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春晚我还看赵本山
文章来源: 陈晚2010-02-22 08:54:07

我第一次知道赵本山,大约是1980年左右。那时候,没彩电,没春晚。当时我家有一台518元人民币买的日本声宝牌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做好功课后,我都会坐在电视机前,和爸妈看一会儿娱乐节目。

有一天晚上,电视中出现了一个叫赵本山的演员。那天电视中播放的,是赵本山表演的拉场戏摔三弦。我至今搞不懂什么叫拉场戏,但赵本山表演的摔三弦却让我记忆尤新。

戏中的赵本山扮演一位见人说人话见人说鬼话的算命先生。见风使舵,左右逢源,这是算命先生必备的基本素质。摔三弦中的赵本山,刚给老年人白活完,又来了一位年轻人来算命。于是,他随口说出的来了年轻人,我赶快换新词儿就成了我多年不忘的经典台词。

八十年代的赵本山,虽然没大红大紫,但他在东北地区已经小有名气了。我母亲是赵本山的粉丝,为了追星,母亲买了一大堆赵本山表演的小品录音带存在家里。空闲的时候,母亲会打开录音机,有滋有味地欣赏赵本山或诙谐或豪放的喜剧表演。在笑声中,母亲忘了烦忧与红尘杂事。

自从赵本山1990年在姜昆的举荐下走进春晚之后,人在美国的我,开始和母亲一样成了赵本山的粉丝。除了看他的小品,我还看过他主演的刘老根等电视剧。有一年,友人回国探亲,为我带回了赵本山的最新小品VCD。这把我乐得,就快屁颠屁颠的啦。

春晚年年看,年年我重点关注赵本山。没想到,虎年一到,赵本山的小品一下子乱了套。春晚刚一落幕,对赵本山的批评便铺天盖地地涌来。看了这么多年的春晚,今年的本山大哥咋啦?

实事求是地说,我虽然是赵本山的粉丝,但对他的作品我并不是每个都喜欢。这就像你喜欢一个人一样,你并不是因为他尽善尽美你才对他钟情,而是因为他是独特的他,你才喜欢他。在我眼里,赵本山就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小品演员。在多年的表演中,赵本山的演技已经基本定型。那顶瘪瘪的帽子和那件装模做样的中山装,已经成了他独特的标签。

众说纷纭过后,人会变得更加理性。当我们对赵本山的表演提出质疑时,我们拷问的,其实并不是他的演技,而是那个小品的剧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赵本山的演技再精妙绝伦,没有好的剧本,一切都是白扯。

赵本山早就名利双收了,上不上春晚对他来说并非至关重要。尤其是去年他得了脑出血之后,他在短短的恢复期过后,再次与弟子们携手春晚,在我这个学医的看来,赵本山有点儿玩命儿的味道了。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让自己在春晚曝光,而是为了那些和我一样的粉丝们吧。

听说有人指责赵本山在春晚上搞小集团的霸权主义。读罢,我不禁莞尔一笑。指责赵本山的同志们,你们太不了解东北爷们了。我在东北出生长大,常常被东北乡亲浓浓的亲情与友情包围着。早年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之说,可以为赵本山的所作所为加一个注解。东北爷们,可以共享一根烟,同饮一杯酒,赵本山为什么就不能提携一下跟随他的弟子们呢?史记---陈涉世家》中的苟富贵,勿相忘,并非是陈家的专利,它也同样适用于赵家庄。

至于赵本山小品中的植入广告,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春晚组织者们的领导战略问题。如今到处都在搞植入广告,就连小小的博文里,都有植入的痕迹。市场经济下的植入,想在春晚中一网打尽,估计有一定难度。如果今年的广告植入是春晚的先例,明年是否还要搞植入,那不是赵本山所能决定的事儿。

希望作家能为赵本山写出更精彩的小品剧本,祝愿赵本山身体康健,期待更多的赵家军能走进春晚。明年的春晚,我还要看赵本山。

2/22/10  1133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