章
除了童書以外,還應多接觸美國小學語文、自然、社會跟數學類的課本。這些領域在台灣都是透過中文學的,所以我們可能不知道小學課程裡、常識範圍內歷史、地理、數學、動植詞彙的英文怎麼講。比如葉子生長的順序有「互生」跟「對生」兩種,英文怎麼講?「對生」這個詞其實就是 “opposite”,因為是從同一個節點長出兩個相對的葉子,而「互生」是交替的,所以就是 “alternate”。
還有「平行四邊形」怎麼講? “parallelogram”,「平行」是 “parallel”大家都會, “gram”是圖形的意思,中間加個 “o”就成了。還有「等腰三角形」 “isosceles triangle”。台灣中學之前的英文課本裡只出現過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其他沒出現過的大家似乎就都不知道英文怎麼講,「梯形」英文是 “trapezium”或 “trapezoid”,是小學生就應該會的學科用字,但是因為我們是透過中文學,這些詞彙就成為我們的罩門。彌補的辦法就是把美國小學各科目的英文課本拿來複習一遍。不過美國小學課本滿厚的,現在有一種讀本是專為外國人、為美國的外國移民設計的,把小學課本的內容用比較淺顯而生活化的文章來呈現。譬如把自然、社會、數學課本改編成課外讀物,加上一些我們常看的Discovery, National Geography的內容圖片;或者是把Time, News Week上的科學報導,請語文教育、兒童英語教育專家改寫,用英語學習與教學的方式呈現。包括教你閱讀技巧,譬如讀前需要注意什麼,正在讀時要注意什麼,讀了以後可以做什麼,可以學到哪些skills,如果要寫讀後心得的話要注意什麼,以及寫作的練習。(註8)
我要呼籲大家我們學英文不要把英文抽離出來,台灣以往學習英文比較大的毛病就是把英文孤立起來學,好像要把語文提煉,化為只有單字、句型和文法,以為這樣可以以一御十,然後拿來全面套用。這種方法也許應付考試、檢定可行,但是在從事翻譯等實際運用時,是行不通的。
美國小學課程裡的語文課(language arts),包括「語言」跟「文學」。以往台灣許多人以為學英文不需要學文學,學語言就好。語言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跟文化是結合在一起,而且文學就是語言最優美的表現。所以在美國小學裡不會只強調語言本身,也包含了文學,因此稱作language arts──教材包括日常使用的語文,以及許許多多story-based的材料。內容有趣,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老師也有興緻來教。我們以往的英語課本、早期的文法書,都很單調。老師教起來簡單,也不用備課。可是像我推薦的這類教材老師就要準備,而且每次的教學都是一個新的挑戰,要跟學生互動,回應他們的問題。
這類讀本不管它內容是數學、自然、地理、歷史、公民,它們的文字都是很活潑有趣。譬如數學不是台灣一般數學課本上講公式,幾加幾、幾乘幾,而是用一篇文章來帶出數學的觀念。又如社會科除了歷史故事以外,還學怎麼去看年表,是整合的。學英文要整合,讀科學的文章也是在學英文,同時還學到新知識。最好的教材就是能把知識內容跟語文訓練結合起來,美國最近這五年來比較強調這種content-based reading。就是學語文要有內容,而不是單調空洞的 “She is a girl. She is not a boy.”之類。
我們在生活上碰到各樣的東西,都可以思考看看「這個英文怎麼講?」當我們習慣有疑問、有這種好奇心時,你閱讀、或聽廣播或聽人家說英語時就會發現許多好的講法。現在的流行語「爆料」英文怎麼講?當然不一定有固定的講法,要看context,媒體上有關什麼的爆料叫 “exposé”是當作名詞,從法文來的,但是如果是「向媒體爆料」則是 “tip off to the media”,而《蘋果日報》的「爆料專線」,就是國外媒體的 “Tip-off Hotline”。多留意這些小地方,學英文會更有趣。還有媒體常出現的「劈腿」英文怎麼講?叫 “two-time”,是動詞,名詞是 “two timing”,「劈腿的人」就是“two timer”。其實這個字不新,一九七五年有一首流行歌就叫 “Two Timer”,講說他辛苦追女朋友,什麼都順著她,結果她還是劈腿了, “She’s two timing me.” 他覺得很難過,感嘆自己是 “a three-time loser”。
