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行
文章来源: 史迷2012-06-08 22:21:40

5 月 30 日到 6 月 7 日,我和太座陪老母亲去北京一游。母亲已经有六年没能回国了,随着年事增高,回去看看的愿望越发强烈。对于 86 高龄的老人,没个人陪着旅行,是不可能了。我们计划安排了几次,终于成行。从旧金山到北京, 12 小时的长航,老人家竟然坚持过来了,真是好开端。谢天谢地。

陪老人玩,我是老经验。就是好好地吃,慢慢地走,静静地玩。不激动,不强求,不过劳。七天下来,老太太玩的开心,吃的高兴,睡的安稳。又经过一个长航飞回家,无病无灾,圆满结束。母亲说:感谢主,惜福。




这是我们住的酒店,在金鱼胡同,离王府井步行街一箭之地。有趣的是,母亲工作过二十多年的工作单位,就在隔壁。老建筑早拆了,只能过把怀旧的瘾。




酒店内部。我看起来像个保镖,可母亲很高兴。




这是 4 号那天,有意甩下母亲,和太座去天安门广场看看。感觉是警戒森严。天安门,人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纪念碑和纪念堂,全都不开放。从南河沿到南长街,武警每隔十几米,就站立一个;广场里有武警,公安和便衣(白衣黑裤,打把太阳伞),加上保安,四个等级的警戒,确保安全。地下通道里,有安全检查,检查每一个要进入广场的游人。检查包括询问,搜身和 X 光扫描。我们前面一个民工模样的人,身上带了不知是什么禁物,保安和颜悦色地说: 要不你转身回去,要不把它留在这儿。民工问,我回来时能拿走吗?回答:不行,收了就不还了。感觉和上飞机差不多。

历史博物馆。广场这一侧的花坛很漂亮,与警戒森严的纪念碑形成对比。

站在纪念碑前照一张。 23 年,为了那些年轻的生命,年年这天都希望能来这里,哪怕一次。今天,总算来了。

离纪念碑几十米,就不许进入了。没有花圈,没有仪式,没有人;但不等于没人记起。至少,当局没敢忘记,这就够了。历史的包袱,能背多久呢?

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后方紧吃,吃是硬道理。这次回去,不见同学,不见旧友,也就不吃公款。所以,吃起来心安理得,有声有色。六天午餐,(母亲以午饭为主),三顿烤鸭(全聚德,便宜坊和香满楼),一顿东来顺涮羊肉,一顿狗不理包子,一顿饺子宴,吃的过瘾。这是便宜坊,以焖炉烤鸭闻名,我觉得比全聚德的味道好,至少服务好了不少。这回在北京,比哪次吃得都好,托老母亲的福。
 

母亲又见到了七十多年前的中学同学,这是让她极为开心的喜事。很多年,她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能把友谊从少女时代,坚持到蓍英暮年,确实令人神往。母亲这次回去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拜访另一位中学时代的好友 --- 她们之间以姊妹相称了七十五年。可惜这个阿姨已经不能自行行走,只能在轮椅中欢迎老姐妹的到来。她的儿子代表母亲招待我们丰盛的午餐,真情感人。


有道是:开口不谈红楼梦,吃尽烤鸭亦枉然。回北京不能不想红楼梦,想红楼不能不去逛书店。在京期间,正逢周汝昌老先生仙逝,享年九十有七。老先生治红一个甲子,宏著如山;是我心中的红学泰斗。在王府井新华书店见到老先生的最后著作《评点石头记》热卖,怎能不买?这是我这次回京给自己买的唯一一件“礼品”。六十年前,周先生红学巨著《红楼梦新证》问世,成为红学奠基之作;今天,又见老先生的红学绝唱,感慨万千。按书前介绍,这是老先生最后三年的心血集成。真是生命不息,笔耕不止。作为红学爱好者,再次表达对周老的敬佩,道声:先生走好!
 

应五七姐的要求,上照片,写游记,大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