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有文化吗?----与悟空同学探讨
文章来源: 为人父2010-04-17 20:57:18

自从“五四”砸烂孔家店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就被视为导致中国落后和愚昧、软弱和衰败的原因,而遭到历代革命者的批判。直到文革的破四旧和批林批孔,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推到了顶峰。

可在我们潇洒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统统打到在地之后,才猛然发现,我们竟然成了这个世界上最没文化的民族。然而,更令人奇怪的是,我们明明是没有文化,可悟空同学还是习惯性地继承了五四时期的思维,挥起他的金箍棒,把传统文化当作现代中国诸多弊端的替罪羊,时时拿来一顿猛砸。在他的眼里,似乎我们今天的中国还是一个崇尚仁义礼智信的国家,中国人民还生活在孔孟道德的影响之下。这不仅在逻辑上站不住脚,在思想上也是另一种僵化。把中国传统文化设置为一个假象敌,对其进行批判,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混淆是非,模糊人们的视线,让我们找不到中国当前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我觉得辩论是不是中国文化导致中国的现状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莫不如讨论一下,在中国文化重建过程中,应该吸收哪些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思想才更有意义。

我理解悟空同学是想找出中国当前道德沦丧、政治专制、人民缺乏言论自由的文化根源。可是研究方向却是错的。中国目前浮躁、暴戾、拜金、重利轻义、缺乏民主自由、吏治腐败的诸多问题如果从文化上找原因的话,恰恰是我们失去了文化的根基,失去了任何信仰造成的。我们既没有继承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也没有接受西方最具普世价值的人道主义的价值观。我们如同活在文化荒漠之中,因此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迅猛,举世瞩目;一面是我们的人民精神苦闷,迷茫失望。中国人这种精神上的苦闷不是传统文化造成的,而是文化没有传承造成的。一个失去了自己母文化的民族,很难有自尊和自信。

我在瑞士留学的时候,曾听我的瑞士好友罗杰谈过他对中国的看法。那时的中国在经济上还不那么为世人瞩目,在很多西方人的眼里,中国还是一个梳大辫子的国家。可他对中国很有信心,他说:“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一样,中国有自己的文化。有文化的国家有自信,因此中国一定会强大。”

今天回想起来,觉得他的话算说对了一半。中国现在是富裕了,可自信心却不那么强。这种不自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文化的过度自卑,一是不事实求是的妄自尊大。这其实都是缺少文化修养造成的。如果中国要成为一个文明的强国,必须要有文化上的建树,要有影响世界的价值观。而这些,则需从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资源中去寻找。不能说孔孟之道产生封建社会就自然而然失去真理性。真理没有过时的。真理不仅普世,还普时。

欧洲国家是很尊重自己的传统的,而且以传统为自豪。这是他们对自己文明的自信,可我们中国人,因为对自己文化的无知,加上近代挨打受辱的历史,而对传统文化失去自信,自轻自贱,把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当作糟粕抛弃了。这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

大概20年前,曾经读过汤因比与池田大作的一个对话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上世纪50年代末的时候,汤因比这个英国人就对中国文化充满信心,认为世界 如果能够大同的话,那一定是统一在中国文化之中,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中国人具有世界主义精神。

作为历史学家的汤因比不是凭空胡侃,而是在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中国文化的确具有包容性。中国人对各种哲学和宗教表现的很宽容,认为“道并行而不悖”。中国是个世俗社会,历史上几乎没有政教合一的历史。中国人对外来的宗教也一概不排斥,印度的佛教一到中国就融入中国文化,西方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中国也没遭到歧视和打压。

中国文化中也没有种族歧视的劣根。过去的中国人既好客又知礼,既有孔夫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精神,也有“四海之内皆弟兄”的胸怀。唐代的中国,很多胡人在朝为官,也没见哪个中国人有过种族歧视。那时的中国可是四海臣服、八方朝贡的世界第一强国啊,但何时见我们中国人把自己当作优等人种,而视别人为劣等民族?

历史上的中国从来主张以德服人,以文胜武,就连专门研究战争的兵书也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两千多年前,儒家就主张以人为本的社会,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道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反对暴力、反对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规则。中国的佛教思想更提倡包容心和慈悲心,提倡众生平等,比人人平等更高一个境界。而西方文化崇尚的却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连现在市场经济的所谓自由经竞争也含有这个基因。

儒家倡导的礼更是文明的符号。没有礼的社会不配称为文明的社会。儒家倡导的孝,将人和动物区分开,使人可以称其为人。道家主张的慈、俭、随顺自然,则是现代绿色和平主义的先师。佛家主张的众生平等,慈悲包容,让人类不通过上帝也能自省和反思。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精华,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明。

当然,如果我们把他们的主张和思想教条化,极端化,或者举出很多极端的例子来反对他们,那不是他们的错,而是继承者的错和批判者的错。为了防止思想的极端化,儒家提出中庸的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中最具普世价值的部分。中庸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不偏不倚,如果没有内心修炼,做到不偏不倚是不可能的。真正的中庸是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合乎道。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修行。也许人类永远不会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把这个境界当作一个极限,当作一个目标,不断地追求,即使不能达道,也是会越来越近的。

悟空同学一直让我解释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还让我系统地论述中国文化的价值。说实在话,这真是难为我。这么大的题目,别说我的水平不够,即使我有心也力不足。另外,别人的论述是别人的理解,如果你真想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还是希望你自己静心读些经典,也许会有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