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还是上海 (一)
文章来源: yijibang2008-09-26 09:10:33


这次匆匆忙忙决定回大陆,先后到了大连,北京,上星期六一大早搭软卧铺从北京到了上海。七点钟准时进入站。上海这个我曾经从
0305年呆了两年的城市,从火车进入上海,出了车站,我的感觉就是上海还是上海。人还是那么的多,交通还是那么的乱,天还是那么的热。走不到两步,就汗流浃背了。虽然如此,心里多少还是挺兴奋的。毕竟这个城市给我留下了一生当中许多值得回忆的种种。不管是好是坏,我总是安安心心的住了两年。告诉自己,我要在两天自由的时间,走走看看,好好回忆过去的足迹,毕竟回美后,这是我三年来第一次回来。

住进了朋友为我安排的住处菁英汇,坐落在徐汇区中科院大楼的附近。一进门就知道这是一栋老上海的建筑。干净,安详,我喜欢非常的喜欢。心里想到的毕竟自己还被认为是个菁英,无形当中心里特别的舒坦与踏实。把行李放好了,冲了凉,我就一个人走出大院,开始我两天的上海寻旧。首先到了中山公园。以前很少来到这里。居然对龙之梦大楼一点印象都没有。我在大楼内绕了一圈,除了各种琳堂满目的百货店, 加上美丽多姿的女孩,其他的就实在没啥好看的了。我离开了舒服的空调, 就顺着长宁路毫无目的漫步着。长宁路这条路我是记得的。发现了一栋歪扭的大楼建起来了。其他的似乎没啥大的变化。天气的闷热,使我的全身发粘。走着走着就看到一个小摊卖碟片的。我开始搜寻我要的碟片。站在小摊旁边,开始我的选购,我的汗也同时不停的从头上,从脖子流下。不一会上身就全湿了。老板说他在这摆摊摆了两年,质量一定没有问题。有问题包换。我心里想,怎么换啊。总不能为了碟片,买张机票回来。一口气买了将近两百蝶,把他的摊位几乎扫空。接下来讨价还价,双方都笑嘻嘻的成交。

提着挺重的碟片,加上全身已经湿透, 就再也没有心情寻旧了。叫了一部出租车,我就往住处行动,所想到的就是冲个凉。在车上,我和出租车的师傅聊了一会。话题还是固定在他们每日的收入。那两年我在上海,每次和出租车师傅聊天也总是离不开这个话题。令我诧异的是他们每月的收入居然还是三,四千元左右。五年过去了,国家的经济比过去更好了,奥运也投了一大笔钱,为啥我们出租车师傅的收入还是和五年以前一样。国家也顾虑到油价的上涨,也给了他们补助。但是补助的结果,收入还是区区三,四千元。他们说主要的就是每月每个师傅要上缴五千六百元。一部车两位师傅共驶,每月就要上缴壹万壹千贰佰元。一部车开四年,就得上缴四年。可是实际上一年的上缴就足够买一部新车了。可恨的是领导们霸占了大部分的利润。所以师傅们的收入自然就提不高了。他们内心的愤怒溢于言表,似乎仍旧和五年前一样。所以我说上海啊还是上海。并没有因为恶霸离开,新的恶霸来了,有所改善。

令我十分惊讶的是物价似乎十分的稳定。我到农贸市场走了一圈,蔬菜,肉类虽然涨了一些,可是人民币购买力还是蛮高的。到了餐馆,我才发现,餐馆的菜单都是精印成一本美仑美奂的厚本子。连图带字,仔细看上一遍至少要花上好几分钟。餐馆仍然座无虚席,高朋满座。价钱还是挺高的。这点和以前的情形差不多。街上还是有骑着小车,摇着小铃铛收破烂的。倒是感觉街上抽烟的人少了,地上的烟蒂也少了。走到中山公园附近的小区,老旧的房子还是一样。似乎这一群人和上海的主流还是完全的脱节。可是上海的女孩还是那么的可爱好看,摩登的穿着,还是那么的楚楚动人。心里想到的是除了新的大楼,给上海带来了不少现代化的建筑,其他的上海还是上海。永远充满了令人遐想与回想的空间。

回来的路上下了一场大雨。几乎是倾盆而下。多少也除去了不少的暑气。冲了凉,打开电视机,还是有那么多的电台容你选择。和美国不同的是全都是普通话。我似乎没有哪个闲情看电视,我又步出了旅馆。这次沿着旅馆的岳阳路走着。走进一家便利店。看到许多的水果,而且价钱非常公道。顺便买了桔子,一大罐饮用水。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书摊。我顺手买了章怡和的往事不如烟及伶人逸事。同时也买了于丹的说论语与庄子。就这样我又回到了旅馆,等候晚宴的到来。不多久,我的朋友来了,我们一起在附近的一家王朝用餐。这个餐馆是由许多行业的投资人合伙经营的。装潢的非常豪华,家具,摆设,餐具,一眼望上就看出上海人的海派作风。可惜逃脱不了一个俗字。他们的菜肴算是细腻。菜单上的价码不低。我再三提醒我的朋友,不必过于铺张,以简单为主。说实在话,过去几天吃的使我已经感到味觉的麻木。吃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例行的公式,填着尚未消化的肚子。上海好,不错,可是每天这样的吃法,实在已经失去了欣赏佳肴的乐趣了。这种感觉,我初来上海的时候就深深体会出来了。这也是在上海两年,我一直是自己买菜做饭的主要原因。

这个星期六就这样的过去了。一天的东奔西跑,洗了个澡就不知东南西北了。一觉醒来,已经是早上七点了。梳洗完毕,我一人沿着肇嘉浜路往徐家汇地铁站的方向走着。徐家汇附近我是熟悉的。看到了附近的建筑,附近的公园。尤其是那个公园。我曾经在回美国前,在那个公园走了一个上午。记得那时正在举行一个国际雕塑展览。很快的,也很熟悉的我上了地铁。我的目的地就是人民广场。人民广场的地铁站比以前更大了而且又多加了一线。令我惊奇的是上下车虽然拥挤,可是不排队,乱挤的现象是比以前改善了。我顺着人流走着,过去在广场内的日子似乎又回到了我的脑子。我庆幸着自己三年前结束了上海的旅次,回到了美国。因为我再也不必在吵杂的环境中跟踪着拥挤的人群,急速的步子,过着奔也似的生活。毕竟我早已不是一个年青人,实在没有他们那股力量和冲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