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无战事》里的文、史、情
文章来源: 悟空孙2014-11-14 13:05:09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热播,我这个平日不看电视连续剧的人也经不住诱惑,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两个字:不错!文、史、情都有了。
一个好的影视作品,必定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价值,否则就没有可看性,也更谈不上什么收视率了。《北》剧不同于大多数肥皂剧,虽然也长达53集,但编排上非常紧凑,高潮不断,加上本身的谍战剧情,各种谜团,悬念和人物的复杂心理都描绘的十分到位,刘和平不愧是一个编剧大腕。
关键是,《北》剧是一个与当下时局应景的借古讽今的讽刺剧,很多场景,只要换个背景,把“国民党”换成“共产党”就是一部活脱脱的现代反腐大戏。我真纳闷,这部戏是怎么通过审查的?要是在文革,这个作品是不折不扣的“大毒草”,刘和平和导演都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现行反革命。
可见历史还是进步了。这也是《北》剧的价值所在。虽然这部戏说的是1948-49年的中国时局,但是反应的是中国2千多年一直延续到当今的历史观。该剧之所以吸引人,除了文学价值,更多的是耐人寻味的与当今社会紧密相关的历史和政治层面的思考。
作为一个影视作品,《北》剧的剧情和许多细节不免有些胡编滥造,但是历史大背景是真实的,人物也是有代表性的,而对于人性的揭示,更没有拘泥于老套的脸谱化,这里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蛋,不管是国民党特务还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都首先是活生生的人,优弱点,有错误,也有信仰,执着,个性鲜明。
说到历史,其实那段历史也是一个缩影,映衬的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片段,剖析了战乱、腐败和政权交替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回。
毋庸置疑,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与其说是被造反夺权,不如说是政权自身的腐朽没落导致了灭亡。唐、宋、元、明、清无不如此,国民党当然也不例外。美式装备的蒋介石败给了只有小米加步枪的一帮泥腿子,“不是党国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只能是戏里说说了。
《北》剧是一部戏,但这部戏里说的却很有道理:
国民党别的不行,三六九等分得清清楚楚。
国产,党产,私产,从来就没有分清过
党字低下是个黑字,可党的头上还有三把刀呢,谁要敢黑这三把刀就绝不会饶你!
一边是国家机器,一边是国家脸面,一旦发生冲突,国家机器就会踏着国家的脸面碾过去!
腐败,极度的腐败!哪里还要等到共军达到北平城下?早在三大战役之前,老蒋已经遥望台湾海峡,盘算着撤离了,而那些头头脑脑们也早就把家眷送到了台北。
《北》剧围绕着国民党推行币制改革与反腐打老虎为主线,以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方步亭一家人的命运为铺垫,将观众带入那个熟悉又遥远的年代,带入对历史的思考。
从表面上看,国民党在三大战役中失败了,可是国民政府真正倒台的原因是对内经济上的落后,对外是政府的无能,过份依赖美国援助而无法让这个民族独立于列强。当然,政治上的不稳定,没有一个可靠的立国之本也是国之根基动摇的重要原因,难怪抗战胜利已经三年了,中华民国也立了宪,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没有家
民国经济的崩溃可以从当时美联社的一条消息中看出一斑:法币100元1937年为两头牛,1938年为一头牛,1941年为一头猪,1943年为一只鸡,1945年为一条鱼,1946年为一只鸡蛋,1947年则为1/3盒火柴。1948年一粒米都买不到。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高唱着“三民主义”,可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四亿多农民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他们不知道他们不懂得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三民主义。他们只懂得没有土地就没有饭吃,谁让他们生存他们就跟谁走。
在国统区,占中国面积三分之二的农村,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占据着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三亿农民没有饭吃;城市的资产掌握在不到百分之一的人手里,上千万的居民竟然要靠美国的救济粮活着,去年一年,国军就已经锐减到了三百万,竟然还是发不出军粮。民不聊生,人心尽失!先总理领导国民革命,深知国情,早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张。这个主张被国民党抛弃了,却让共产党在解放区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民心。四一年的党团之争,你们中央党部赢了,政学系赢了,孔宋的财团赢了。在农村依然是不到百分之十的人掌握着百分之九十的土地,在城市依然是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占据着百分之九十的资产,少数人的利益被你们保住了,国民党却被你们一步一步地推向失败,推向灭亡。
的确,一个贪腐横行,专制恐怖,打不过小日本就逃,一路还要炸开花园口让上千人受灾,近百万人死亡,国家到了崩溃边缘四大家族还在敛财,发行金元劵而强制老百姓上交外币与金银中饱私囊,这样的政府不亡天理不容。国民党的失败是败在了自己内部,是失去了民心。
