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国内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13-12-06 08:29:19)
阅读 ()评论 (0)

上一贴我给大家介绍了我看到的吴冠中。在我的眼中,如今在世的中国艺术家能与吴大师并肩的。唯有韩美林。
我这次回国在北京,还和父亲一起去了韩美林艺术馆。
我要向各位隆重推荐这个好地方。如果你有机会来北京,如果你喜欢艺术,或者希望了解北京的文化底蕴,那就一定不要错过这个被评为国家级旅游景点的、不收门票的、地铁一直开到门口的、花几个小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我回国系列的上一集贴出的七九八,有网友说那地方都是粗俗的东西,其实不尽然,因为更精彩的我还没有把拿出来呢。
话说我在七九八的一家小馆子吃完中饭,继续在七九八闲逛,一家接一家地进去,走到哪儿算哪儿。转过街角,忽然发现这里居然有“吴冠中画廊”,让我感到发现新大陆一般的惊喜。
吴冠中的画廊开在七九八,一位国宝级的艺术家甘愿置身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两年前去过一次七九八,也曾在博客上贴了一些图片。今年回国,重访七九八是在计划之中的。
这次再游七九八,与两年前相比,我个人的感觉有三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画廊和展品比过去更多了,层次与水准也大有提高。访客也明显比两年前多,外国游客也占相当的比例。也可以看到外国人独自来的,可见是常客。
这家门前的样子还与两年前一样,其他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13-11-22 15:02:07)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令我感动。 69年前,台湾的音乐大师黄友棣向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借了一部五册的葛洛夫音乐辞典。几十年的战乱和两岸分离使这套书在辗转流离69年之后,最近终于又回到了母校。 这套书的物归原主,见证了黄友棣一生对“信”的坚持。 黄友棣1934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然后留校任教。1944年他向学校借了这部辞典。随后抗战开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1958年中国大陆“大跃进”,以期实现毛泽东主席号召“十五年超英(国)赶美(国)”。全国每天都有万马奔腾的新闻出现,几乎每个平民百姓也都处于新闻当中。当年我接到一个任务,赶往拆除朝阳门的工地。北京市所有四九城楼,尚未拆除的,再不许继续存在了。工人们任务在身,大干快上,偌大的城楼只用了7天即落为平地。我守在现场,忠诚的师傅们全豁出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对北京地坛公园有着特殊的感情。
童年时光基本是在它身边度过的,年复一年地看着它的花开与花落,直到八十年代负笈留学才和它道别。
作家史铁生有一篇散文叫《我与地坛》,我读来字字真切,特有共鸣。
史铁生在文中描述他母亲每天推着轮椅带他来地坛晒太阳。有时他也自己一个人转着轮椅的轱辘来,他母亲就急忙跑来满园子寻找他的踪影。他每天望着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简称园博园,是北京的一个新景点。占地极大,花一整天也走不完。
园博园位于永定河畔。
有地铁可以直接到达。
园博园三号入口。
大门口的雕塑是孔雀的造型。
主馆前的喷泉。
馆内。
许愿墙。
说是国际博览会,却不见欧美诸国参加。只有一些亚洲小国有些小建筑,卖些各自的小纪念品。
天津园的入口。各大省份和城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每年秋天,都回去看看父母,到公司的北京办事处走一遭。都说北京雾霾汹汹,可我在北京的日子却没让我碰上。
秋天,北京最美丽的季节。
从我家楼上俯瞰奥运森林公园。
远处的西山清晰可见。
使用望远镜头,可以拍到山峦的层次。
能看到山顶上的建筑物,不知电信发射台还是什么塔。
雄浑叠嶂,令人心旷神怡。
从在国贸的办公室出来,随便在附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3)

1.盯着照片上女孩儿鼻子上的红点30秒钟;
2.将你的目光移到墙面或较平的表面;
3.快速眨动你的眼睛,美妙就在这一刻发生。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586]
[587]
[588]
[589]
[59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