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09-07-12 20:41:42)

隋代(581--618)茶的饮用逐渐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见效。于是人们竞相采之,并逐渐由药用演变成社交饮料,但主要还是在社会的上层。虽然隋是一个只存在三十多年的短暂的朝代,由于隋文帝统一了南北,原先人为阻隔交通的南北边界没有了,方便把茶叶运输的到北方。隋文帝自己又因为喝茶恢复了健康,自然对茶十分推崇,这样就使得茶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客来敬茶在两晋南北朝时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礼俗。南朝宋人何法盛《晋中兴书》记:“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安既至,所设唯荼、果而已。”陆纳以茶和水果待客。南朝宋人刘义庆《世语新说8226;纰漏》记:“任育长年少时,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饮,便问人云:‘此为荼,为茗?’”客人入坐完毕,便开始上茶。同书还记:“晋司徒长史王濛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汉魏六朝是怎样饮茶的呢?古籍虽有零星记录也是语焉不详。《僮约》称“烹茶尽具”,《桐君录》记:“巴东别有真香茗,煎饮令人不眠”。晋郭璞《尔雅》注说:“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煎茶,当如煎药,入水煮熬。煮茶,或入冷水煮熬,或入冷水煮至沸腾,或入开水煮至百沸。烹茶则是煮茶、煎茶的统称,三者义近往拄混用。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西汉的辞赋作家王褒,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他的生卒年失载,只知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16篇。他在今天经常被提到,并不是因为他的辞赋作品,而是在神爵三年(前59年)正月十五日写下的《僮约》。顾名思义《僮约》是僮仆的卖身契约,正是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09-07-04 08:49:25)

又是人间四月天,
缤纷桃李柳如烟。
越冬度夏须眉白,
过海飘洋血脉连。
兄弟重逢谈旧事,
家山巨变展新颜。
此生但愿常相聚,
不羡荣华不羡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7-04 07:51:43)
标点符号出现之前,通篇文章只有在句子结束时,或许有一个句号,最早一些连句号都没有。所以以前从启蒙的塾师开始,老师们的一个教学任务就是句读(读字此处念成dou不念du,逗号的意思)。看古书,读古文困难之一就是往往不知道如何断句,再加上传抄翻刻过程中,难免讹误脱落,所谓“鱼鲁亥豕”,使人更摸不着头脑。初读《二十五史》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觉,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09-07-03 19:37:24)
有很多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表明秦统一中国以后,到了汉代茶事活动在中国已经十分普遍。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辞书《尔雅》中,已发现茶是木本,把对茶的解释放在释木篇中,不放在释草篇中。因为用荼指茶名实不符,故借用“槚”字,称之为“槚”。根据《说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楸和梓。《埤雅》解释为:“楸梧早晚,故楸谓之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在中原地区,一直到战国时期,茶还是十分稀罕的物品,所以西周王室把它列为贡品,并派专人管理。除了传说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战以茶代酒外,周王室并没有把茶当饮料,而是在祭祀祖先和神鬼时作为祭品。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茶的供应多了起来,贵族已经可以把它作为食品了,于是就有了前面的《晏子春秋》中的记载。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引述《神农本草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豆蔻年华惜陨星,
人生聚散似飘萍。
杏林圣手深遗憾,
一片真情送梦婷。
请向梦婷家人转达我的慰问和哀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9-07-01 20:10:33)
春光半老柳飘棉,
绿满枝头鸟语喧。
宿昔登楼观大海,
如今举目尽桑田。
先忧后乐千秋诵,
良相丰功百世传。
文会堂东存古树,
凤城河畔访前贤。
凤城河穿越泰州城,河边望海楼始建于北宋初年,当年建楼观海,如今离海已有二百多公里,极目城池阡陌,很有沧桑感。楼右侧文会堂为范仲淹初识滕子京会文处,堂东古树见证吕夷简、晏殊、韩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