因此,共产党的胜利也绝非偶然。为国民党卖命的,大多数是向徐铁英和马汉山这样的人,很少有曾可达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而共产党的人,多数是为了一个“新中国”满腔热血地迎接“海中已经看的见桅杆尖头的一艘航船;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从谢培东,五爷、老刘、何孝钰乃至天真烂漫的谢木兰甚至双面间谍梁经纶,他们不为钱财更不为地位都在向往着一个崭新的中国,并为了新中国流血牺牲。
国民党终于走了,带走了钱财,留下了民心。新中国诞生了!
然而,新中国这个婴儿诞生了,却没有想着人们期待的那样发育成长,或许,新中国外表上比旧中国强大富有,但是机体内部的腐烂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过去,政府不要脸面,我们国民还要脸面呢, 如今,全民的腐败,国民也不要脸了!中国历史的这种轮回,不得不让人感叹我们民族某种基因的强大。《北》剧结尾时,曾可达有些困惑地问方孟敖对蒋经国怎么看,方回答:“他只是一个孝子”。曾听后绝望地拔枪自尽。悲剧,小蒋就是个孝子才在老蒋哪里唯唯诺诺,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整个国民党也是要‘忠于领袖,忠于党’。曾可达本人也是一个孝子,对“建丰同志”更是尽忠尽职,忠于“一个党,一个领袖”,“忠孝”二字,毁了整个中国历史。
曾可达死了,也就解脱了,崔中石同样也解脱了。可是那些曾经为新中国流血流汗而活下来的人,比如谢培东们,他们要是看到反右和文革,心中会是什么滋味?真让人捏一把汗。幸好何其沧、梁经纶去了美国,但愿他们别再回来,方家父子去了台湾,最好也留在那儿。否则,他们会绝望地看到,自己奋斗了一辈子,历史又回到原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历史总喜欢这样和中国人开玩笑。
不过,说历史回到原点也有些夸张,历史还是进步了。当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可是却没有得到实施,中华民国不过是美国盟友的情妇,总统事事都要看美国人的脸色。百姓食不果腹,还谈什么宪政和民主?所以,民族、民权、民生一样都没有。今天的台湾,在上个世纪狠抓经济,民生上去了,小蒋最后抛弃了一党独裁,民权终于有了,但是台湾仍然缺少民族意识,如今民生也在退步。再看大陆,经过了文革一连串的折腾,终于把经济放在了第一位,基础建设日新月异,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过上了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物质生活。在民族意识上,共产党第一次让中国人具有独立自强意识,不屈服外国强权。中华民族不再被强权蹂躏。可是大陆的民权仍然没有实质的改观,如果真要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两岸都要努力。
国民党的垮台,垮在了“三民”没有一样落在了实处,但主要还是被崩溃的经济拖垮了,加上枪杆子被共产党握住了一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挽回败局。今天的共产党变聪明了,一手抓经济,一手牢牢握住枪杆子,“党”又无处不在(相比之下当年连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的行长都不是国民党党员,可见老蒋的政治觉悟多么薄弱!),所以尽管腐败同样严重,但共产党执政的权威就无人能够挑战。
对于我们这个功利且实用的民族来说,民生是第一位的,没有民生,再多的民权也不管用,反之,民生好了,民权即便不足,平头百姓们关起门来过日子也其乐融融。
尽管如此,难道共产党不明白当下的贪腐如不从根本上加以肃清,北京虽无“战事”,但当年国民党倒台的危机也会同样在今天重演吗?历史真是一面镜子啊!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泥腿子揭竿而起都是因为民不聊生,贫富悬殊。而战争更将老百姓推向深渊。国共一场内战,将台湾和大陆隔开了半个多世纪,骨肉分离。如今,当历史走到这个节骨眼上的时候,在两岸都面临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中国的统一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关心的一个问题。解开两岸的疙瘩,或许客观理性地反思这场内战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些年,大陆这边有不少正面理性描述国民党抗战甚至内战时期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为什么台湾那边不能也用同样的态度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和反省,拿出一两部正面描写共产党,客观描述这段历史的作品呢?民主的台湾应该有这个心胸摆脱意识形态的桎梏共同面对历史,共同面对并认同我们这个民族。
最后说说《北》剧的情。
说实话,“情”在此剧中不是亮点,这不仅仅是因为《北》剧是一部谍战片,而是刘和平本来就不是一个把弄情感的高手,他自己也承认:“爱情确实是我的短板”,于是他的作品极少有男女之情,而是试图写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感情,并让这种感情好到女人都嫉妒。而不管是谢木兰和梁经纶还是方孟敖与何孝钰的爱情都表现的十分别扭,尤其是最后方与何在书店楼上的激情戏过于做作,让人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相反,剧中崔中石和方家兄弟的情感叫则人动容,甚至梁经纶,曾可达与蒋经国的感情也使人赞叹。对比之下女性角色的存在似乎只是个陪衬,主角之一的何孝钰永远板着一张僵尸脸,程小云也只是一个花瓶,倒是不起眼的崔嫂叫人怜爱,不过这不是因为角色,而是演员的表演,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演员王一楠将一个上海小媳妇演绎的活灵活现,鼎特了!
男主角的扮演者刘烨据说是一个影帝级的大腕,可是此剧中实在看不出他好在哪里,表演痕迹太浓,不自然,像是在演小品。倒是那些老前辈们,陈宝国、焦晃、倪大红、王庆祥把一个个人物演绎的无懈可击。姜还是老的辣! 

 

 

【注】:文中黑体字均为剧中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