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结底,生儿育女才是硬道理
文章来源: 医者意也2009-11-27 12:29:56

最近我有个朋友因为大学同学从国内访美,作为地主做东陪同了一两天。这样年纪的人和这样的时候,自然对人生的成就做了一番有意无意的期中总结。她的这个大学同学可是有点不得了, 40 岁出头就是教授级人马,被称为知名心理学家,做心理咨询 500 大元一小时。然后年薪十几万,再加上其他的收入和几套房子,来美国期间又大肆采购名牌,林林总总的,一时间让我的朋友羡慕不已。

既然是大学好友,朋友自然就会把自己的小孩带去一起吃饭,有三个,两男一女。席间说起恭维话的时候,那位大学好友说了一句,“。。。真羡慕你啊,。。。你有三个,我就一个(小孩)都没有”。原来这位知名的心理学家虽然已经 45 岁,但却仍未生养,离过一次婚,至今仍然单身,连单亲妈妈都算不上。

人生其实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长跑,一直到死亡的那天才是真正的终点。期间有时候你领先,有时候她领先,只要没到终点的那一天都是胜负难料。作为一个人来说,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这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而要做到这点,拥有子女是必须的条件,而且越多越好。很多人年轻的时候,受国内政府计划生育的宣传影响,觉得有没有孩子不重要,又或者当时自己根本就是孩子,心态没有准备好,所以推迟了生儿育女的大事。

但是过了三十岁,人近中年的时候,身体不再年富力强,身体开始有病痛的时候,心态自然就会起变化。人到中年,先不说自己身体开始出现大大小小的毛病,就连你的父母也开始要求频频照顾,这个时候你就恨不得有多几个兄弟姐妹帮你分担照顾父母,如果你是独生子女,而又移民海外,父母又不在身边和你同住,那你可真是头疼了。当然,国内现在钱淹脚目,你父母可能会有足够的财力请护工或保姆,但是钱能够买到职业的 ,却买不到贴心的亲情。如果你的父母已经移民过来和你同住,那你也很麻烦,本身三十多四十正是要打拼的时候,自己的工作都弄得一头焦的时候,要照顾言语不通年老多病的父母更是吃力。当然,在美国老年人可能可以申请家庭护理或老人院之类的服务,但还是那句话,钱能够买到职业的看护,却买不到贴心的亲情。

前一段时间有个研究,试图计算出家庭主妇到底付出了多少价值的劳动力,结果发现,全职的妈妈承担了相当于十个不同的专业工作,包括家庭帮佣,洗衣店,司机,托儿所老师,总务,厨师等等,这十个不同的工种如果按照市场价值计算,总计是 14 万美元一年。我相信这只是保守的估计,还有大量琐碎的工作其实还没有算进去。但从这里可以看出,亲人照顾的价值是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如果没有亲人的照顾,把所有照顾老人的工作都以社会福利的形式实现的话,美国必定会破产 — 尽管美国现在差不多已经是破产。如果你恰好是中产阶级夹心阶层,收入不上不下,没有资格领福利,那你也很难撑得住这巨大的护理费用。所以这个社会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必须要靠亲人的无偿奉献来承担的。没有亲人就靠义工,但义工始终不是亲人,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照顾得太周到。

中国人早已经把这个现象总结为一句话,叫“养儿防老”,这句话仍然有它的价值。以前的中国社会没有政府办的养老福利,所以养儿防老是绝对真理。现代社会普遍有社会福利,多了一个选择,自己的儿女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可以依靠社会福利,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不靠自己的儿女,你就得依靠别人的儿女,你难道还能依靠机器人不成(以后的科技进步说不定也真的可以发展到用机器人来照顾老人,但人类的情感交流可以用机器人代替吗?)?如果人人都少生或不生,别人的儿女自己的父母都照顾不来还能照顾你?所以生儿育女其实是人生最大的投资和保险,而不是你的房子和人寿保险或社保金。中国能有今天的高速经济发展,其实正来源于其庞大的人口基数,正如人口学家所说的人口红利,庞大的人口不但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还提供了庞大的市场容量,从而带来海外资金来投资发展。

所以不要老是觉得以前的东西是守旧的,封建的。现代的就一定是好的,进步的。有些价值观念是永恒有效的。封建王室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英国和日本都是有王室贵族而又发达富裕的国家对吧?宗教迷信也不一定就是坏的,美国就是西方发达国家里最宗教化的国家是不是?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很合理说法。无后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儿女的照顾,往小里说是造成国势低落,往大里说间接会造成人类社会的消亡。人是最重要的,钱财和社稷都是身外物。美军是世界上最注重军人生命的军队,很多军人得到紫心勋章并不是因为他们作战勇敢,而是他们英勇抢救负伤的战友。他们的理念就是,人是最重要的,只要人在,国家(社稷)亡了可以再复国。人都没有了,那还要国家有什么用?那只是一堆荒废的历史遗迹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