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和信仰、宇宙和人生…从我喜爱的好莱坞科幻电影谈起 上
文章来源: BeautyinAutumn2009-04-27 20:08:36

我非常喜欢看富有哲理的科幻电影。不是那种漫无天际、天马行空的《星际大战》之类的电影,而是诸如《接触》(Contact)、《火星任务》(Mission to the Mars)《撞击》(Impact)和《地球末日》(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这类带有科学推理和人生哲理的电影,每次看完一部这样的电影,它不仅能让我几天之中都沉浸其中,而且引我思考,对于宇宙和人生,对于Super Power、上帝、和信仰,我总能从中得着很多。也许你会笑我:“科学幻想如何能当真?又如何能成为信仰的根基?”我愿意用《接触》影片中女科学家的的话来回答:“哪样科学发明不是从科幻开始的呢?曾经有人幻想人裝了翅膀可以飞翔,結果出現了飞机;至於上月球 、火星,核子试爆,哪个在曾经不是科学幻想?为什么你们的眼光不能放远一点?”

先说说我多年前看过的这部朱蒂夫斯特主演的电影《接触》。多年前我完全是慕朱蒂夫斯特的名才看的这部片子,当时看了就觉得震撼心灵,今天再一次观看,依然动心!我个人认为这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和信仰的并肩之旅。

电影《接触》

片中的主人公天文学家伊莉(朱蒂夫斯特演)在出生之际母亲死于难产,父亲又在她九岁那年逝去,与生俱来的孤独使得她从小就在找寻生命的踪影。父亲去世之后少年的她就喜欢对着无线电频率呼唤:“爸爸,我是伊莉,你听到吗?”孤独聪慧的她自幼热爱天文,对生命的短暂和转瞬即逝执着地想探出究竟。长大之后她成为一名杰出和有些孤僻的天文学家。

伊莉坚信茫茫宇宙之中,必然还有其它的高级生命,不然“就太浪费空间了”!终于有一天,伊莉接收到从外太空传过来的讯号,而对这个讯号的解读, 充斥着政治、宗教、科学的种种争议,伊莉幸运的在郝顿的帮助下解译了外太空传来的讯号:一张可以让她制造出一部机器的图纸,而这部机器可以使得人类与外太空高级生命取得联系。然而伊莉并没能成为第一个试机的人,第一次的试机在自杀炸弹之下人死机毁,伊莉不灰心不放弃,经历了种种磨难,她终于坐上了那部机器的驾驶座位。那在我们地球人眼中短短的十几秒钟的时间,在伊莉却是难以忘怀却无法令他人致信的奇妙的经历,她后来叙说她穿过的层层时光隧道看到美丽无比的景色甚至她去世的父亲,虽然最终明白那个美景原是虚幻,是高级生命读取了她的记忆而成,然而这次的“接触”带给她翻天覆地的改变,她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彻底改变!她的原话:“我知道身为宇宙中的一份子,我並不孤独,我渴望分享,也希望 世人都能瞭解,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只能存有敬畏、谦卑和盼望,我会将这分享的渴望,变成我心中永远的愿望。”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中不断出现的另一个人物:神学家帕默。他和笃信科学的伊莉原本是两个完全不同信仰的人,但是从他们俩的相遇、相知、相惜、相对最终相信至相似,他们两人成了科学与信仰的化身。

这里是他们俩两段精彩的对话:

伊莉:你们说上帝不让人 证明,有沒有可能更简单的答案是:上帝不存在!是我们為了惧怕孤单,所以创造出上帝?

帕默:我无法设想沒有上帝的世界,也不愿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伊莉說:所以宁愿自欺欺人?你如何明呢? 

帕默回答:妳爱妳父亲吗?请证明給我看。

当帕默质问伊莉为何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做这种尝试,伊莉回答:我其实一直想寻找生命的意义,人从何处來, 要往哪里去?我们存在的理由是什么?我想上去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而当全世界的人都不相信伊莉述说的奇妙经历,帕默却说:尽管我俩的信仰立场不同,但站在同样都是追求真理的角度上,我相信她说的话。

看到最后,我的感触是:无论科学还是神学,真正的科学家和神学家都是信仰的坚定持有者,美国人有句话:You are what you believe! 如果研究科学和信仰上帝的动机都是因为渴望真理,那么科学和信仰就是相通的。反之,如果以真理为代价,往往将科学奉为神明。

这部电影探讨了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同时也带出了科学与信仰的和谐。导演让陪衬在伊莉身边的“科学家们”和帕默四周的“众信徒”以及包围他们的社会和政治, 让我们体会到唯有真正体会到伟大浩瀚,才能自觉谦卑和渺小! 正如伊莉的亲身经历,无法言说,却感受深刻!她虽无法证实这种经历,却被那种崇高所震撼!而这时,真理和信仰终于相遇!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科学家心中有上帝的原因,同时也可以测量出很多“神的信徒”, 其实只是信仰自己!

待续 
下一篇:科学和信仰、宇宙和人生…从我喜爱的好莱坞科幻电影谈起 下
请读我更多的博文:
John Lennon的理想世界   别对我提你的那个上帝   当我说我是基督徒时
我的忠实粉丝    人生之不归路    从三部经典的爱情电影谈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