在翻譯工作中,遇到標語、口號、押韻或者這種玩文字遊戲的時候是很challenging的,如果我們只學普通平淡的英文,碰到這種高難度的挑戰就會束手無策。要多讀一點詩歌等文學作品對文字才會敏感,譬如說 “She’s two timing me. Just call me a three-time loser.”這個其實也可以運用台語翻成「我的女朋友劈腿了,害我『塗塗塗』。」“three-time loser”就可以用台語重複三個字呈現。有人問我「車震」英文怎麼講?起先我也不知道,所以先假設幾個可能的講法,然後上網去查。要先假設,假設得愈好,就愈容易找到答案。我先想 “car shaking”,用引號引起來上Google查,結果只找到兩三個例子。之後拿給幾個native speaker看,他們都不認可,說只覺得像車子避震系統有問題,不會想到是那回事。所以就改查 “car shocking”,結果找到比較多例子,後面還冒出一則報導,有個義大利神父跟修女幽會,結果給逮到,可是好像還不算正確的用法,不過就在這則報導裡出現 “dogging”這個字,說有個神父跟修女在dogging,我一查dogging,不得了,除了出現一大堆色情網站,居然還有一個網頁解釋dogging的由來。說是在五、六年前,英國一個足球明星跟女朋友在車子裡幽會,因為車子晃得很厲害,人家遠遠看見就報警說:「車子可能給IRA放了炸彈,隨時可能會爆炸。」結果防爆小組來了,一打開車門發現裡面原來是鼎鼎大名的footballer,可想而知,第二天報紙電視都報導了,記者就挖苦說這個足球明星大概是騙太太要去蹓狗,蹓他的 “imaginary dog”,從此以後這個dogging就收進詞典裡,譬如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就收了這個字。
善用工具書
工具書方面,我只簡單的介紹幾本。
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2/e
是目前比較新、比較好的學習英文工具書,因為它運用語料庫來編輯。在一九八七年以前,全世界編字典都是由所謂詞典專家、語言學家,以自己的經驗、學養來編詞典,累積了多年的經驗,當然也有不錯的成績。但是自從一九八七年Collins Cobuild出版了用語料庫為素材研發的詞典後,詞典的編輯方法和觀念就產生重大革命。
以往詞典即使編得再好,其實用處都很有限。我舉一個中文例子,如果查成語「莫名其妙」,詞典會怎麼定義?可能會有兩三種講法,那查漢英詞典呢?它只有兩個解釋,夏威夷大學出版,DeFrancis編的ABC Chinese-English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目前還是最好的一本漢英詞典,翻譯成 “without rhyme or reason”及 “inexplicably”,意思是「解釋不出原因的」。但是,我們想想看,中文的「莫名其妙」只是「解釋不出原因」嗎?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意思,可是還有其他許多的意思就忽略了。一個人了不起可以想出十個意思,但每個人想的都不全面,如果把Google當成語料庫到裡面去查,會發現台灣或大陸上「莫名其妙」的用法,加起來至少有廿五個到卅個不同的對應英文說法,但是我們坐在家裡、研究室裡憑空想像,怎麼也不能想出那麼多意思。
這本麥克米倫詞典還有其他優點是以往詞典所沒有的,它有一個專講比喻用法的Metaphor Box。Metaphor很重要,很多我們翻譯不出來,或者是在閱讀時沒有想到是比喻用法,僅從字面上去解讀就會讀不通。所有的metaphor最後可能都需要讀者自己舉一反三,詞典裡面不可能全部都提供,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裡面有五十幾個metaphor專欄的講解,把原理告訴你,讓你可以舉一反三。
譬如在講到honest和moral的時候,它就會講到honest和moral在英文的觀念裡面就像地理位置的高跟低,所以我們會說這個人是 “stand on moral high ground”,說他很正派up and up或on the level,特別是後面這兩個詞組在英文都是很正面、很好的意思,可是在台灣可能有人會想歪,以為up and up是跟性有關的,指勃起亢奮啊,其實不是。譬如說某人可靠 “He is on the level.”,可能有人會誤譯為「他給擺平了。」其實是「他很正派」。其實任何語言裡metaphor都很多,原理也相通。譬如說我們說一個人品格不好很「低」賤、「下」流,人品好的話就是「高」尚、「正」直。除了高跟低以外,honesty和truth則是用直與曲 (straight & twisted)來比喻。「真相大白」 “set the record straight”,「釐清」 “straighten things out”都是用繩子的曲直來比喻,把事實不明看成像繩子打結、扭曲。
