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
文章来源: 成长2009-06-08 08:30:21
ZT:
<基本概念>
探索原生家庭的影响

过去如何,往往会决定我们对现在如何反应,这些包袱有时会左右我们付出爱或接受爱的能力。我们若能辨认这些问题,就可以了解自身很多行为和反应的起因,且能调整自己。

柴美荣

??有一首诗这样说∶你笑起来像你母亲吗?你叹起气来像你父亲吗?有些事会不会隔代遗传,像我常听人们说的那样?你是诗人,还是舞者?是魔鬼,还是小丑?或者你是遗传之下的新奇综合体?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塑造了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人际关系、管理情绪的能力┅┅等,也是个人情感经验学习与两性相处方式的最初场所,而与父母的关系、相处模式会影响我们未来重要的人际关系。婚後夫妻双方都会将原生家庭的经验、价值观、沟通模式┅┅带入新家庭。

??英国「Care for the Family」创办人罗伯.帕森斯(Rob Parsons)认为,过去如何,往往会决定我们对现在如何反应,这些包袱有时会左右我们付出爱或接受爱的能力。我们必须承认这些问题的存在并解决它,若能辨认这些问题,就可以了解自身很多行为和反应的起因,且能调整自己。


三个影响的因素
??可以藉由以下几个面向,检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1.家中排行∶不同的排行往往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徵,例如∶老大通常比较注重成就且负责任;他们从小就拥有父母特别的注意,後来则被赋予特别的责任。中间的孩子多半较好争竞,为了「赶上」年长的兄姊,他们可能会寻找独特的领域,表现与众不同的专长;他们常会抱怨被忽视、在家中没有地位,或是常得在手足中充当调人。最小的孩子多半备受宠爱、受到全家的照顾,个性随和。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跟老大相似,但同时又具备一些老厶的特质。
??对身为老厶的人而言,由於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为了突显自己,讲话就得特别大声。一个总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声量的孩子,日後在人际关系上,会在意别人是否尊重他的意见。
??
2.成长背景∶一个从小看母亲总是用眼泪操纵父亲的小孩,长大後当他看见妻子掉眼泪时,立刻大发脾气,而不是去安慰她;因为一刹那间,儿时的影像彷佛又重演,他的潜意识里,认定妻子就像母亲要控制父亲一样。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混淆,以为过去的事情再度发生,其实,在身边的人只是碰巧触发了我们的心理按钮,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

??3.内在誓言∶可说是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些理念,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成长背景和父母无形中灌输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我们。「内在誓言」曾在过去人生某个阶段中,保护我们不致受到太大的伤害。
??内在誓言有很多种,例如∶「男人都不可靠,所以我要存私房钱」;从小生活贫困,看见父母总是很努力工作,於是学会「人生就是要打拼」,甚至变成「工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工作」。这样的人即使成年後生活富裕,也无法让自己与家人稍微放松一些、生活多点享受。


自我防卫的三种型态
??美国家族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女士(Virginia Satir)指出,沟通是人们传递讯息、彼此将讯息赋予意义与诠释,并且从个人内在与外在做出回应的过程。儿童从与父母的互动中,学会了如何解释或看待父母所传递出来的讯息,以及其中之字句、音调、接触及表情的差异,而这类经验便塑造了我们成人时的沟通态度与方式。萨提尔女士长期观察家庭内成员的互动,发现人们在面对威胁或压力的情境时,因著要保护个人的自尊而产生口语讯息与非口语讯息互相冲突的「不一致沟通」的应对方式。人际互动时,有三种自我防卫的型态∶

??第一种是「讨好型」(Move toward people),以「讨好人」来保护自己。这种人总是笑嘻嘻的,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语,主动和人握手、打招呼,用「只要我乖,人就爱我」的内在誓言,希望天下所有人都爱他。但若是一直采用同一种方式面对问题而没有弹性时,就会出状况。

??第二种是「攻击型」(Move against people),在别人还没有指责他之前,先凶狠的指责别人,与每个人保持距离。这种方法可以隐藏自己的软弱,不轻易被人刺伤,但付出的代价却很大,其实他内心很需要爱,却用攻击的态度拒人於千里之外。

??第三种是「隔离型」(Move away from people),既不攻击也不讨好别人,把自己隐藏起来,冷眼旁观。有的人是「电脑型」,凡事用逻辑分析,过度理性,以隔离感情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和别人互动,也不把心事告诉别人,很难与人深交。有的人是「小丑型」,虽然表面上嘻皮笑脸,却从不敞开自己的内心,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笑,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虽然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但享受不到与人心灵相契的喜乐。

??追溯、探索自己成长历程的过程中,需要耐心和体谅,并运用合宜的方法或寻求资源、协助,将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更多成长,让我们在人际互动与亲密关系里,更健康、表里一致。


参考资料∶《60分钟改变你的婚姻》、《窗外依然有蓝天》、《做你孩子成长的鹰架》,爱家基金会出版。

注:
前不久,我发了一个“
一个挽救了许多人婚姻的故事 ”的帖。
此帖登出后,我陆续收到一些询问有关原生家庭的回帖和QQH。。。
而这篇文章从理论上将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分析都很具体。故我把它从我收到的电子邮件中转贴出来,希望它对您探讨原生家庭能有更具体的帮助。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