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
文章来源: bymyheart2011-08-01 14:28:15

印象

朋友第一次访问中国,在北京上海杭州苏州走马观花。

回来后兴致犹存给我打电话说:‘EMMA,我在那里一直想着你,终于见到了你的家乡。’

我说:‘你印象如何?喜欢北京还是上海?’

‘北京太拥挤了,上海嘛,老上海的部分像纽约,隔江的新上海像迪斯尼游乐场,夜景的上海像是在拉斯维加斯。’她说。

‘你真是一语中的!’我叹道。

‘你以前在北京的时候交通也这么堵?’她问。

‘那时候比现在路少,汽车少,污染少一点,自行车多。’我说。

‘呃,我记得你跟我说天天骑车上班。’

‘你去看天安门了?’我问。

89年你在那里?’

‘是的’。

沉默了一会儿。

朋友轻声地说:‘我第一次感同身受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是多么的尴尬,不易。在上海时,我先生想自己去买一点东西,结果无论如何跟出租司机说不清楚,最后只好给导游打电话,让导游告诉司机把他送回旅店。他一个大男人差点儿给丢了。:))。这让我想起你们刚到美国时候,也一定非常不易。你当年一定很想家吧?你当时是什么样的感觉啊?’

我认真地想了想说:‘我最初的感觉是自己像一个傻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跟着孩子的成长,成熟。加上对美国社会的不断熟悉,学习,语言障碍的减少,还有我能有你这样的诚恳的朋友,渐渐地我把心安下,THIS LAND IS MY LAND TOO。客居心理越来越淡了。’

说着我竟然有点哽咽。20多年过去了那是我永远的软肋,一碰就痛。
乡愁其实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很复杂的情绪,即使我是个淡泊的人,我一听人提起北京注意力就会集中到那里去不由自主。

我告诉她其实我现在去北京和她一样哪里都不认识,比她还尴尬的是我说一口北京话,能在想象中说出各个城门的的方向和位置但说不清我们家应该怎么走。

她问我那些胡同是什么样子?我说就是很多四合院连接而成的街道,本来多如牛毛。

她们下榻的旅馆离我们的学院很近,于是我们又聊起77年恢复高考的故事,她问我在哪里参加高考,我说在乡下的一个中学里,骑自行车去的。朋友感叹,‘WOW,听上去很不容易啊。’我说当时的确很兴奋,人人把能考上大学的人当成宠儿看。朋友说她读过DA CHEN 的小说里介绍过这些情形。从那时到现在中国的确变了很多。

我想中国的事情就像翻烙饼,一会儿这面朝上,一会那面朝上,全看当朝喜欢什么,因为人们失去了信仰,信念,信任。。。。。社会失去了历史感,个人更没有自我感,但我没有说出这些话。

我说我一直有点担心你们本次旅途的安全,她说我们是坐BUS从上海到苏杭。(感谢上帝!我觉得她们在那里时候不知道火车事故的发生。)
我们又聊了一些琐碎,她说你小时候的家在北京哪里?我说在西城什么地方,不过现在都拆没了,
我几句话解释不清楚为什么没了,就像搞不懂现在的前门大街都是FAKE的假古董的门脸是为了哪一桩。别说对一个外国人,就是对我这样一个老北京现在也是雾里看花,好在这世界是有一些共同的理念,使人们道出本质的东西倒是应了旁观者清这句话。

现在好像什么都在翻新,硬是把个人的,地方的,历史和生活都拆了,扔了,再自以为是地改出一个‘世界’给显摆用,而且特喜欢FAKE的FANTASY。不论是殿宇还是庙堂,连我们的公园都是一个款式。
这种轻浮的解读历史和文化态度使到处看上去像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导致到处是华而不实的龙凤呈祥。

朋友读过很多描述中国的小说,临行前还专门读了‘围城’和我讨论。我是绝不想用自己的偏见扫了她的兴致。
我说亲爱的,现在的中国骨头里边还是围城时代的货色只不过‘洋装已经穿在身’。就像一只电影里复活的恐龙,都是些银样蜡头枪。你恐怕一周的旅游时间还搞不明白围城内外的真相。

不过她的新鲜视角看中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