像這些metaphor的解說是目前其他詞典沒有的,Macmillan終於把文學教學裡很重要的metaphor帶進詞典裡面。芝加哥大學Johnson and Lakoff的經典之作Metaphors We Live By,從1980出版到現在已經將近卅年了,這本詞典終於把這些概念應用在詞典裡面。
另一個例子,我們說某某高官出了事,如果要辦,會犧牲某一個屬下──辦到那裡為止,中文叫「棄車保帥」,像這樣英文也有類似的metaphor,是用西洋棋,而不是用中國棋。西洋棋相當於象棋的「車」是knight -- “sacrifice the knight to save the king.” 如果我們要翻譯比喻用法,中文「棄車保帥」是用象棋來比喻,那英文用西洋棋來比喻自然比較恰當。在翻譯時,只有不得已時才用解釋的(paraphrase),如果原來是個比喻或典故,翻譯時當然最好也用比喻或典故。
The BBI Dictionary of English Word Combinations (英語搭配詞典)
它是目前搭配詞典中收搭配詞最多的。collocation是我們學習英文比較困難的部分。中文的搭配觀念跟英文不一樣,我最近看到兩個研討會文件上的英文標題,在標題、用字的搭配詞就出了一些問題。譬如說「提升學生英文能力」,就出現 *“Promote students’ English abilities.” *“Raise students’ English abilities.”之類奇怪的搭配用法,英文習慣上是說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skills.”還有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寫成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interest.”也不道地,英文講法是 “Increas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如果查BBI你會發現interest一般不是用improve,而是用increase。所以 *“improve reading interest” 不是英文習慣的講法,應該是 “increase interest in reading” 像這樣的搭配用法,在普通詞典可能沒辦法完全查到,如果一般詞典查不到的話,就需要查這種搭配詞典。另一個例子,我們在講奇蹟,誇耀台灣的經濟奇蹟,英文怎麼講?「創造奇蹟」能不能說 *“create an economic miracle or wonder”?英文一般不是這樣的講法,可是台灣的英文報紙常常會用這麼寫,如果查BBI你會發現miracle和wonder搭配的動詞是work,或perform,這用法主要是源自聖經的傳統說法。像寫日記、寫功課,我們會說「寫」功課,可是英文是講 “do homework”,那「寫」日記,英文是講 “keep a diary”或者是 “keep a journal”。
以下兩本圖解詞典,The Heinle Picture Dictionary (English/繁體中文)是東華書局進口的,Word by Word: Basic Picture Dictionary看圖會話字典基礎篇(雙語版)是Longman台灣公司出版的。
這兩本都很好,有圖幫助你教學或學英文。我們生活上有很多東西,像客廳裡的擺設,各種場所裡各樣東西英文怎麼講,我們以前所學的有可能不太正確,你看了就能了解英文的正確講法,譬如說中文的「沙發」是個籠統的概念,把三人、兩人、一人座的都叫沙發,大部分詞典都把「二人座沙發」loveseat翻成「情人座」、「鴛鴦椅」,讓人覺得好像是摸摸茶那種很曖昧的東西。armchair我們常翻成「扶手椅」,但並不是有扶手的椅子都叫armchair啊,一般是指客廳裡面的「單人沙發」。看了圖就比較清楚,原來就是這樣。還有它裡面有大廈管理員叫superintendent,如果查英英詞典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主管,總監」,另外一個就是「管理員」的意思,我自己也是看了這本詞典以後才知道原來有這個意思,這對我們學英文或教學都很有幫助。
