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美国后悔吗?续(136)—我在美国20年
文章来源: 晓青2015-12-23 05:10:00

20年前的今天,我离开了北京,离开了中国,坐上了人生中第一次乘坐的大飞机,飞往了地球的另外一端—美国!

一晃,我在美国生活了整整20年了!早上从梦中醒来,看到窗外天刚蒙蒙亮,冬至了,天慢慢会长起来了。日子就这样过着的,从夏至到冬至,好像没有几天就到了。这几天就在想,12月份,我总是很忙,很多的节日,我并不感觉到能休息得很好,年底总有很多事儿,劳累了一年的人,在这个月里也会感到格外的疲惫的。

想到每年的这时候,我都会有些感慨,这个月,今天,是我来美国的纪念日,永远都是!

记得两年前的今天,我写了《我在美国的18年》,现在还记得当时的那种心情,非常激动,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很长。而今天,只有两年的时间,我似乎不那么激动了。不是没有了感慨,不是对美国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更不是没什么可说的了,而是觉得,生活原本就是这样的,不管你生活在哪里,不管你怎样生活,生活就是得这样继续。

20年,长吗?很长。对于一个从30多岁生活到50多岁的人来说,这20年是跟其它年龄段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从20几岁参加工作,干到30多岁,十几年的光景非常珍贵,那是人生的起步,也是今后人生打基础的最好时光。在自己干得蒸蒸日上的时候,离开了那里,放弃了所有的一切,虽然当时跟现在比可谓一无所有,但,很多东西,今天想来却还是那么得难舍难分。

在美国的20年,有如从头开始,人生从30多岁从头来过,有句歌词唱得好“大不了从头再来”,每当听到这句歌词,心里都会生出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回想这20年来在美国的生活,给我留下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刚来美国的日子。而后来的日子,跟所有人一样,每天上班下班,每天赚钱,花钱,体会着美国的好与不好,感受着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跟自己的年龄赛跑,不服老,不愿意自己感到自己老了。

从一个年轻人到一个中年人,很多人都会有感慨,从一个中年人,往老年人的队伍里行进的时候,内心的感受有点不同,这个是事实。生活在美国,在全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对于自己渐渐地要走入考虑养老问题的人生阶段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像那些还没有生活在这里,却巴望着能在这里养老的人们一样,那么的欣喜,那么的心安,那么得无忧无虑呢?答案是否定的!

20年的美国生活,再有20年的美国生活,我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现在的20年,跟今后的十年二十年是没有办法相比的,这个只有到了那时候才能说,说我内心的感受,也许还是这样,也许更加淡定了?不知道。

在美国这20年,今天回想起来真的相当不容易,不仅仅是我,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的,虽然有些人没有细心去体会,虽然有些人由于还年轻,但等到我们都到了一定的年龄,很多感受一定会是相似的。

回想起自己的人生,感觉特别有意思。有时候也看到很多生活在海外的人在写自己生活的经历的时候,常常说到自己为什么来美国,把自己来美国的目的说得特别明确,好像当时就看到了中国的未来,美国的希望,好像当时就在美国生活过那样的了解美国。

中国的今天是全世界人包括美国人没有想到的,而我们中国人自己也没有想到我们会这么快地发展到了今天!中国人就是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任你怎么说,任你怎么管,我要发展,我要前途,我要朝我的目标前进,至于我用什么方法,至于我的命是不是不如我的人生目标值钱,那些都不重要。正因为我们有这样一种精神,我们无论生活在地球的哪个位置上,我们都生活得有滋有味,都生活得非常成功。至于说生活中的不足,在哪儿都有,在哪儿也都一样地会体会得到问题和困难。

生活在海外的人,常常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人问:“你为啥来美国,你当时不就是奔着这民主自由来的吗?不就是为了避开国内的啥啥。“其实拍拍自己的胸脯说吧,您来美国的时候思想境界还没那么那什么呢,那时候来美国的人,多数都得是考过了托福考GRE,您一天如果有时间想一下现在说的问题,估计您的成绩就会下降一些,您得少记好多单词,得少听好几遍英语磁带。想当年,大家都知道的,英语要想成绩过关,是要听够上千小时的磁带,要记住上万个英语单词然后再把托福考试的几百个对付方法搞清楚,才能有信心赤膊上阵去参加考试呢。您有精力再去分析中美形势,再去坚定自己奔赴美国的决心吗?

