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有处有还无
文章来源: 淡淡微风2007-07-04 16:01:13


  这些天忙着查资料,琢磨乱七八糟的事儿,耽误了功课,很多准备写的东西都没有完成,惭愧惭愧。
  今夜细雨阑珊,清凉宜人,雨落窗棂,点点滴滴,雨打树叶,稀疏作响,幽然而生出尘之意。
  忽然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在夜雨里写过东西了,忍不住手痒,噫,放一段古琴,声音调至若有若无,与忽骤忽疏的雨声作伴,随手写点儿东西吧。

  想起朋友前几天说的话:你现在写东西越来越差了啊。
  我苦笑:是啊,我也觉得。
  她说的对,不只是她那样觉得,我自己也一样的感觉。
  朋友说:你去年写佛学系列的那时候,状态似乎比较好。
  我只能苦笑。

  习惯了身边带个本子,把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记下来,或者随手拿张纸,随便写几句。时间长了,慢慢的积攒下了许多,扔在家里各处,却也懒得整理,原因,一个是懒,一个是当时的灵感过了,再找回来也难,想想何苦和自己过不去,也就算了。
  于是家里电脑里到处都是写了几句写了半截的东西,好听点儿叫吉光片羽,难听点儿叫残羹冷炙,在那里不发酵只发霉,渐渐的被岁月吞噬,终至湮灭无闻。
  现在回想起来,在我长期生活过的几个地方,都有一些这样的本子或者纸片存留,离开的时候,懒得全带走,就保存在某个地方。很多年了,都不会去找出来看看,甚至已经忘了它们放在哪里,也不知道是不是还存在。不过无所谓,即使存在,也永远不会再续写补写出来——它们的使命已经完结,就随它们自生自灭好了。
  似乎,对自己的思想与感受,这样做比较残忍:)

  写点儿东西,似乎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有些习惯成自然的味道,每过些日子,如果不写点儿什么,就似乎不自在。这也算我执或者“行阴”之一种吧。
  大约,这是前世带来的习惯。
  然而,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写过即丢,不会成文,成文了,很多也不会拿出来。文章写完,生命已经完成,用不着再狗尾续貂多此一举了。
  心思若是分享还好,若成了分担,就没必要了。
  我们的大部分东西,只是写给自己看的。

  与朋友聊起来:其实,写出来发出来的,往往是比较简单的。真想写的,常常并没有去写。
  能写出来发出来的,多半儿是随手就能写出来,或者稍稍用力就能完成的,真需要用心去写的,或者要花大力气去搜集资料,去思考的,往往就放在那里,不会去动笔了。
  有一个原因:总是觉得还差点儿什么,还不能让自己满意,总觉得当时动笔,还会功力不足。自己尚且不满意,怎么能拿给别人看呢。
  随笔方面的,自己写了几句,感觉抒发完了也就完了,用不着补齐成文。
  佛学方面的文章,却是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觉得当时还不够好,不如以后再说,很多计划想想就放下了。

  佛学方面内容的写作,是最慎重的。
  一字之误,也许就会贻害无穷——虽然这是自己太拿自己当回事儿,别人未必会那么计较。但不由我而出则已,由我而出,一定不能自误误人。这是最起码的自律。
  南老师说的好,杀人不过是一生的事情,大不了还人一命也就扯平,教错了道理,戕人慧命,也许就是无数世的,谁担待的起这样的因果。
  野狐禅的教训,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闻者足戒。
  ——唉,我看自己,大概五千世野狐都不够用了。
  只希望除了误人子弟之外,还有些朋友能因为看过我写的东西,自此有省,或者结下些许佛缘,也算是功过相抵,那么将来身为野狐,也可以稍稍安慰一些。

  当年鸠摩罗什法师一生传法译经,功德无量,临终前发愿:如果我一生说法译经没有错误,愿我的身体火化之后,舌头不会焦烂。
  果如其言。
  我自然是不敢发这样的愿,只希望自己讲过的道理,不敢说一定对,但至少不要犯方向性错误,根本性错误,不把人引入邪路。
  一入佛门深似海,此身虽不能顾惜,此心可昭日月,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