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红》你知多少?各种杜鹃花的风采
文章来源: yuanyuan882012-10-13 09:44:09



mp3连接: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电影《闪闪的红星》

文革开始后,全国停止了故事片的生产。1973年,故事片的生产开始恢复,出现了一批文革前影片的重拍片如《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随后,《闪闪的红星》等片成为文革后较早露面的一批故事片,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文革后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

影片讲述了一个少年英雄的成长故事,背景是革命斗争残酷激烈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主人公潘冬子在父辈的引领下,经历种种磨难和考验,从一个苦孩子最终成为一名红军小战士。影片虽然不免受到那个时代三突出创作原则的影响,小冬子被预设为一个正面的、完美的、理想的少年英雄的典型。但影片浓郁的抒情色彩,优美的音画效果,紧凑的情节节奏,加之小演员祝新运扮演的主人公机灵聪慧,活泼勇敢,圆润的脸庞,神气的大眼睛,这一切令当时的观众耳目一新。影片上映后大受欢迎,极为轰动。北京菜市口影院首映时,影院被观众挤得水泄不通,无立足之地,影院不得不宣布改期放映。《闪闪的红星》成为当时最卖座的影片,在当时票价只有5分或一两毛钱的情况下,盈利远超出70万元的成本。小演员祝新运也一夜成名,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片中“竹排”一场戏,这是最能体现影片抒情特色的段落。在原剧本中这场戏其实只有18个字:两岸青山夹着一湾绿水,一只竹排顺流而下。但经导演、摄影、作曲的艺术处理,这段过场戏成为可圈可点的经典段落:透过嫩绿的新竹,一只竹排远远而来。多景别和多角度的交替剪接中,是冬子手捧红星坐在船头,宋大爹撑竿稳站船尾。清澈的江水,时而疾驰时而缓行的竹排,两岸慢走的巍巍青山,翱翔蓝天的雄鹰,再配以抒情男高音李双江演唱的《红星照我去战斗》的动人旋律,形成了色彩绚丽、情景交融、音画合一的优美意境。 该片曾在1980年获全国第二次(1954—1979)儿童故事片一等奖。

歌曲《映山红》

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这首歌的作曲为傅庚辰(现任中国音协主席),作词陆柱国,原唱邓玉华。

  大约在1973年的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傅庚辰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配上了合唱,增写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并完成了全部乐队伴奏总谱,这些歌曲经摄制组全体讨论获得通过,回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录制。就在这时,傅庚辰却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了《闪闪的红星》文学剧本的第三稿。其中有一首歌词写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音乐组的其他同志也认为这首歌词好,鼓励他换歌。但前几首歌摄制组已经讨论通过,总谱也已完成,花费了很多心血,马上就要开始录音,从头新写能否超过从前?思想斗争很激烈。但是经过深入分析,他认识到:冬子妈唱歌的时候,她还不是共产党员,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她也不知道。她是凭着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所以,在白色恐怖气氛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的一个茅屋里,当她的儿子问她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她从心里发出了向往的歌声“夜半三更盼天明……”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想到这里,傅庚辰下决心舍掉《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改写《映山红》(一)、(二),并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因为这,我们有了《映山红》这首经典民歌。

映山红 -杜鹃花科杜鹃花属

映山红是一种植物,映山红的英文名为azalea,学名为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 别名:杜鹃、红杜鹃、满山红、清明花、清时花、山归来、山石榴、山踯躅唐杜鹃、艳山红、艳山花、应春花、照山红, 达达香等。 

在所有观赏花木之中,称得上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映山红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称,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作了许多赞诵映山红的美文诗句,如宋代杨万里的一首“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颂扬了映山红质朴、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