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呓语一:林樱 -- 纪念碑 -- 林徽因
文章来源: 行者一路歌2007-05-09 14:45:51

行者一路歌

几周前在美国新闻周刊二月的一期上读到一篇文章,说美国建筑师协会于今年二月授予林樱四分之一世纪成就奖,以褒扬她的越战纪念碑设计及其对当代纪念碑设计的深远影响。但是谁能想象,当初尽管她的设计中选并最终付与实施,但曾经备受非议,历经坎坷。

林樱(大约摄于90年代)。

二十六年前也就是1981年,越战纪念碑设计竞赛以公开匿名的方式举行。从 1420 个方案中评选出的第一名是个平面呈 V 形的一堵黑色石墙。石墙左右两翼完全对称, V 形内侧墙面刻有 58249 名越战牺牲者的名字。整个建筑处于地平线以下。两翼所围的一侧地面,由远而近向墙中间转折处逐渐下降。在石墙中间转折的最低处地面距地表约 2.5 米。沿墙铺有石甬路。此设计者正是林樱,一位当年耶鲁建筑系的大二女生。

1981年林樱与她的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

方案一出,争议四起。按说这本正常。但是要命的是,反对的几乎都是惹不起的主儿,既有政客大老, 27 名共和党众议员,老兵政客,越战老兵基金会 (VVMF) 等老兵团体,以及国家公园服务处。 VVMF 既是发起者又是出钱的东家。第一次见到这方案,这帮老哥们都 “ 哑口无言 ” ,傻那儿了。可以想象,一个不伦不类的建筑,出自一个黄毛丫头之手,还是个中国人,这真是 “ 万万没有想到哇! ”

一时间,什么难听的都来了 , 有 “ 非英雄 ” 纪念碑,有 “ 下坡的地沟 ” ,有 “ 反战者的哭墙 ” 。有一大老的话更狠:它整个一个 “ 黑色耻辱 ” 。 “ 哎,谁说的,” 五角大楼里边有人不干了, “ 黑色不是耻辱! ” 说话的是位越战黑人将军。放狠话的那位一见是金爷那拨的,富布斯!惹不起,立马歇菜不言语了。

话说这纪念碑设计,古今外中多是将 “ 高大全 ” 奉为旨圭。塑造都是往天上抬,向高了堆,无非是将先烈当神供起来,使人们产生敬仰,搞得非仰视不可见的效果。敬仰固然是需要的,但是这会产生隔膜,让人忘了先烈曾经是一样的普通人。

常见的有塑像,柱,墙,亭,塔,楼,甚至干脆是大山及它们之间的各种组合。世界上最多的除了塑像就数柱了。柱有方柱,圆柱,如华盛顿特区的方尖碑 ( 华盛顿纪念碑, COPY 自法国,法国的又掠自非洲 ) ,中国的王八驼碑,英雄纪念碑,广义来看,各种方塔和多角塔也应在内。

为什么柱这么招人戴见?一说源于人对武器的崇拜。古人尚武,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现在不是了么 ) ,所以碑呀塔的就都修成刀枪剑戟的模样了。听着似乎有理。可是一赶时髦 , 我又二糊了。一百多年前,当无业游民马导师的专政理论 “ 掌握了 ” 东方的革命群众之时,一个专看神经病的大夫也忽悠得西方人人都觉着自己有毛病。这位佛姓大夫对性独有心得。照他的分析,这些个戳在地上“朝天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家伙们,一个个全是真爷们的那旮!说是打早人就崇拜那旮壮的真爷们,认定这样的才是真英雄,真英雄都是这样的。维护祖国荣誉的朋友一听撇嘴了,这怎么是他佛大夫的发现,中国打有文字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听听,英雄,雄的!英雄纪念碑肯定得是雄的!别说,还真有按佛大夫的主意设计的。哪里?中国!三十年代中央苏区根据地的瑞金。那是个红军烈士纪念碑,它既象火箭也象那话 ( 当然你要坚持说象只口红我也没脾气 ) 。幸亏后来让刮民党给刮平了,否则,共产党这么多的运动,即使它逃得过反动,也逃不过资产阶级自由化,那个老革命老时髦设计师肯定在劫难逃。

得,说到这里,既然 “ 英雄所见略同 ” ,我就将这类手法叫阳谋,或称加法,因为它们全都从地面“朝天厥”。

不用说,那对应就是减法或叫阴谋了。按阴谋搞成的纪念碑不多 ( 看来这世界还是喜欢雄的,哈 ) ,而且几乎多建于近代。原因恐怕是与“高大全 ” 对着干不好玩儿,当数高难动作,搞不好不但“革命群众一千个不答应一万个不答应”,还兴许因亵黩神明而挨 “ 批斗 ” 。

一个成功的阴谋是列宁格勒英雄纪念建筑。它其实是一个沉在地平线以下的石头方池。该建筑二十米大小见方,一米左右见深,一个大五角星浮雕躺在池底正中。五角星的中心有火焰熊熊燃烧,长明不息。仿佛是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英灵没有安息,他们活着,在向你诉说。池的四角有持枪标兵,昼夜挺立。使人肃然,使人起敬。

按敝人这个阴阳分类法,林樱的这个半地下的设计可谓半阴不阳,或阴阳谋。

话说这帮大腕心里都藏着个雄纠纠的“高大全 ”, 因此怎么瞅这林妹妹的玩艺儿都别扭。废了林妹妹是不可能的 (大小也是民选的!) 。因此就开始跟林妹妹对付 (COMPROMISE) 。

国家公园服务处建议在后方草地上插上一面国旗 ( 看见没有,雄纠纠来了 ) 。

这林妹妹可不是好对付的: “ 你当是建高尔夫球场啊? ”( 开什么国际玩笑 )