同样,我们今天回想起生活在美国的那些日子,尤其是初到美国的那些日子,那些苦也好,累也好,那些艰难困苦,说实话,有些东西是我们生活在今天,用今天我们的日子去体会过去了,而实际上,我们当时的心情,跟今天说起来的,还不完全一样。

这就跟我们今天说起当时出国的目的是一样的。当时能来美国留学的人们,都是中国的好学生,如果这些人依旧生活在国内,相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是国内的精英。可以这么说,过去的好学生掌握的知识,跟今天的好学生掌握的知识还是不完全一样的。

所以,如果说那时候出来留学的人是为了民主自由,为了摆脱什么,凭良心说,大多数人应当不是的。而今天出来的留学生,着实会有些人的脑袋里存着这样的想法,虽然他们内心根本不了解民主自由是个啥东东,但他们会有这样的一个目的,也许很多都是听别人说的。还有就是更普遍的目的,摆脱空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出国的目的不同,生活在美国的动力就不一样,对美国的认识和自己需要的努力也会不一样。这一点,在近些年来小留学生们的生活中已经有所显现了,未来的一些年随着新型留学生们在美国的成长和进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问题,他们的选择将跟过去的老留不同。很多人担心现在的小留学生们,由于经济条件的优越,由于出国目的的不明确,他们能留下来的机会将越来越小,父母的钱会投资拿不到回报,甚至有些孩子还不如在国内生活学习更好。

社会总是这样的,它提供给我们每个人的机会和条件是均等的,只是看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是不是能让自己立足于此,这种能力不是说你学习好不好,有没有钱,而是你立足于此的目的是什么,你如果原本就不知道,没有明确目的,那么你的未来就会不确定。

留下来还是跑回去,这样的问题对于我们过去出来的人来说没有更多的选择,很多人是没有退路的。而现在幸福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们却完全不同,他们随时可以选择自己的进退,不管是能不能立足于此,很多人会放弃留下来的机会,因为在他们眼里不觉得空气和食品安全问题对他们的威胁有多大,他们的心里需要的是回家,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要回去继续读书和工作。

在现在一些出来过的,但依旧生活在国内的人们的心目中,美国已经不再是高不可攀,不再是非要安家在此的地方了。而如果能有本事既能落脚于美国,又能生活在中国,那才是人生最完美的生活模式。我们死心塌地生活在美国的这伙人也许是最后一批的,能够“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党把我们拧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发光发热。”真的就是这样的。很多人为了儿女能有足够的钱读好学校,拼命地赚钱,投资买房,出租赚钱,辛苦到半夜房客来电话也要开车过去处理问题,辛苦到,每天加班加点还要干几个固定工作以外的活儿。

买房,买地,为自己养老,为儿孙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美国梦更甜更美!这是这一代人的美好理想,他们没有别的可以巴望和指望的,只有这样,靠过去的精神,用今天的本事,在这里发光发热。新一代的人不需要这么执着了,他们飞来飞去,想在哪里就在哪里,没有那么多的未来的梦想,想一出是一出。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活得潇洒,活出了自我。

一个朋友的女儿,在美国留学,毕业后不留在美国,选择了回国,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毕业后生活在北京,原来是很好的结局,却放弃北京的工作,回到了老家苏州,理由是要为老家做贡献,要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为他们烧一顿饭,洗一洗衣服。

看到苏州记者采访这女孩子和她父亲的视频,女儿几度落泪,父亲也是几度哽咽。真的很感动。当然孩子也有更多的打算,还要去法国留学,拿另外一个学位。她妈快愁死了,不好好在国内工作,满处乱跑,婚姻咋办,孩子咋办?女儿的心里没有这些,要先活好了自己再说,她的信念是,不能向爸爸妈妈那样生活,固定的工作,稳定的生活,不是她的梦想。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在进步。20年前的这个孩子曾经在我单位的食堂里吃过饭,当时,我给她拿了盘包子,孩子看看包子看看我,跟她妈妈说:“这个阿姨长得像包子,白白胖胖的。”从此我就被她叫作“包子阿姨”了,20年过去了,包子阿姨还是那个包子阿姨,而孩子的内心却成长得我们都不认识她了。她并不特殊,也没什么超人之处,这是新一代人的观念,生活理念和他们的理想世界。很正常。

