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纪实(2) 我爱祖国的蓝天
文章来源: 馄饨侯2007-11-06 09:29:02


老北京人讲话,在家不行善,出门大风灌。大概是在文学城里干了什么不善的举动,到北京的第二天,就刮起了四五级的风。可这风却给北京吹出了一片蓝天。我回国多次,还很少看到北京有这么蓝的天呢。真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真想张开双臂,拥抱这北京的蓝天。如果北京总能有这样的蓝天,我倒宁愿出门大风灌了。

又能看见北京的蓝天了,蓝天对于我们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我希望这不光是秋天的缘故,而和治理环境污染也有关联。

站在行人过街天桥上,可以看到远处的西山,已经多年没有这种情形了,看来北京迎奥运,治理空气污染多少是取得了一些效果了。但愿总能保持这样。


把镜头拉近,可以看到香山的鬼见愁,只是香山的红叶还要再等两个星期,到霜降时才能霜叶红于二月花。


和这二位在硅谷天天见面,到了这里还能碰见他们。这可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啊。
什么时候,咱们老中的公司也开到硅谷来。


看看路旁的大楼的招牌,国航与(全聚德)烤鸭齐飞,德(意志银)行与(华尔街)英语一色。 英语也不断的改着名字。想想文革时常说,让美帝和平演变的美梦破产吧,让华尔街的老板们哭泣吧,这都哪汗哪啊,人家哭什么呀。如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连英语都要华尔街的了。


当年这里可都是五道口东升人民公社的农田,



当年我娘骑过的自行车还在楼道里,只是常年没人骑,车带都没了。趁着天早,我骑上另一辆自行车去中关村凭吊了一下我在以前的文章里写过的故居。顺便说一句,北京很多地方有自行车出租,5毛钱一小时,100块押金,太方便了。你要是去个近的地方,比如说从清华北大中关村到中关村图书城,到颐和园,圆明园,远比打的来的方便。,


我就在这座楼里住了将近二十年,从这里去的黑龙江兵团,回来后从这里考上的大学,


现在都破成这样了,也没人给修理一下,不知里面住的是什么人?大概是在等着拆迁,中关村现在可是寸土是金啊。


我们家后面这座楼是70年代盖的,司令,红豆豆,巴仁他们当年大学的校长管维炎老师就曾经住在这里,他当校长以前是科学院物理所的所长。


斜对面就是14号楼里,这楼今天看来是那样不起眼,当年这里住过中国顶尖级的科学家,他们当中有,戴芳澜(14楼101):中国真菌学创始人。 邓叔群(14楼102):弟弟邓拓的知名度显然更高些,同为学部委员,分属中科院和社科院。 黄秉维(14楼103):与竺可桢共同主编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全的自然地图集,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赵忠尧(14楼104):李政道曾说:赵先生七十年前就应该获得诺贝尔奖。 钱学森(14楼201):年仅36岁就成为终身教授,被美国人称为“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 陈世骧(14楼202):生物学家 。贝时璋(14楼204):中国科学院硕果仅存的百岁院士。周总理亲点的学部委员。 钱三强(14楼203):中国的原子弹之父 。何泽慧(14楼203,钱先生的夫人,现在还住在这里)。 秉志(14楼302): 第一个取得国外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中国生物学的奠基人。 童弟周(14楼304):中学课本里的人物,中国孩子最早知道的几位科学家之一。 怎么样?科学院老一辈的人都够廉洁的吧?值得我们崇拜吧?




我刚上小时候,还没有中关村二小,现在,三小都已经有好多年了。看着他们,好像看见了当年的我。


福利楼的中关村茶点部还在,只是门脸小多了。


里面的师傅还在认认真真的为人们做着糕点,


俗话说,脚底下没鞋穷半截,想到过两天要去成都和九寨沟,觉得缺一双合适的鞋。于是,就乘上地铁去秀水街逛逛。 地铁虽然挤,却比地面上打的要快得多,它不会堵车。


看看我们北京人现在的素质。我特意等人都走光以后,留下来看看车站的地面,没有一张小纸片,没有一个痰迹。谁说习惯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人们连随地吐痰这样几千年下来的恶习都能改掉,那还有什么不能改呢?后来我发现,北京确实是比以前干净多了。三环以内的街道路面上都很干净。在地铁里也可以看到人们若是吃东西,都能把皮放进随身带的塑料袋里。


从五道口乘城铁轻轨换地铁2号线再换1号线,到永安里下车,才两块钱RMB的票价,连地面都不用出,地铁站直接连着秀水街的商场。北京再怎么变,对于我这个北京人讲,还不至于找不到北。
这块牌子翻译的也很有味道,有音,有意。


因为还有很多事,所以没有久留,价钱嘛,漫天要价260,就地还钱60,砍整。别当我是老外,我知道有人比我还能砍。趸了一双鞋就走人,天色已近黄昏了。

这是北京仅存的几个城楼之一,德胜门。北京的交通还是那样拥挤,等地铁全修通了就好了。估计还要再等几年,据说是2012年,有希望有盼头就好。据说明年机场就能通地铁。颐和园通地铁也指日可待了。



待续。下集,今日大学掠影


我爱祖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