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温哥华再现中国奇葩,旧地重游,山水依旧,物价飞涨,小费失控

打印 (被阅读 次)



昨天有意思,一大早上班高峰时间乘公交去中国领事馆签证中心办签证业务。来到百老汇街排长队等着上99 B-line。我刚刚排到队尾,突然身子右边冒出一个表情木讷的中国女人,她不往我身后排,偏偏要平行排在我右边。我以为她后面空间不够,于是迈上半步,示意给她留出后部空间让她能站到我身后去。有意思的发生了——我往前迈半步,她也随即往前迈半步,依旧紧紧排在我正右方,像一块儿磁铁沾到我身上。

这种“中式”排队顿时让我感觉回到了祖国。不过我上车的时候没有让她,她也就在我身后上车,没占到什么便宜。



既然出来那么早,签证没办成,还要再辛苦一趟,我干脆拉着宝宝去温哥华市中心。每次离开温哥华一段时间我都要旧地重游,去我住过的公寓周遭看看。

实话实说,我对人生的美好回忆从移民到温哥华的那天开始。如果我怀旧、思乡,都是针对温哥华市区西端我住过的地方。当然哪里都有负面的东西,但是我在这里95%都是美好的回忆。

上图是我最早的居住环境之一,我当时的小公寓位于Drake街600,一座小塔楼,只有四个工作人员轮班维护,一尘不染、舒适温馨。楼里有乒乓球台、台球、健身房、洗衣房。我租的是一个工作室(studio)公寓,略有海景,月租金870多加元,毫无压力。

那时候,即便你做着最低薪的工作(比如在7/11收银),只要是一份全职工作,你都可以自己租住这样的公寓,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你想住得更宽敞也更便宜一些,则可以到较为远离市中心地带的居民区租住人家独立屋后的单独套房,那时候也就是六七百元。



我没别的新移民的打工经历,别人一来先去大统华,而我基本都在学校了。一脚踏入学校,就等于踏入了主流社会,周围全是英语环境,各种名目繁多的奖助学金纷至沓来,曾有一度我的各种奖助学金加起来多达6000加元/月,当时合人民币近40000。这奖助学金收入比国内北大清华教授工资还高——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不过要走这条路,你就得爱读书,爱学习,且能写东西。



去了自己常去的丹门街的mall,看到阿富汗女人开的缝纫店依旧开张,只不过当年那个中年女人现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开始有了老太太的感觉。她是阿富汗难民,早年带儿子经伊朗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移民到温哥华,自力更生,盘了这么个小门脸,给人缝缝补补为生。我找她改过裤腿、钉过扣子,手艺不错,每次都多给她几元。她凭借一己之力把儿子送进了大学。



又去了兰州人小李开的飞天拉面。你要知道,丹门大街寸土寸金,房租高得离谱,不少小生意都相继关张,但小李的飞天拉面经久不衰,如今已有近18年的历史了。

好久没吃面了,进来后点了一份刀削面,一小碗凉拌土豆丝。好家伙,价格已经翻倍。记得以前的刀削面就是8元多,一小碗凉菜也就是4元多,现在全是二倍以上。再加小费,我这顿午饭就花了30多元。不过我刷的是美国信用卡,思维是用美元思维,这顿饭合美元22元,和美国一对比,还觉得捡了便宜呢。



每次必来我过去住的温哥华市区西端地带(West End),这是整座地球上我最喜欢居住的地方之一。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中国人一来就一头扎到列治文去,我一来可就认准了西端!以后我还是要回到那里去。



见到有了年头儿的老公寓外墙又翻新了。人家时不时都要外观美化一番,看不到什么乱七八糟的防盗窗、晾晒的衣物、堆放的杂物。法律法规健全、物业管理有效、居民也自觉配合——到荷兰、比利时、瑞士、挪威、奥地利等发达国家看看,也都大抵如此。第三世界国家就是另一番共同景象。



七八十年的小公寓,只要定期维护、加固,依旧是新老租户的最爱。外部环境美好,人的心情也会舒坦,少了很多戾气。



上图是我租住过一年四个月的另一个工作室公寓(studio),月租金890元。管理人员是一家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的移民——物业有这样的规定,如果哪个租户愿意当管理员,可以减免房租。

我的房间很大,一面墙全是大窗户,特别透亮。这个地方我也很喜欢,离斯坦利公园近在咫尺;邻居都很好,没有一次不良记忆,所以我时不时都要回来在这座楼前走走停停、打量一番。



当地人常说,温哥华最好的地段是市区西端(downtown, West End),而西端最好的地段是丹门大街以西(west of Denman)。



走完了西端,再来到更新更现代的煤港一带。我刚来这里是总会想,天堂恐怕就是这个样子吧?



“天堂”里买了两个球的冰激凌,刷卡时机器显示15%、20%、30%的小费选项。我的天啊,这营业员给你?两下冰激凌球,就要小费?而且从15%到30%?这不是疯了吗?

网上有专家分析,这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小费负罪心理(guilt-tipping),也就是说,一分小费不给会不好意思,大庭广众之下也不好意思去点击那个“skip”(跳过)键,比如老年人,一是不知道去点击那个键(比如我妈),二是也不好意思在晚辈面前点击那个键,于是就打肿脸充胖子点了15%的键,于是乎出门在外,一杯咖啡、一杯奶茶、一瓶矿泉水、一个汉堡包、一个松饼、一个羊角圈......等等,都额外支付了15%的费用。

最坑爹的是纽约一些中餐厅,账单上总额度会包括有已经强制的18%小费。同时,让你签字的账单上又有一条“additional tips (额外小费)”供你填写。倘若是老年人眼神不好,也不通英文,且也没被事先告知已经收了18%强制小费,他没准儿又写上了10%的额外小费,这里外里就是28%的小费。况且,算小费的百分比是在税后账单上算的,也就是说,你给营业税也付了小费了。

目前这种风气已经席卷了美加大地,消费者怨声载道。

不过我直接“skip”。我不去纵容这种风气。该给小费的我从不吝啬。不该给的,我也不去打肿脸充胖子。

Firefox01 发表评论于
照片好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