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
文章来源: 飞扬的青春2008-05-21 17:00:58










Hope is always available to us. When we feel defeated, we need only take a deep breath and say, "Yes," and hope will reappear.

-- Monroe Forester

从小我就觉得中国语言里,形容词多过动词。勤劳灌水曾经在五味斋写过一个连载小说《赶》,用她自己的话是“瞎编一小说”,小说很好看,当时有网友批评说形容词用的少,我反而觉得这是个优点,并留言说“喜欢这种由动词组成的小说”,读起来过瘾还省时间。

其实并非我反对使用形容词,只是我厌倦了缺乏真情实感、通篇华美辞藻凑成的文章。还有人爱写回忆录或是身边见闻,可惜只停留在情景回放,因此无论记叙多么流畅、文笔多么细腻,却是他讲了,别人听了,还没有转身就忘了。不久前读到一篇文章,作者写学习期间遇到的形形色色同学,就像冗长的流水帐,读完感觉还比不上一个机智好笑的跟帖,至少后者还让人面部表情活跃了一下。

我管这类文章叫“形容词”的,形容词只能起到修饰作用,这类文章最多也只能起到情感释放、宣泄、闲聊的作用,意义有限,好像一个人遭遇挫折,要么嚎啕大哭,要么像祥林嫂一样四处絮叨。

而面对挫折,真正好样儿的,是痛定思痛之后,再勇敢地站起来。同理,好的文章不该只停留在“形容词”阶段,应该力争传递出一种积极能量,无论是在知识趣味,或是精神文化等方面,不仅令读者在脑子形成一种印象,更要让读者有所收获,引发思考,触动心灵,能进一步激发积极的行动就更好了,我称这样的文章是“动词”的。

比如对于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你说锻炼身体多么重要可能作用不大,不妨给他推荐一个训练计划,然后告诉他,“当你按照计划训练8次,你自己会感到身体变化,训练16次之后朋友就会看到你的变化,而24次之后每一个人都会看到你的变化。”这种建议就带着一种触动力。

汶川地震之后,一时间读到大量抒情的、抨击的文章,有很多就是“形容词”的,以至于令人产生极度压抑甚至恐惧心理,我希望不要仅仅止步于抒发悲情,更要化对逝者的惋惜成为珍惜生命、共创美好的行动。那些对政府的种种不满和怨气,不要只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最好能冷静思考,形成有建设性的提议。同时我也不主张传播个别人的变态言行,我更希望积极奋进的能量被广泛传递...

写文章,多写“动词”文章,做人,做个有行动的人。

Sommaraften From Lyric Pieces
作曲:格里格
钢琴:Einar Steen-Nøkke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