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惠安女
文章来源: 小米和小麦2009-09-08 23:13:14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说的就是福建崇武地区的惠安女那种奇特的服饰。而她们勤劳、能干、善良,长年累月象男人一样风吹日晒,扛石头、耕田地,在外人的眼里,更是增添了几许魅力几许神秘。

那些男人都干什么去了呢?去之前,我始终有着这样的疑问!

07 年底回国的时候,我从厦门回来,车子拐进崇武古城转了转,只看到一个穿惠女服饰的人坐在摩托车后面飞驰而过。听说,在大砟,有一个惠安女摄影基地,但那是请人来摆拍的,我并不感兴趣。这次回国前,我从 Eric Dong 在摄影论坛发的贴子看到,小砟还有原生态的惠安女存在,于是,便联系了在网上神交已久的好朋友。除了去小砟采风,也想去看看她。

当我好奇地问几位同行的摄友,那些男人都干什么去了?他们有的说,在家里带孩子;有的说,出门捕鱼了。两种答案都是对的!

惠安的男人多是长年出海,惠安女们便承担了敬公婆,养孩子,耕田地,出小海,建房子等里里外外的粗活细活,这成了她们的传统。亮黄色的斗笠,花布头巾,青色的露肚上衣,花色不同的腰带,黑色阔大的裤子,随着电影或者图片等媒介,把惠安女勤劳的身姿,鲜亮地映在人们的脑海中。


1,


我们去的小砟,一个很普通的闽南地区的小渔村。闽南的农村相对来说比较富裕,沿路看到的很多大房子,都是用材质很好的石头建成的。惠安的石头雕刻很出名的,也有很多的惠安女是石雕能手。



2,





刚进村,就看到三个惠安女在那里织渔网。我照例上前去问:“我可以拍拍你们吗?”其他两位不作声,只有她说:“不要拍不要拍!”其他几位摄友也上前来,用闽南话跟她们交谈,她们的态度还是不太乐意。后来,我们把拍的图片给她们看,她们的态度有所缓和。我说,我会把拍的照片寄来给你。她很认真地把地址告诉了另一位摄友,在我们离开前说了 4 、 5 次:“要记得把相片寄来啊!”我猜想,也许这里来了很多人,拍了她们,答应寄相片,却没有寄。我跟她说:“你放心,我一定会寄给你!”



3,




我很喜欢她的表情,看着相机里的自己,既纯真又急切的样子。



4,



老年惠安女的服饰和稍微年轻些的不太一样,还体现在她们的发型上。这里,只是一个老人在艳阳下走过。电线杆,地上的红塑料袋,垃圾等等原本算是很杂乱 的东西,在这里倒是一个环境交代。不知道为什么,我自己会看着这张图看好久。
 

5,


我们去了鱼市的时候,已经迟了一步,她们的交易基本上结束了,只剩下很少的 10 多个惠安女在那里忙碌着。她们的斗笠和头巾让她们只要一低头便能躲避我们的镜头,而且不停地弯腰起身进进出出。环境比较杂乱,很难抓住一个清楚干净的画面。去新疆的时候,我开始习惯了给被拍的人一点小费,可是在惠安却行不通。当地的摄友跟我说她们不会接受小费 。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她们的保守和纯朴,那是我很喜欢的!

很多的惠安女腰间都挂着这么个手机,而且她们的手机套子几乎全部是这样清一色的黑。这样挂着,虽然比较男性,但不会象我那样经常找不到手机吧。



6,






惠安女扛石头的形象也许是最深入人心的了。我们在路上恰好就看碰到一处建房子的小小的工地。很难拍到她们的正面,她们总是低着头,回避镜头。



7,


看到这样的情景,我在赞叹她们的勤劳的同时,心里想着:希望她们的女儿都能够好好读书,考出去,不要再过这样的日子。女人就要有女人的生活!

我想我是一种矛盾的心理,既希望她们能够过一种我所谓的“女人的生活”,又感叹这样的原生态惠安女民俗只会越来越少。那毕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啊!

听说,现在年轻的惠安女随着文化知识的提高,和外界接触的增加,也不太愿意穿惠安女的服装,也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了。


8,




这是一艘正在建的渔船的龙骨,几个男人在忙乎着。拍了一张,代表一下惠安男人,也并不都是出海或者带孩子的,哈哈。




9,

这次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傍晚回头的时候去看了看蟳埔女,离泉州市区5公里的一个渔村。蟳埔女常年梳着“香花围”--在细心盘好的头发上插上四季各不相同的鲜花,人称“头上的花园”。我看过泉州的摄友拍的一些“妈祖巡香”时候的片子,也许是几百上千个蟳埔女身着彩色的盛装,头上是香艳的花围,手里举着点燃着的一把把香线。烟熏雾绕中,色彩夺目,场面壮观,让人惊叹!




我去的时候,天色已暗。匆匆一瞥,也已满足。临街的屋里坐着一个老阿婆,也许是见多了相机,虽是不太情愿地,但最终还是给了我一个慈祥的微笑。

我在街上看到的带花围的蟳埔女,多是年纪大的。年轻的女人,打扮和我们没有什么区别了。老阿婆的头上,围着发髻的是新鲜的茉莉花,而后插上几枝假花。




很感谢我的朋友,还有同行的几位摄友,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惠安女,开了眼界。





音乐《遥远的小渔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