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非”的途径之一: 上中专中师
文章来源: 华府采菊人2021-12-24 13:46:29

1958年之后,户口制度的严厉,那位不知道文革期间有扣发工资撵出原住房的“湾左”, 可能会闭着眼争论, 但事实就是那样, 进城的渠道大致上只有上学及当兵了,这儿说说上学。

农村青年想农转非的途径, 一是考学,大学中专都行,技校高中没门, 所以考高中对农村初中毕业生是有一定风险的, 考上了高中, 三年后考不取大学,损失太大, 所以一些人掂量来掂量去,就走了一条更稳当的路, 考中专或中师, 而且尽量离家近点, 因此那类地区一级办的中等农(业)校水(利)校卫(生)校护(士)校师范学校, 就比较受本地区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的青睐,对于想跳农门的人来说, 投入产出较高,进校就等于一步踏进了干部队伍,毕业就相当于国家25级干部!而且分配基本不会出本地区, 就算分回老家的公社, 要知道那时谁家有个吃公家饭的儿子或女儿在家门口的公社工作, 娘老子在庄里有多体面啊!驼背老头都能多少直起点腰。

中专毕业也就三十几块钱一个月,对大多数地区一个工三五两毛的生产队来说, 这就是个巨款哪!而且还有每月几十斤旱涝保收的粮食定量标准!

一个分到公社的中专生, 无论干的是农作物栽培新品种种子推广, 水利建设打井,甚至畜牧站帮老乡家老母猪配种,男人们每天两个耳朵上绝对是各夹一支烟, 求的人多着呢。

农村最最现实的就是, 谁家儿子考上了地区农校啥的中专,媒人保准踏破你家门槛,说说附近三村五庄的漂亮小妞,连大队长或书记都会有心把闺女许配给你。

文革前相当一部分农村的初中生靠着这条路, 走出来了。

文革一开始, 把这条路断了, 虽然过了几年又恢复了招生(不是考试),但毕竟影响因素要多一些, 不像那种可以靠自己努力读书,就可能考进中专, 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