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钗•张艺谋•你和我
文章来源: 悟空孙2012-01-03 09:24:09

 

看到大伙儿一拥而上地愤怒声讨张大导演的新作,有几句话不吐不快,为张导讨回一点公道。 

据说,这部电影是花了6个亿,历时4年时间拍摄的“大片”。但是,究竟什么是“大片”,可能定义起来不那么容易,无论如何,大片绝不是用金钱堆起来的,也不是“大牌导演”的片子就是大片。 

因此,我们首先自己把《十三钗》贡在“大片”的祭坛上,把老谋子放在“大师”的神位上再来批判,这是何苦呢? 张导就是和往常一样拍了一部娱乐片,有必要被唾沫星子淹死吗?

我同意有位网友说的,自活着之后,张艺谋就死了。那我们有什么必要再时不时一厢情愿地让张大师复活,看到他活不过来我们再对着那具僵硬的身体大吐口水呢? 

其实,张艺谋就是一个摄影师,一个很不错的善于捕捉画面,运用色彩的优秀摄影师。用文学艺术深层次的眼光看,他从来没有活过,把《活着》的深刻归功于他,我们有愧于小说的原作者余华;同样,把《十三钗》的浅薄归罪与他,也是在给严歌苓和刘恒推卸责任。张艺谋从来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他的代表作也就是《英雄》、《黄金甲》和华而不实的映像山水和奥运开幕式了。 

网友们评论的都不错,色情救国也好,妓女思维也罢,都和东方文化的等级观念连在一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于是,妓女救处女,风骚的身躯撑起救国的大旗,再让西洋宗教和大胡子洋人一包装,就成了神圣的人性爱国舍身取义的牌坊了——她们即使死了,也死得其所。 

尤其是,这样一个荒诞不经的主线放在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着实会让国人亢奋一下:看无情的婊子也大义凌然,全民同仇敌忾,日寇不败,天理难容! 

可惜洋鬼子大概并不关心历史究竟是如何的真实,所以用绚丽的旗袍、麻将琵琶,再加上扭动的水蛇腰和左右摇晃的屁股,这些或许能“征服”奥斯卡的评委们,这回老谋子若捧回一个小金人也不是什么令人惊奇的事儿。 

如果抛开南京大屠杀不看,《十三钗》应该是一部不错的香艳商业娱乐片,6个亿砸下去,几下高跟鞋踢踢踏踏的响声和林罗绸缎的婆娑还是听得到的。 

然而30万被屠杀同胞的生命在这样的妓女文化中成了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这难道是张艺谋的错吗?不是。 

在日本始终没有对二战做出深刻反省,在中国政府也没有对日本的罪行做出实质性谴责,没有为自身对本民族人民所犯罪恶做出忏悔,在全体中国人还没有认真反省过我们历史上所有的灾难和罪恶并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只关心票子房子车子的时候,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张艺谋来制作一部有思想有内容的传世经典呢? 

中国至今没有《辛德勒名单》这样的真正的大片,难道是仅仅因为我们的导演无能吗? 

等哪一天我们这个民族有了犹太人那样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精神之后,我们再来质问我们的“张艺谋”们也不迟。 

请放过张艺谋吧,《十三钗》的浅薄不是导演的问题,更不是演员的问题,这是社会的问题,文化的问题,历史的问题,也是你和我的问题。 

张艺谋作为导演再一次把大场面和色彩运用到炉火纯青,在张导的画面里,妓女已不是叙述故事的载体,而是电影吸引观众眼球,吊起观众胃口与荷尔蒙的主题了。 问题是,没有人逼着你花了银子去电影院受罪,而你看了盗版片再大骂人家导演有些不厚道吧?

当然,张导可以把这部片子拍得再出色一些,其实南京大屠杀这样沉重的主题并不是不能以妓女作为烘托,我也不以为秦淮歌妓都是应该这样浓妆艳抹装扮华丽的,如果影片淡化妓女的外表,只以平淡的外表,简陋的服饰和不加刻意修饰的举止来描绘这十三个女子,而不是花大力气来演绎粉雕玉琢的肌肤,春情荡漾的眼波,娇艳欲滴的红唇与起伏跌宕的曲线和夸张的臀部扭动,用秋菊打官司的半纪实手法来讲述一群普通妓女、神父或修女、中国士兵以及女学生在日寇刺刀下表现出来的人性、人情,淡化“色”,渲染“情”,是不是会更好?如果让冯小刚这个编剧出身的导演来执导,这个故事能不能更深刻或至少更丰满一些呢? 

也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审视《十三钗》,至少,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认为这就是一部深刻的作品,一部半脱离事实的荒诞,半嘲讽的作品:面对凶悍的侵略者,连无情的婊子都这样大义凌然,中国的军队呢?中国的男人呢?如果连婊子都 这样以身取义,那日寇的铁蹄何以踏遍全中国的大好河山? 

《十三钗》或许会让我们思考:难道中国人只能被妓女和色情拯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