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生活回忆之---蝉(原创)
文章来源: 东方邪2009-06-08 11:04:35

小时候,我是个特别喜欢动物的男孩,很多种常见的昆虫,鱼类,鸟类,都是我研究捕捉的对象.蝉是其中之一了.捉蝉,给我带来许多快乐的少年时光.

阴历的五月时候,大概是麦子快熟的季节,布谷鸟在空中鸣叫,杨树新长起的树叶已经饱满.这个时候,蝉蛹开始从底下破土而出了.

捉蝉蛹的时候,一般是黄昏,尤其是雨后的黄昏. 蝉蛹在爬出地面之前,往往会先试探性的打开一个非常小的缝,大概有沙粒那么大,借以观察外面的天色,太早了,蝉蛹是不会爬出来的.因为外面的世界有人类,有其他的天敌. 

这样的时候,你只要留心地面一些如蚂蚁洞一般大小的洞,用手指一戳,如果马上变大,变的如大拇指一般粗细,这样的洞里面,一定有蝉蛹,你可以诱它出洞,也可以用笨办法,挖它出洞.通常,我都不会用那种笨办法. 对于蝉蛹,你只要用手指轻轻挑逗它,它就会不停的用两只有力的前腿夹你,这个时候,你且战且退,只要它的两只前腿伸出洞外,你顺势抓住它的两只前腿,就可以捉到了.但是遇到一些聪明的蝉蛹,它会马上缩回到洞里去.这个时候再捉的话,就要费些时间了.

捉蝉蛹的地点,一定是树木多的地方,或者有蝉蛹已经出土的地方.蝉蛹一般是在天黑之后才会爬出来,爬到树上开始蜕变过程.所以,一定要在蝉蛹刚出来,在人可以够到的地方捉.太晚了,有些蝉蛹会爬的很高,就捉不到了.

蝉蛹的蜕变,是从后背上裂开一条缝,然后自己爬出来,刚蜕变的蝉,身体是淡淡的绿色,白中透绿的那种,翅膀的展开,需要一个过程. 新蝉如同刚刚发育的少女,是最漂亮的.

后半夜也有蝉出来,这样的蝉人就捉不到了.蝉在蜕变的过程中,是不能见阳光的,因为一见阳光,它的皮肤和壳会马上变硬,蜕变就不会成功,这样的蝉,便会胎死腹中,所以,蝉爬出地面的时间,是不可以太晚的,或者不能是白天的.即使没有天敌,他们自己也会死掉. 

成虫的蝉,我也喜欢捉的.可以用手拍.有的蝉,在树上呆的会低一些.在人可以够到的范围之内. 但是拍也要讲究技巧,一定要从树的另外一面,在蝉看不到的地方,靠近了,双手快速合围,蝉就很容易拍到了. 如果你傻乎乎的从正面去捉,还不等你靠近,它就飞走了.

小时候在乡下,整个的夏季,都有蝉的鸣唱,我一直以为蝉其实是个很快乐的动物.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蝉是吸食树的汁液生存的,听大人说,蝉喝西北风就能活,心里倒也经常羡慕这个不吃饭就能活的动物.

树上的蝉,是另外一种捉法了. 我们村子的后面,有一个芦苇塘.苇塘里有翠鸟,有其他的水鸟,也有高高的芦苇. 到苇塘里,选择把最高的芦苇拔下. 然后再到村子里在树下休息的公牛的尾巴下,悄悄的拔下一根牛尾巴毛,在芦苇的顶端做个活扣,就可以套知了了.

树上的知了被芦苇上的牛尾活扣骚扰,会抬起两只前腿抓挠,甚是可爱,只要它的两只前腿过去,活扣就已经把知了套进来了,这个时候,只要一用力,知了就被牢牢的套住了.小学的暑假,我常常拿个芦苇,带着弟弟,在村子里,河堰上,到处套知了玩.

农村长大的孩子,是不需要性启蒙的,就是这小小的知了,也能告诉你动物繁衍交配这件事.通常,知了交配的时候,最好捉. 看见两只知了在一起.只要用力晃一晃树,两只知了就会同时掉下来.和所有的动物一样,交配的时候,也往往是最脆弱,最容易受到攻击的时候.

另外,知了是种趋光的昆虫,在夜里打开手电筒,或者点一盏灯,只要一晃树,知了会飞到地上来.  很多有关昆虫的知识,在没有读书之前,其实就知道了.所以后来到中学,我的生物学的特别好,只可惜学了文科.

知了是有天敌的.有个成语,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是知了的天敌,如果你听到一个雄知了反常的一直叫个不停,它肯定是被螳螂捕获了.小时候,动物间的这种扑杀攻防,经常看到.还有一种灰色的大山雀,也在夏天专门以蝉为食物.

雌蝉是不叫的,只有雄的才叫.蝉其实有五只眼,两只复眼,在两边,三只单眼,在正前方. 小时候,捉到蝉之后,会恶作剧,一种植物的花,正好可以扣上蝉的两只复眼.剩下三只只能看上方的单眼,这个时候放飞蝉.如果它正好是冲上飞的话,就只会直直的往天上飞,直到飞不动掉下来,或者扣在复眼上的花骨朵掉下来为止. 现在想想,不知道是种残忍,还是种恶作剧.

后来在中学,学过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文章,"蝉".非常喜欢.尤其记得他对蝉的一声的评价的话,四年地下黑暗中的工作,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这就是蝉的一生.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和宝贵,有什么理由不尽情的歌唱呢?成虫的使命,就是交配和歌唱.对于我而言,蝉是少年时代亲密的玩伴之一,带给我许多的欢乐,几乎和整个少年时代的回忆是连在一起的,尤其是夏季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