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文章来源: 简宁宁2019-04-12 00:07:37

[请不要放城头,谢谢]

我曾经如此的崇拜蔡锷将军。并非崇拜他的盛名和他所建立的功业,而是他于盛名之下能沉稳自持,在一片革命的狂潮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于漫天毁谤之时能忍辱负重,知白守黑,咽得下误解,受得了委屈;于国难当头时又能挺身而出,砥砺维艰,勇猛精进,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以一人之意志支撑南方数省之战局,终于逼得袁世凯下野,熬到重建共和。

因为一些可以想像,却难以认同的原因,四九年以后官方民间对蔡锷将军的研究很少,少到关于将军生平的唯一纪念,竟是那段子虚乌有的风流艳事。即便是套上“重建共和”的高帽子,那也仍然是子虚乌有。虽不是存心污蔑,在蔡锷迷心中也是不能忍受的亵渎。

蔡锷将军,天纵英才。十三岁考取秀才,十六岁追随恩师梁启超东渡日本。当他决定弃文习武的时候,梁启超不无戏虐地说“你如此文弱,怎能学陆军?”可是蔡锷心志坚决,便是自己老师的冷水亦不能让他回头。一年之后,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海归回国,他选择了最艰苦的广西省。与当时激昂亢奋,动辄呼喊革命的同龄人不同,蔡锷从不喊革命口号,没有人认为他是革命派。他只是埋头训练了广西新军,理清了桂越边境,创办了广西陆军小学。桂系三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紘都出自他的门下。

而后,这个众人眼中的“立宪派”,在辛亥革命的关键时刻,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奠定了辛亥革命最终的胜局。

即使没有之后的铁血共和,蔡锷靠其军事才干也足以立足于世了。然而蔡锷将军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更是远胜于他的军事才能。早在辛亥革命之初,蔡锷就指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不妥,将这场革命局限于民族争斗,拉低了它的政治意义。在蔡锷本人领导的护国战争中,打出的口号是“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与之前的“反清复明”相比,立意与格局高下立见。

在这之后蔡锷将军支持袁世凯而广受非议,他所坚持的也只是一点 -- 让大总统下台,需要经过正式的罢免程序。蔡锷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尊重还体现在他对待宋教仁被刺一案的立场上-他坚决反对革命党以此为借口讨伐袁世凯,而认为此案应全部移交司法部门,依照正常法律程序审理。

蔡锷的政治理念远远超过他所处的时代。至于后来他提出的“军队不应依附于任何党派”,便是到了今天,也依然只能是想想而已。

护国战争打的艰苦卓绝。前有袁世凯重兵围堵,后有自己人割粮断路。蔡锷万不得已,三次致电梁启超,请求老师代其募集军饷--“杯水车薪,立即告匮,如再无饷接济,将成饿殍。”为怕有士官贪污军饷而霍乱军心,已是沉疴在身的蔡锷,夜半秉烛,亲自为士兵算伙食账。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蔡锷死时还不满三十四周岁。他留下遗嘱,要求薄葬,因为“护国战争是内战,不应以为功。”

蔡锷的一生即沉着谨慎,细致踏实,又高瞻远瞩,宏大壮阔;即淡泊名利,安静稳重,又果敢坚毅,无惧生死。他一生之为人,比之他千古不朽的功业,更令人钦佩和折服。

每当我感到委屈迷茫的时候,我就去读一读这些明灯一般的人物,让他们的光芒,照亮我一小段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