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人和在卡塔尔的人
文章来源: 鹑之奔奔2009-05-05 00:42:11
卡塔尔现有人口约一百五十万,分为两大类:卡塔尔人和在卡塔尔的人。为什么我不说是卡塔人和外国人呢,原因很简单,卡塔尔不是移民国家,即便生于此长于此,你还是属于爷爷或太爷爷来自的国家。实际上有很多人比长年居住在外的卡塔尔人还要卡塔尔。

 

多哈机场等待入关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卡塔尔人,当然机场也是最有可能见到真正卡塔尔人的地方。 

从长相看,卡塔尔人和沙特人埃及人等其他中东人没什么区别,服饰也类似,白长袍加白头巾,要说有不同,也就是卡塔尔长袍有西式衬衫硬领,估计是当年英国人的影响。在我这个不太容易记住别人脸的糊涂虫来说,卡塔尔人不属于特征分明的种族,可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一眼就能认出,想必是气质吧?良好的教育、富裕的生活、再加上永远一尘不染的白袍(这个在风沙漫天的沙漠里可不容易做到),造就了卡塔尔人高贵的气质。如果说一个两个高贵也就罢了,偏偏目光所及都夺人眼球,这实在让人既羡慕又不忿。 

不过呢,如果在路上遇见卡塔尔人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教养和高贵一扫而光,所见的只是将SUV当赛车大灯喇叭呼啸而来旋风而去的粗野男人。有那么一部分卡塔尔人,最爱好的就是不分昼夜紧贴前车狂闪大灯逼人让路。第一次被闪时我确实很恼怒,已经达到了限速,还想让我怎么快?禁不住贴身近战的灯光攻势,只能换道让路,当时很有一种给他一根手指的冲动,至于哪根指头大家自己猜吧。有人说闪灯是阿拉伯人的一种习惯,并无恶意,既然如此,为何交规禁止?更何况还有生命安全的问题,就在上周四,正当盛年的卡塔尔商务贸易部长被一个超速的毛头小伙子拦腰撞死,让人实在无语。 

 (图:海滨大道上看海的卡塔尔夫妇)



对于普通外国人来说,能遇见真正卡塔尔人的地方也就是机场和马路上,当然政府机构的头脑们都是纯正的卡塔尔人,不过,不是干公关的谁没事老跑政府啊。只占全国总人口的两成,卡塔尔人在自己的国家里也是少数民族,甚至连警察这种国家机器用的大多也是外国人,不知道卡塔尔人私下会有什么想法?而且,我这里说的还都是男人,至于卡塔尔女子,更是稀有,即便出门,通常都遮着严严实实的,黑袍黑面纱下的别样风情,我还没逮着机会见识呢。 

 

在卡塔尔的外国人可就太多了,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哪天外国人突然撤离,卡塔尔必定十室九空。都说美国是人种大熔炉,加拿大提倡多元文化,可要论起人种国籍之复杂多样,和卡塔尔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在这个国土面积和天津市一样大的国家里,据说有分别来自七十多个国家的人,我认为是少算了,光公司项目上这四百多号人,至少来自四十一个国家,这还是我某晚和同事喝酒,闲着扳手指头扳出来的。 

外国人主要分两大类:白领和蓝领。前者多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后者则来自南亚、中东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两者数目相差悬殊,待遇更是天差地别,白领们住在自成天地的高级公寓里,驾好车,孩子读美国学校,隔三差五出国度假;蓝领们大多住劳工营地的多人房间,两点一线乘班车,孩子老婆都留在家乡,一年见一次面。大量的外国蓝领工人导致卡塔尔的男女比例近于二比一,和人均GDP一样居世界前位。至于收入,高的每月达五万瑞尔(1US=3.64QR),低的一天就挣十六瑞尔,这买个大西瓜还要二十多瑞尔呢。不公平?这是现实。还有更厉害的呢,周末是多哈各大型商场超市的家庭日,单身男性不得入内,当然如果是白人又另当别论;长着民工脸的人周末连海滨大道也不许进,歧视?警察说了,如果让进,这海滨大道就看不见绿草地也看不见海了,黑压压的全是印度人的脸。 

据说多哈也有中国工程公司的项目,工人都来自国内,奇怪的是我似乎从来没有遇见过。相比于菲律宾等国一人出国亲朋好友跟进的状况,在卡塔尔的中国人似乎更习惯一切听从组织安排,单独行动是不可想象的事,当然这和语言能力也有关。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多哈就是个巨大的工地,到处都是塔吊和重型机械设备。朋友说是十多年前刚来多哈时,所谓的市区就在机场附近,如今流光溢彩的海滨大道根本不存在,环绕着西湾(WEST BAY)的也只是荒凉的沙漠,偶然有骆驼走过,海角上金字塔型的喜来登大酒店倒是孤零零存在了很久。其实,海滨大道边森林般的建筑群,如今大多还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干活的全是外国人。

有时候想想,当一切都完美结束时,外国人无论白领蓝领都会离开这个国家,如同剧终时的谢幕,那么下一个将会是谁来登场呢,我不相信将会是早已变成稀有动物的卡塔尔人。

 (图:来自中东各国的阿拉伯劳工) 

 

200954日于卡塔尔多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