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之爱
文章来源: mandolin2014-03-09 19:06:02

爱的智慧(十八)

         母语之

/胡曼荻

    办公室出现两张粉嫩白净稚气十足的华人面孔,明显不是中国小孩。美国出生的华裔儿童,有种很特别的神情和气质,和中国小孩在一起,泾渭分明,一眼便可看出。张口交谈,更是表明其香蕉人的身份。这两个小男孩都是一口流利的美语,叽叽喳喳炒得办公室好不热闹。问他俩,会讲汉语吗?他俩显然没听懂中文的问题,茫然着摇头。


    孩子的父母在旁边骄傲地解释说:“他们俩生在美国,我们从来不和他们讲中文,他们从小就讲英语,不会说中国话。”然后父母用蹩脚的英语,和俩儿子说着什么话,小家伙们有些不是很耐烦。父母的英语,听起来是明显有浓重的口音,甚至有些词不达意。父母似乎以为小孩子讲中国话是一种耻辱。


   也有和那父母完全不同的第一代移民,很多中国来的同胞,周末送孩子们去中文学校,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对孩子们的要求不多,只是希望他们不要忘了爸爸妈妈的母语,起码可以用中文和爸妈以及祖辈们交流。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些华裔孩子以后的人生中,中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他们申请大学加码,为将来的工作增机。这对办公室的父母,似乎是少数,从小让孩子和汉语绝缘,成为真正外黄内白的香蕉人。


   生活在异国,母国之爱,通常融化在语言中。于是对这父母的行为有些不解。对英语,再精通,都是第二语言,很难真正能像母语般溶于血液运用自如。自己的孩子成长时,不能用最擅长的母语教诲,长大后,不能用最流利的母语去交流,不知这做父母的,会不会将来有一丝的遗憾。

   

   上海的一位朋友问:要孩子上传统的学校好呢?还是上国际学校好?孩子早晚要出国,是不是要从小开始加强英语啊?对他说:英语只是工具,需要语言环境,单纯学习一种语言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孩子将来会来美国,现在一定要打好中文基础,孩子对语言很敏感,到了美国,融入需要运用的环境,自然就很快掌握英语了。


   一个天津的朋友带着七岁的孩子,来美国旅游。说她从小让孩子学英语,孩子花的时间比学中文还多,她也问将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好不好。以回答上海朋友的话解释给她听,朋友一下子便释然了。她是中文系毕业的,诗韵地说:汉语真是很东方的语言,千迴百转,浅吟低唱,很静很慢很玩味。她还在自己的微博上建议:春看唐诗,夏看宋词,秋看明人小简笔记,冬看清小说。喜欢易安早年词的丰盛恣意:沉醉不知归路;浓睡不消残酒;未成沉醉意先融。这是英语翻译不出来的情致


  不敢比较汉语和英语,但对国人疯狂学英语很不理解。甚至有一个朋友嘲笑自己学的是哑巴英语。语言原本是一种工具,用来交流。语言又是一把钥匙,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当可以不用别人翻译去理解另一种族的文化,看懂另一种文字的电影或书籍,你可以借助语言来畅游世界,而不用担心翻译中被篡改和迷失的本意。但如果对母语都不挚爱,看懂了外面的世界,却无法领会最精髓的本族文化,是不是另类的迷失?


   只是很庆幸母语是汉语,世界上相对古老的一种文字,深邃令人回味的一种语言。与生俱来的母语,纵然走过千山外水,永远不能改变的是乡音。母语之爱,只有海外的赤子才有感悟。

2013-4-1 @美国费城

                                      

注:《爱的智慧》系列专栏专稿,刊登于2013年每周三出版的《天津日报》副刊上,本博客也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