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遍人间都是爱:有感美国课堂和学生

打印 (被阅读 次)



老师对于学生的付出,完全出自良知。是略微糊弄糊弄,还是悄悄超出职责范畴,对于你的领导和同事来说,对于有些木讷的学生来说,都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但是对于聪明爱学、尊师重教、感恩知礼的学生来说,你的爱心,他们何尝体会不到?

我估计全美像我这么卖力的教师不会太多。难怪学生用稚嫩的汉字给我写道:“您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老师。”

这个学生来自文化、高教名城波士顿,见多识广,聪明伶利,且善良纯真。不仅仅是这个学生,我各个班上很多学生都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在他们给我买礼物之前,还问我喜欢什么,是不是喜欢巧克力。我回答说,我只喜欢你们的好分数。

学生最喜欢跨文化交流的话题,而且对中国语汇中的俗语、谚语、成语极其着迷,因为这是欧洲语言中少=鲜有的。中国人日常会话会信手拈来俗语、谚语、成语,令他们钦佩,举例说——

甲:瞧你,千里迢迢来了,还带什么礼物?
乙:一点心意,不成敬意,就一盒茶叶而已,敬请笑纳。
甲:说到哪儿去了?多谢了,礼轻人意重嘛,心领了!

简单的三句对话,冒出好几个成语、俗语,在世界各国语言中,汉语之博大精深确实独树一帜。而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冒出的典故比身边多数人要多,这和长期的读书、写作习惯有关。

俄语中的一些俗语、谚语、成语比英语稍微丰富一些,但是和汉语比还是差之千里。举例说,俄语中形容某事实现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会说“就和教兔子抽烟一样”;俄语中形容某事很容易发生,则说“就和小便尿到手上一样(不可避免)。” 中国人会觉得有些牵强,但这些成语或谚语却是体现了俄罗斯式的幽默。

英语成语就更少了,而且即便有,也很通俗,而且大多数人极少听说,更极少用于日常会话中。举例说,中文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区区八个字,掷地有声、一针见血。英语要表达同一个意思可没有这么精辟简练的语汇,但是英语成语中有一句意思类似的话——

The man who has the mind to beat his dog can easily find a stick.
想打狗的人可以轻而易举找到一根棍子。


即便是这句俗语,美国、加拿大人几乎90%没有听说过,且几乎0%会用到此话。我接触到的人中,有极个别年长的文科教授知道此话,心领神会,但很少用及。

此外,还有些概念、词汇,英文中有对应的说法,学生很着迷。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语中常说: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再举一例:佛教术语:缘起。英语中有来自梵文的外来词,也有英语直译:dependent origination. 学生对英语的直译不解,但我告诉他们一个比较接近这个意思的常见的英语俗语——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虽不完全吻合,但比较接近,能帮助他们理解。

"难得糊涂",很难跟他们解释,所以我用了一句和“难得糊涂”比较接近的英语俗语,他们一听就恍然大悟——

It's always wise to play dumb.

有的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比如“狐朋狗友”,意思是不三不四的朋友。学生问,狗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吗?为什么“狗友”不是好朋友呢?

还有的俗语,一经点拨,即便被中国人一向认为单纯的美国学生也立即茅塞顿开、连连称是,比如:“官儿不打送礼的”。竟然有一女生还问我,这话绝妙,是不是也可以用于不是官民的语境中?我连连说可以。

还有很多很多例子,不一一赘述。总之,学生喜欢你的课,感受到了你的投入,欣赏你的教学能力,且学到了很多东西,将来受益匪浅,自然感恩戴德。我从来没有刻意跟学生拉关系。记得在UBC的时候,有一个西班牙语系女讲师教学上有些糊弄事儿,但为了讨好学生,经常课上给学生买松饼吃。后来学生根本没有领情,反而在评语中给她写道:“The muffins are not relavent to the course (那些松饼与此课程毫无关联)。”

我还认识一女老师,上繁重的大课,每堂课几乎四分之三时间放油管视频给学生看。混事儿的学生会窃喜(比如一些中国富二代留学生,只为混张洋文凭),觉得遇到了好混的课程、好混的教授;而求学若渴的学生则义愤填膺,马上汇报到了学校。

我是问心无愧的,我一路走来,兢兢业业、坦坦荡荡。好多个学生曾给我发邮件说:“老师,您改变了我的一生。”

SUDreamers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扭曲时代' 的评论 : 很好。很多对应的直译法,日常生活中美国加拿大人极少听说,更不用说使用了。但是一些常用的俗话,有近似的意思。
简单一点好 发表评论于
赞赞赞!
扭曲时代 发表评论于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的英语,我会用,you reap what you sow
smithmaella 发表评论于
您的学生真幸运!必须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