20年的美国生活,近两年的学习思考,让我们这些要步入老年的人们也安心下来了。美国还是过去那个美国,而中国却早已不是过去那个中国了。很多人回国回来后都感慨,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自己都不认识了。

有个朋友回去后回来说,妈妈不让她一个人出门,怕她走丢了,把她一直憋在家里,闷死了。我完全相信,过去我经常回国的生活,每年回去都会发现很多变化,每年回去走相同的路,都会有认不出来的时候,如果是隔几年再回去,不认识家就不稀奇了。

中国的变化吸引着很多海外人士海归,而海归对于女人来说,机会太少了,年龄大的男人在中国还可以有一席之地,而对于女人却完全不同,任何一个广告,包括招收个编辑什么的,都要求年龄在35岁之内,要五官端正什么的。所以,海归大军里鲜见女人的身影,这些人成了另一类的留守人员,她们在美国带孩子,看家,还要工作养家,内心承受着思夫和担心被抛弃的苦。

几十年的美国生活,给一代人带来了很多考验,有些显性的,已经被很多人体验过了,还有些隐性的要过些年才会显现。迁徙式的生活给世界带来了精彩,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带来了机遇,同样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五彩缤纷给予世界的是光彩,给予我们每一个家庭和我们每个人的却不完全是。

生活在美国感慨很多,过去的4年多的时间里,我断断续续写下了150集之多的美国生活感受,起名为《你来美国后悔吗?》期待在我来美国30年或40年的时候,能让更多人读到它,现在这个系列已经在各个地方被转载,被很多很多人热捧,有些网站和微信专门联系我,要我认可他们转载。我都同意了。

希望大家都能多了解美国,虽然这是我一个人的生活体会和感受,不能代表和反映完全真实的一个美国,但我的生活体会和感受,一定会对更多的没有来过美国的人们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参考,这些早已在读者的反馈中得到了证实。

感谢网络,这些年来的美国生活,在有了网络,有了博客之后,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快乐,让我有了一席之地,能够畅所欲言,能够把我的每一点感受,我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能记录下来,跟全世界的人分享。在我博客里有一个模块,它记录着哪个国家,有多少人来访过我的博客,现在海外的文学城网站无法活动这个模块了,过去的记录显示,有120多个国家的几百万人,来访过我的博客,在国内的网站,我的美国生活系列,即便不是被推荐的文章,也有上万的读者点击过。这对于一个喜欢记录生活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鼓励。

我内心非常感激那些网友,是大家的鼓励,让我不辞辛苦的经常更新我的博客,跟大家诉说着我在美国生活的每一点,每一滴。

20年的美国生活,让我最最感动的还有国内的亲友们,20年来的头些年,我们一直用书信交往,我写出过无数封信,除了家人的大多数都是同学,朋友和同事的。这些人中的很多人现在都跟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刚刚还收到朋友发来的孙子的照片,录像。让家人联系在一起不难,毕竟有亲情,有血缘。让普通的朋友们能20年跟我保持密切的联系,还能随时交流,交心,是非常难得的,也是真的是让我非常感动和永远不能忘怀的。

记得我有一个朋友在给我回信的时候说:“提笔给你写信,感觉很不好意思,今天数了一下,你已经给我写了88封信了,而我给你回信却很少... ...”我从来不记得我会写给她那么多的信。

还有一个朋友在微信上跟我说:“我留着你给我写来的所有信,每一次搬家都跟着搬,没有一封丢失。但是请原谅,在女儿小时有一段时间睡觉不好,姥姥说烧一个远方的信封能帮助,结果美国的信封里面有一层防水的,烧起来味道很大,反而把孩子熏醒了... ...”

想起这些,看到这些,怎能不心生感动?在这里让我好好地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这20年来对我不离不弃的陪伴!你们是我心里永远的朋友和亲人,永远的!

也感谢近8年来,自从我有了博客,这些跟读我文章的海内外的网友们,你们的热情支持,大度鼓励,辛苦地跟读,给了我最大的更新动力,也陪伴我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谢谢你们,谢谢!今后,我们也许还有几个二十年要在一起,让我们继续彼此不离不弃,互相学习,搀扶走过我们的余生!

写到这里,心里还是情不自禁地生出一种激动,感动。要说的话太多,不写那么长了,留着以后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