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翎

原创文章:纪实连载,名人杂谈,美房欣赏,人生感悟
博文
时间在指缝间悄悄溜走,转眼到了年底,很快又过了春节。寒假过后,一年一度的马拉松式的职称评审工作又拉开了序幕。此时,夏明德才发现,他“出走”的这三年多的时间里,以前跟他同时评上讲师的这帮人,韦君、徐爽,包括于卞莉等,都不甘平庸,像坐上火箭似的,“嗖嗖嗖”地抛出了一篇又一篇论文,而且还都是在有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 想想自己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徐爽连续几年为“住房”而奋斗,她原来的同事夏明德冬去春来为出国而进修。只是徐爽忙活了半天,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夏明德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如愿空降在欧洲的大地上。  九十年代初期,在矿院,出国进修还被许多人看成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即使到一个比中国还差的第三世界国家,只要能飞出国门,人们也会投去羡慕的目光。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肖副院长被不少人称为“肖大青天”,徐爽并没有真正接触过他,只是在路上碰到打过几个不疼不痒的招呼。   有一点可以肯定,肖副院长比石副书记容易接近,至少徐爽一行三人利用晚上的时间第一次敲门,就被迎了进去,还被肖的爱人窦阿姨——矿院的一位普通坐办公室的人员,热情地安排在客厅里的长沙发上,与肖副院长平起平坐,这着实让徐爽们受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徐爽对矿院更改校名一事毫不热心,在院长带领全院师生折腾校名的激情燃烧的日子里,她时常为自己的房子问题愁肠百结。尽管她时不时生发出一丝移民的情愫,但又觉得那似乎很遥远,很不现实,最现实的还是要有个像样的“窝儿”先住着。   从1982年到1993年,弹指一挥间,十多年的时光流走了。徐爽由一位二十岁的年轻女子,跨入了大龄青年的行列。与她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在矿院历任院长中,朱院长留给矿院人的印象最深。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老乡,他自己曾半开玩笑地说过,他是朱元璋第N代侄孙,加上他的行事风格也跟自己的“老祖宗”贴近,于是,人们干脆把“朱元璋”的绰号送给了他。 朱院长跟朱元璋一样出身于赤贫家庭,一旦上位,权势滔天,对下属心狠手辣。此外,朱院长能言善辩,很有“语商”,其演讲极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其实,李院长也不是一点实事儿都不干的,在他出国考察前后,有一件事,他经常记挂在心上,那就是“东海矿业学院”这不响亮的校名。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矿院各级领导就开始重视起校徽的问题,尽管校徽上写的就是这个“该死的”名字。   平时,学校不但要求每个学生佩戴校徽,而且强调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应给青年学生做个榜样。学校为此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在这趟长长的行程中,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英国。在不少人的潜意识中,除了美国最能提神之外,接下来就是英国了。如果说美国是一个光鲜艳丽的少妇,那么,英国就是一个雍容华贵的贵妇了。东海市这批特殊的旅行家们,在伦敦kill了许多胶片,照李院长的话说,简直处处都像世界名画,两只眼睛实在不够用了。   给整个代表团极大震撼的是矗立在泰晤士河畔的伦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李院长曾接到过几个莫名其妙的机构的邀请,要他缴纳10万块钱,出国考察。李院长是比较慎重的,他不能和这些不明不白的机构打交道,他是有身份的人,是堂堂的本科院校的院长。因此,李院长果断回绝了这些以敛财为目的的机构发出的邀请函。 常言道,命运总是对耐心等待的人给予奖赏。这不,李院长的耐心终于获得了回报:1992年秋季,他得到了来自东海市市政府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时间如流水,不知不觉,机械系教职员工的大会餐,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有些人站在电视屏幕前面,拿着麦克风,随着画面出现的字幕,开始OK几嗓子。有的希望唱自己的拿手歌曲,就捧着服务员递上来的一个大本子点歌。 酒店前台的领班是个30多岁体态丰韵的女子,声音很清亮,在韦君、于卞莉“哼呀哼呀”的间隙,她拿着另一个麦克风,献唱了一曲“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话说机械系同兄弟系部一样,每逢节日,每到年终,都在形形色色的酒家聚餐,这时,系行政二把手施大栋就是绝对的主角。这是因为他能点菜,能喝酒,能咋呼,能把个聚会调节得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机械系聚餐时,大都是十二个人一桌,每桌除大部分男教工外,还有两三名女性像绿叶中的红花似的映衬其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吃饭有味,这句流行语简直就是放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