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内地游客同行有感
文章来源: 虔谦2012-11-05 17:34:07

今年三月,我跟旅行团去了一趟美东。从美西飞美东,到达纽约时已经是夜晚了。上了旅行社的车时,才发现我们这个团除了我们这一家外,几乎全都是从中国大陆来的游客。

尽管来美国已超过二十载了,生活的样式和思维的形态在相当程度上已经美国化,可是和内地人聚在一起时,还是一点都不觉陌生,也没有隔阂感。由于条件限制我并不常回国,之所以对内地乡土保持着新鲜的熟悉感,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网路上的沟通。网路让天涯比邻,我在网上结识了许多内地朋友,有很多思想情感的交流,我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距离。

我们这个团里有好几对夫妻档,我看出他们的感情都很融洽,一路上总形影不离并常窃窃私语。

有一个小伙子,性格内敛,看上去几分腼腆,我一直没机会和他搭腔。等快到旅行终点站时,才意识到再不说几句就没机会了,于是凑过去和他聊了聊。他告诉我,他崇尚恬淡朴素,人活着,要有一种境界和信念。

我在纽约的游船上碰到一位河南来的女青年,大概二十七岁上下。船行至自由女神雕像前时,姑娘激动得又拍手又叫喊。“太好了,太伟大了,太激动人心了!”她一连用了三个“太”。受她的感染,我也跟着喊了起来。“你看,这种民主的精神,自由的精神 …… 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相信这个国家,尽管她借了我们那么多钱。我们相信她一定能发展,一定有能力还。”姑娘对我说。

我在波士顿的游船上碰到一对西安母女。一开始我还以为她们是姐妹,一问才知道是妈妈送女儿来美国上大学。女儿脸带微笑,话却很少。那位妈妈一看就是个开明温和的母亲,绝对不是虎妈一类。我很羡慕地夸奖她女儿有本事,能考到美国的名牌大学来,又很乖。这位妈妈说:我都让她自己独立思考,尊重她的意愿。见我举着相机要拍船外的风景,母女俩左躲右闪的为我提供方便,让我很有些过意不去。

我以前在国内,见过摆阔铺张,见过虎妈施淫威;至于专制意识,更是文革一段时期国人的正常意识。如今,物质一丰,国门一开,国人的人文认知有了令人惊叹的长足跨越。

中国大陆人的旅游消费已经名列世界前茅。虽然有文章质疑中国游客的文明素养,提出带出去的不应该只是消费力,我还是必须要尊重我的亲身经历,我自己的观察体会。旅游的主要内容是游玩和学习,输出或者说分享文化和精神是第二位的。我的中国乡亲也许“文明”度没有西方人高,比如人和人之间总挨得那么近,排队时总肩擦肩,不注意“保持距离”,尊重他人个体空间。但是在我看来,内地同胞很可爱,他们已经具备人类共有的许多人文观念意识。说到不同,也许信仰是一个比较显著的差别。我是一个勤上教会的人。 2002 年以后一直坚持上教会至今。我的体验是,美国人(包括我自己)信基督,很大程度上是解决死后的问题,当然,也以信仰为力量支持在世的重压。基督教上帝的爱具有条件性的一面,这个条件就是要信神、尊神。神爱的条件性表明人需自律。神爱的无条件性(基督教认为神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已经爱了我们)则以善和爱催化人心。我读中国作家的作品时,已经读到了这种爱的伟大觉醒和勃发。莫言散文《打人者说》充满了人性的良知善念,作者最后写道:

我挚爱的人啊 / 你们自己把自身摧残至此 / 你把我摧残至此 / 你把你摧残至此 / 那无处不在的摧残 / 就是我的悯人悲天 / 别再让我痛苦万般

这样的超越了阶级、种族甚至善恶的对人的爱,是上帝的胸怀,这样的爱从来没被实行过,今后也不可能被实行,但这样的爱是存在的,这也是上帝存在的理由和标志 。

这是新的中国心魂,新的中国精神脊梁。

外出旅游的主要内容是游玩和学习,而接待四方来客,则显示一个国度的内藏底蕴。我走过美国几个大机场,走过日本成田机场,再回味北京、广州、上海机场,我得说我走过的中国三家国际机场,它们显示出来的人文风貌和张力均在其他几家国际机场之上。清洁度已经不必说 ---- 去年在广东番禺百万葵花园和从化温泉区,它们的清洁度让我刮目惊喜 ----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机场书店。中国大国际机场里的书店都相当丰盛,水平很高。它有名著小说,有有关最新人文视野和观念的各科书籍,有文化经典 …… 很多翻译成中文的最新外国书籍,我身在国外都不知道。不必提奥运、世博,中国人的求知欲和良善前瞻的自强自新努力就在我们的眼前和身边发生。

也是这次东游,在从华盛顿特区到尼亚拉加大瀑布的途中,旅游团在一家小型便利商店前停了下来,主要目的是让游客们稍作休息,也顺带方便一下。半车的人涌入一个小店,的确有点让小店难以承载。我亲眼看见一个店员不满加忧虑地看着这些人一个个进入他们的洗手间。我听到他在跟同伴抱怨说:“他们很少买东西!”言下之意他们进来只是免费来上洗手间。我听了心里着实有些过意不去。于是我挑了一套写着波士顿字样的小瓷器。我一边选购,一边观察我的旅伴们,他们其实都很安静,专心地努力选购着物品。而那个店员,依然站在那里,用不信任的眼光看着这些远道而来的旅客,直到他们有秩序地在收银机前排成一行 ……

我希望我永远都不会用那样的眼光反观我的同胞,因为我对自己同胞的了解比那个店员深刻和真实许多。我的抽屉里还收藏着几样珍贵礼物:那是几天同旅时一对浙江夫妇匆匆送给我们的。中国人,不论他们行装走四海,还是茶壶煮三江,都让我感到这个文化的和善、厚道、底气和不断进步的元素;他们带给外面世界的,并不仅仅是所谓的物质消费力!说句挨政治边的话,我们的人民已经有了很好的人文基底,倒是管理人民的人,管理人民的体制需要与时俱进,才公平于这个民族,也才不致错过这个民族人文腾飞的黄金时光。说句鞭策自己的话,在自己父老兄弟面前,放下我们可能有的、潜意识里的优越感,看看我们身在海外的华人是不是反而有落伍之处? (本文写于十月三号诺奖开奖前)


  • 碎感 “真诚”
  • 惠安诗
  • 北京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