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回顾 (一) - 中关村的狼圈
文章来源: 中关村人2007-03-14 19:00:37
    五十年代初的中关村是什么样子呢? 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会有人知道当时的荒凉。我搬到这里时,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建设这座中科院的科学城。中关村东面兴建的是一幢幢研究大楼,,而西面则是家属区。我们一开始住在刚建好的2号楼,北面紧邻北大的中关园。其它楼房正在全面展开修建。据现在有人考证“中关村”是在1953年正式出现在文字记录中的,这一带有“中官屯”之称。有人说先有中关村后有中关园。但我搬到中关村时,中关园的平房已建成,这里就叫中关村。(请参阅中关村的变迁)

    当时这里连小学都沒有,更别提中学了。直到1955年,才在家属区东南的一座破庙里建了一所小学,叫保福寺小学。32路汽车(现在的332)从西直门开往颐和园路过这里,临时加了一个小站叫“中关村”。多数汽车这里都不我记得,在这里等车很难,有时只好乘坐一种私人经营的、黑色的、面包车大小、烧木炭的“老爷”汽车。下车时,鼻子都感到不舒服,像被烟呛似的。我上小学是在北大附小,每天穿过中关园进北大东南门,当时的北大附小就在现图书馆楼的东侧。沿北大東墙,当时有一条浅浅的小河,河边有一些灌木和树丛。夏天我们常常在这抓小鱼,捞蝌蚪,而冬天小河结冰了,我们就背着书包二脚一前一后,侧身向前出溜。一路上人烟稀少,看不见汽车。从兰旗营到中关村方向的马路还没有,在靠近中关村时你还能着见狼圈。

     狼圈就是在墙上用白灰画的圆圈,据说狼看见后就不敢进村了。在中国北方的农村里,我小时候常常能看到这一类的符号。五十年代在中关村北区,位于现在十三楼西面,靠近中关村通往海淀的十字路口有几间农民房,墙上就画有这类狼圈。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就完全不能想像,西山的狼会光顾到现在的中关村大厦这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