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还没明白过来:美国需要大量的Nerd
文章来源: 医者意也2014-01-03 09:09:08


最近纽约时报老调重弹,探讨美国的教育为什么会比其他很多国家都远远落后,其中列举了几个原因,比如教师培训,不搞精英教育,政府拨款等等。其实都是不着边际的隔靴搔痒之言。

 

真正的原因是,美国现在的文化,出现严重的反智化,只注重所谓的创造力,不注重基础知识教育。

 

美国现在的科技力量,基本上就靠移民,印度,中国,韩国等国家移民过来的学生或学者。所以硅谷那些公司,最大力鼓吹要提高工作签证,改革移民法。因为他们切实感受到能用得上的人都是那些外来移民,美国本土的白人基本上就是忽悠能力出众。以前看好莱坞名片【辛德勒的名单】时,有个情节我印象很深刻,辛德勒为了在战争中发一笔横财,招募犹太人资金,那些犹太人财主很遗惑地问辛德勒,“我们出钱又出人,那你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辛德勒意味深长地说,“我的作用就是“presentation”,也就是做门面,做幌子。现在美国本土的白人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作用,人模狗样的做presentation,其它的事情都是外来移民在实际操作。

 

美国人这种错误的思想,连亚洲国家也忽悠了,现在亚洲国家的学生也开始学一些不着边际的软学科,开始出现抛弃工程技术数学等实际应用的苗头。而美国文化这种反智倾向,结果也忽悠了自己的学生,根据媒体报道,现在有大量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正在从事根本不需要大学教育的职业,比如说酒吧,零售业,餐饮业等等。这些美国学生读书的时候为了追求酷,结果毕业后就得哭了。

 

归根结底,美国人现在对所谓的创造力过分夸大,对需要下苦工夫费大力气的基础学科过分贬抑,造成美国的学生对“Nerd”好像如瘟疫一样避之不及,对“Cool”则趋之若鹜。

 

创造力当然是宝贵的,但是美国人不知道的是,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涉猎和融会贯通,哪里会有创造力?中国人早就说了,“厚积薄发”才是正道。需要深厚的积累,才能有偶然间的创造力的爆发。而美国文化对Nerd 的贬抑,造成美国的学生的积累严重缺乏,所以美国人的创造力就没有底气,只能够越来越往生理本能那里挖掘,靠卖弄色相来出众,所以现在的歌星的MV个个都弄得像三级片一样,Janet Jackson要靠爆乳才能制造一点话题,而不是靠歌曲和歌唱实力。麦当娜,布兰妮,Lady Gaga 那就更不用说了,整个就是个卖肉的,很可悲,麦当娜都是更年期的老人,还在那里卖弄性感。


但是以前不是这样的,以前六七十年代,冷战时期,美国学生个个都是以
Nerd为荣的,理工科方面的实力强大得很。以前就曾看见过一个影片,说一帮美国少年,在冷战背景下,自制火箭发射。所以六七十年代也是美国的黄金时期,一个男人有工作就足以养活一家人,跻身中产阶级。现在,整个西方世界也只有德国是仍然固守这个传统,坚持工程技术和制造业,没有染上欧美的这些反智文化瘟疫,所以德国的经济长期在欧洲一枝独秀不是偶然的。

 

死记硬背,长期以来被嘲笑被讥讽,被认为是压抑创造力的行为,但是现在连美国人都在反思这种思维,前段时间华尔街日报就专门为此写了编文章为死记硬背翻案。经典的东西就必须死记硬背,以前中国人读私塾,读经典,有哪个不是死记硬背的?以前读私塾很简单,就是叫学生背书,背不出就打手板。经典的东西,凝聚了人类几千年的智慧,期待三五岁的小孩子能够理解是不可能的,没有相当的生活阅历也没办法理解,只能够趁着年轻脑子一张白纸记忆力好的时候死记硬背,以后长大了,因缘际会,自然慢慢就会懂得这些死记硬背的经典的真正含义。我以前读一些医学经典比如伤寒论之类的,总是试图理解文字,看一段文字,就思考一下,结果根本没办法坚持读几页,后来领悟到死记硬背的道理,于是就不再试图理解,只是一味的诵读下去,这样才得以把一本书完整读完,这样反而收获比以前更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样的道理,问题是有多少人会下苦功夫真的读“百遍”呢?谁不害怕“死记硬背的书呆子”的这个贬义的标签?

 

所以,传统的东西,其实都是真正的智慧,因为这些经过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东西是真正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比如说,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饭要专心,结婚要一男一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等,都是传统的大白话,也都是真理。不要以为好好学习刻苦学习是Nerd,其实这样才是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