語料庫與網路資源 Corpus & Using Google as a Tool for Checking English Usage
接下來我介紹怎麼運用語料庫來學習英文。語料庫最常見的是BNC,British National Corpus。它是全世界最早收集到一億字的英語語料庫,如果你對於英文的用法有什麼疑問,就可以把那些字詞或片語key in進去找。一億字好像很多,但是現在看起來其實還不夠,因為有時候還是查不到。另外Collins Cobuild有一個叫Bank of English的語料庫,比較大,有五億三千萬字(詞),不過它沒有對外開放,你要付費訂購才能查閱。
除了正式語料庫之外,我要介紹把Google當做語料庫,Google是一個搜索引擎,所以理論上它裡面可以查到幾千億的英文詞彙,用做語料庫是很方便的。但是需要一點訓練,還有自己對英文要有能力判斷,我現在舉例介紹怎麼使用。
譬如說爆米花英文怎麼講?爆玉米叫pop corn,那爆米花可不可以叫 pop rice、puffed rice或rice puff?我們查一下,用pop rice的比較少,rice puff比較多,而puffed rice更多。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查,就會發現很多資料,特別是出自百科全書的資料,它會解釋這些東西的來龍去脈跟區別。以這個例子來講,以上三個英文講法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意思,而其中puffed rice比較接近我們的「爆米花」,所以我覺得爆米花可以這樣翻,但是根據查到的資料去搜索發現,如果直接把米拿去爆成一顆顆的樣子,叫rice pop是可以的。我們要翻譯這種cultural specific terms台灣特有的詞彙,有時需要自己去創造,當然需要research based而不是憑空亂想。
還有,你也可以排除某個國家的英文材料,在“site:”前面加一個hyphen "-site:” 來表示排除。-site:jp -site:kr -site:tw -site:cn這樣就排除日本、韓國、台灣和中國大陸等四個英文一般比較差的國家。
另外如果要限定只搜索某個國家的網域,如英國或台灣,把搜索的詞彙用引號框住,後面加打site:uk或site:tw就成了。如果要同時查好幾個國家,國與國之間用一個double bar隔離起來。作為參考依據時,基本上採用數量多的,以多取勝,所謂「網路民主」,當然有人會質疑這種方式,到底用Google Search做為英文用法的依據有什麼優點和侷限(strengths & constraints)。好處就是快,缺點就是有時你還要自己去判斷。
在台灣很多學校開專題課,課程名稱寫成 “special topic on something”。臺大外文系的「喬叟專題」叫 “Seminar in Chaucer” 但是我看很多其他學校,專題課幾乎都翻成 “Special Topic”。譬如「翻譯專題」翻成 “Special Topic on Translation”,所以我開玩笑說 “How special?”上網查一下,你會發現全世界查不到這種說法,Google裡面有幾十億,竟然沒有一筆這樣的資料。但是你如果改成 “Special Topic for Translation”有五項,那五項其實是出自台灣某個大學的,但是我們如果用美國大學裡面習慣專題的講法叫 “Seminar in Translation”,就可以查到。
從Google搜尋結果的數字可以看出,你的表達方式是不是好的講法。再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說,我忙著準備去出差,或去旅行。“prepare”到底要不要加一個for,我們都可以用Google做barometer(準繩),透過出現的統計來判斷,如果查不到,或出現的數字很少,就是不好的用法。
很多人會質疑說,Google上面的英文有些很爛啊,但是我的經驗是其實還不錯,就是說道地的用法還是佔多數,真正爛的比較少。而且我還發現一個現象就是我幾年前查的,跟現在查的結果是英文愈來愈進步,不是愈來愈差。幾年下來,不好的用法數量愈來愈遞減,可見大家也滿愛惜羽毛,你英文不好現在post上去,後來認識英文專家,會請他們幫忙polish一下,就好多了,還有一些國內網站英文內容後來可能經外國編輯修改潤飾過。
斓婷
2012-02-05 07:30:59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