大腕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决不甘休, “ 怎么也得加上个碑文! ”

“ 这是在人家的肖像上画胡子! ”( 我画仕女,你要改张飞 ) 林妹妹激了,针锋相对。

看着阳谋不成,大腕们也玩起了阴谋。背着林妹妹,这帮人请得了第三名的雕塑家搞了个战士三人行铜像,想立在正面草地上。不久林妹妹知道了,那个气呀, “ 当我是小孩,啊! ” 当时就把活儿给撂了。

“ 林妹妹别走 ” ,说话的是 VVMF 的项目牵头人叫 Jan Scruggs, 是位越战老兵,当年三十来岁, 生得也不怎么那么酷似姜文,姑且称他 J 哥。 J 哥好歹劝住了林妹妹。一开始 J 哥也是“高大全 ” 那拨的,与林妹妹一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终于领悟到了林妹妹这玩艺儿的精妙。 J 哥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

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座不平凡的纪念碑吧。

越战纪念碑鸟瞰。

它座落在华盛顿特区,华盛顿纪念碑以西大约 500 米的一片开阔的草地上。远远望去,它象向北飞行的一个巨大人字雁阵,一个 B-52 轰炸机的两支巨大的机翼,一个臂章上的人字符号。。。这些都强烈地暗示着它的内涵:集团,军事,行动。

走近它,沿着黑色的纪念墙,踏着墙边的坡道一步步地向下向墙的中间走去,墙后的大地在上升,而你发现你在走入地下,去访问那些长眠地下的英烈,牺牲者,青年人。。。当你转身面对石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黑色的石墙隐退了,那些牺牲者的名子都浮在空中,在你的面前,你看到你自己,鲜花和人群,以及蓝天,白云。。。你默念著这些名字,轻轻问:你们在哪?你们永远去了,你们那时多大? (“ 一个生者与死者的对话 ”) ,是的,我活著,人们活著,欢声笑语,蓝天白云下 (“ 看看英雄,想想自己 ”) 。。。

转过身来,目光沿墙的东翼向东望去,你然发现,在墙的延长线上,远处,那白色的方尖碑昂然挺立,碑尖高耸直刺蓝天! ( 借景!中国园林的经典手法 ) 它与黑色的纪念墙一竖一横,一白一黑,构成对比,又浑成一体!这时,仿佛你听到响亮高亢的军号。。。

   越战纪念碑。

( 现在知道林妹妹高了吧,不是不要阳的,现成的,明摆着的嘛 ) 。

打那以后,越战纪念碑一直是华盛顿特区参观人数最多的地方。

打那以后,纪念碑的设计师们全都打阴阳谋的主意了。新闻周刊上的那篇文章形容说,林妹妹的理念给以后纪念碑设计投下了长长的影子。2004年选出的纽约世贸中心纪念建筑又是一个阴阳谋的尤物。林妹妹也是评委之一 (不是她力排众议吧?不得而知。但我信别的评委不是傻子) 。

时间倒转半个世纪,来到北京天安门广场,这里,新生的共和国刚刚落成了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个以歇山为顶的矩形方碑坐在两层须弥座和两层方形台基之上。通体用白色花岗岩制成。中西合璧,纯粹的大阳谋。这正是当时要继往开来振兴中华伟业的新生政权所需要的。那是个推崇 “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 的年代,它需要纪念的是为伟业的牺牲。

这碑的须弥座和台基的设计人不是别人,正是上世纪 N 段佳话的中心人物,大才女林徽因,也就是林樱的亲姑姑。

林徽因是二奶的女儿,而林樱的父亲林桓是三奶所生。

这老林妹妹的故事早已成万人谈了,我本不敢多饶舌。可是眼看着她在人们的口中越来越象个用书画诗文忽悠了几个男人一生的豪放女,我又捺不住了,将找到的一些她的主要功德抄录在此,为她评评功,摆摆好。

林徽因 1927 年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入耶 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美半年。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其主要贡献,一是于三十年代初,与梁思成一起,首开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先河。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十五个省的两百多个县, 实地勘察测绘了两千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 发表建筑论文几十篇,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文献。二是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 国徽设计,三是改造传统景泰蓝 。四是培育了一批建筑学家。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 、剧本、译文和书信等等,其中不少属佳作。可惜她长期患病,英年早逝,当年仅 51 岁 。

 三十年代初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勘察古建。

三十年代初林徽因在勘察古建。


照片说明:西南联大时期的教授之家。后排左起:周培源、陈意、陈岱孙 、金岳霖;前排左起:林徽因、梁再冰、梁从戒、梁思成、周如枚、王蒂澂、周如雁。

有人说,她是三个男人成就的美丽。没错,但只对了一半。志同道合的朋友之间肯定有切磋,有启迪,有扶助。难道林徽因没有成就徐志摩吗?您也许不同意:那不是成就而是忽悠。不管怎么著,没有林徽因,恐怕他徐公子也篡不出那么多美丽的诗篇了。

就此打住。

正是:
姑侄林妹妹
两座纪念碑
人间传佳话
才华汗须眉


补遗:最终这帮家伙还是把那个三人行 “ 阳物 ” 放上去了,尽管那是在纪念碑建成几年以后的事,而且远远地离开了一段距离。安放仪式林樱没有出席。这是后话。


文献

1. 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photos/11025921/20050328/12200721_16.html;
2. Cathleen Mcguigan,“Where Memory Endures”, Newsweek, February 12, 2007;
3. Mary Malone,“Maya Lin: Architect and Artist”, Enslow Publishers; January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