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喜欢上海?
文章来源: 悟空孙2022-01-10 12:40:24

 

这是网友扔给老键的问题。我越俎代庖。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算哪里人,生在上海,童年一段时期长在大西北,看过江南的小桥流水,也去过河西走廊的黄沙戈壁。上海,小家碧玉般的玲珑剔透,西北,粗旷豪放的大漠孤烟。我都喜欢。最值得怀念的,是70年代的上海,那时,除了黄梅天叫人烦恼,但很快就到了夏天,可以抓知了,摸鱼虾,秋高气爽,桂花飘香,斗赚绩(蟋蟀)是一大乐趣。上海的冬天也还过得去,就是阴湿了些。

那时候,作为上海人是值得骄傲的,且不说外滩的高楼大厦,就是上海牌手表,凤凰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三五牌闹钟,都是值得炫耀的小康之家的标配。上海为国家贡献的GDP, 曾经养活了大半个中国……

除了物质,上海也一直是中国的文化中心。出版社,书店,电影院,上影厂,译制厂,博物馆……在那个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只要留意,或有“路子”,还能去内部书店或内部电影院开开“洋荤”。说到吃,上海的红房子(张爱玲、梅兰芳的最爱),德大,天鹅阁可以吃到正宗的罗宋汤或菲利牛排。那时候,走在汾阳路上,不时能听到围墙里面音乐学院的教学楼里传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当然也有革命歌曲。

我特别怀念以前淮海路两旁的高大的法国梧桐,还有那些著名的百年老店,凯司令,哈尔滨……。转入旁别的支路小弄堂,就是别有洞天的石库门,小市民的生活也别有情趣。张家姆妈,粮店有好米唻~!

可是,如今的上海已经面目全非了,千篇一律的高楼,让上海已不是昔日的上海。即便是一个老上海,你只要不去外滩,把你放在任何地方你恐怕不知道这是哪儿。

上海,再也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了,凤凰永久已被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取代,三五闹钟和缝纫机更是博物馆里的收藏品。上海也只有恐怖的高房价和高消费排行全国之首了。

当然,随着满大街的汽车尾气和家家户户的空调废气,上海的夏天也越来越热,是免费桑拿的首选之地。

比过去改观的是,上海人的傲气小了很多,上海不但是国际化的上海,也是全国化的上海,大街上,老外可以随便找个人问路,外地人也不用担心自己不会上海话,倒是已经很难听到纯正的乡音了。

上海人的傲慢是出了名的。记得大学时,有一次坐公车(无轨电车),一外地同学用普通话对售票员说:“买一张5分的” 那美女用眼角瞟了一眼土里土气的学生娃,不屑的用洋泾浜沪普回答:“五分的卖完了,只有一毛!” 旁边的上海人居然窃窃的偷笑!(上海的无轨电车那时票价是4分,7分,普通公车是5分,1毛。外地同学还没弄明白)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上海人也是各种各样的,有好修养,好风度的老克拉,当然也有这种狗眼看人低的小市民。只是,作为一个非上海人,被这样羞辱过一次,上海的整体印象就一落千丈了。

好在,上海在不断的进步中,此次无论是对待疫情还是庆祝圣诞,上海的形象可圈可点。还有,曾经泛着恶臭的苏州河,现在也有鱼虾了。

我依然爱着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