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能与老外溶合在一起吗?—新年第一天观鸟记
文章来源: 蓬勃开花I2017-01-02 11:46:14

   昨日,2017年的第一天, 我与几个老外去多伦多北面观鸟——看雪地猫头鹰(snowy owl).(中文译成“雪鸮”)。这是一个meetup组织的。 一上车, 没有交流几句话, 我就发现我成了真正的minority(少数民族)。

  我去参加这样的活动, 是因为我喜欢自然,包括鸟类,也想接触外面的世界。 我与女儿平日我们各玩各的, 有些朋友也不喜欢这样的活动。过去也参加过各种类似的活动,集体划船,讲座,外游等等, 有很多人一起, 不像这次小规模的, 又一直困在车上大半天。

  我这个少数民族, 像个局外人, 有些格格不入, 好在大家都放松,我还是有个愉快的trip。今早起来还是思考了一下, 想明白了,才能决定是否还要参加下一次。写下来, 帮助理清思路。

  有些格格不入的原因是:

  第一是语言和文化上的障碍

   我们总共6个人,开一辆van。召集人兼司机。 3个白人, 3个亚裔, 3男3女,年龄估计在50-60 之间, 我最年轻。两位亚裔是对夫妇, 他们一开口,一听就是本地出生的CBC或CBA(在加出生的亚裔)(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是中国人)。或至少像我女儿那样10岁以下就来了加拿大的。 他们不仅英语流利, 彼此聊的内容需要有文化背景上的东西, 让我听的一头雾水,完全插不上话。

   假如你看过美国笑剧《The Big Bang Theory》(宅男行不行》又譯為《生活大爆炸》).你就明白这个文化上的差异不是可以轻易跨越的。

   第二 是专题兴趣有关的知识与阅历上的差距

  听他们谈话,他们大都已退休, 到处旅行看野生动物,有两个甚至去了非洲。 还有两个对鸟类特别有研究。我很喜欢旅行, 但没有机会旅行太多。 对野生动物的爱好, 也是几年来变得比较有爱心了, 慢慢地喜欢起来。 对鸟更是一窍不通, 仅止于喜欢看鸟的美丽图片而已。

  所以他们比我有经验的多,我只有听的份。

  我的英语只限于工作交流。在两个银行工作 14 年,其中有9.5年与客人打交道。 自然有老外同事,上司和客人, 工作之余也有交流。平日生活中, 看书,看电视和日常交流固然不成问题。自以为英语也不错,但这样的英语, 在昨日的路程上我几乎用不上。

   我能说的,除了刚开始寒暄一下天气,就是问有关鸟的问题,和摄影的问题。 还需他们的指点, 找到鸟的所在。

   在这样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 要找一头小小的白色的猫头鹰,还真的很辛苦。我们一路北上, 在车上一路开了6个多个小时, 约有4个小时在一个地区兜来兜去。 放眼看去, 一片茫茫的白色世界。他们还真的有火眼金睛,竟然在行驶的车上, 会看到雪原上的一个小白点。我们总共看到5个, 3个是远远的小白点。2个比较靠近的。 (见附图)。

   他们都训练有素, 个个拿着长枪似的照相机和望远镜。我的相机没有长镜头, 只能拍些风景照。鸟的照片就用他们的。

   最后一次看到鸟也近黄昏,我们已要回程。一个人大叫了一声: 那边有一个, 可能是我们看到最近的那个那。 一下子停车, 我们急急忙忙带上帽子手套, 拿上我们的武器,全部下车。

  他们很有经验, 很快对准目标,我还在用望远镜到处乱晃找鸟。看不到, 急着问:“ 鸟在哪里??鸟在哪里?在地上吗?”因为前面几个我们看到的都在地上。一个女人嘲笑我:“你怎么搞的, J, 朝上看! 你还真的需要帮助呢。”果然一个白猫头鹰站在电线杆上,静静地, 偶尔转转小脑袋。每一次没有他们的指点,我即使用望远镜,还真的找不到呢。

   不是没有一点点尴尬的。 但还是一个愉快的旅行。我还照了冰原上的晚霞的照片。

   他们都很友善, 每次下车两个男士帮我开,关车门,帮我调正望远镜的焦距,提醒冰滑。

   想一想与他们唯一融合的地方是我们的情绪频率比较接近。 我们都很友善,很放松,较少judgmental. (不可能没有,只要有人的地方),自尊都蛮高的。 如几年前的话, 我可能会感到很不自在。

   来北美十多年了, 我们基本还是生活在中国人的圈子里,除了在工作范围。 我个人觉得没有什么不正常或不好。 与其处心积虑要融入所谓的“主流社会”,刻意改变自己来迎合别的文化,不如顺其自然。

   我个人, 喜欢北美的文化,读他们的书, 看他们的电影,听他们的音乐;  有些方面则是喜欢我们自己的, 如喜欢看韩国电视剧, 去中国人超市买菜, 去中国餐馆吃饭,朋友几乎全是中国人。

   这么多年来, 有过几个好的老外女同事, 可惜换工作之后, 就不联络了。 目前有个老外女朋友,我们每月一起carpool参加一个心理成长有关的workshop (见我另外文章《一个有点意思的能量工作坊》), 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彼此还交流dating的经验。

   我的女儿相反, 她的朋友全是本地人, 没有一个中国人。也很好。 过去鼓励她交中国朋友,现在什么都不说。

   再想一下,我也有和老外很融合的地方, 就是每月一次的“清理你的精神垃圾”的能量工作坊。 我的老外朋友很羡慕我, 说我有guts发言。 每次我会问很多问题, 发言也很踊跃。这是我唯一比较活跃的地方。 原因是因为我真正有兴趣想要提高自己, 改善自己的人生,而那个主持人也真的有点灵性智慧。那个场合对我而言没有太多的障碍, 我们聊的都是共同的语言。

   还有最近几年我在学Abraham Hicks 的吸引力法则, 让我受益无穷。 去年11月自费飞去Dallas参加workshop, 约有四五百个人, 我竟然也举手提问, 而我并非一个很大胆可以在公众面前放松发言的人。

   其实心灵成长之类, 听起来很玄, 说通俗了, 就是学一门真正快乐的艺术。而这个快乐是在一定心理训练后,发自内心的。这个快乐也是建立在生命的本源, 建立在爱之上, 建立在真爱人性之上。题外话。

   所以如我们在某些方面与老外有共通之处, 在那个方面我们还是可以融合的。 其余的我们就保持我们的本来面目, 也是可以生活的很美好的。有些自尊比较低的人, 觉得不和老外溶合在一起会不安,很有心地要与老外在一起,见中国人, 反而要远离, 我在各种场所, 这样的人也见得多了。刻意的要溶合, 大可不必。

   想起几年前读的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里说的一件趣事: 他有一个外甥女, 在台湾的美资银行做主管, 每个阶段要向从美国过来的高管汇报工作,还要用英语。 每一次她都战战兢兢, 紧张的不得了。后来她发明了一个方法,学会念五个字的咒, 每次上台汇报, 她就在心里默念,一遍遍地,结果效果好的很。 她念得是什么?

 “大家都是人,大家都是人……..”。  好笑吧,却也是真理。

   幸运的我们生活在北美, 生活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世界。 我们有机会接触和享受到各种文化的精髓,我们也可以保留我们的自己的本源,我们何其幸运。

   好了, 想明白了, 我想我还是以后会去参加类似的活动,放松我的心,走出去, 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后记:也许我有点敏感, 才想的比较多。 这几天我收到几个同行的朋友在网上的msg表示:Good to see me. 另外一个女老外, 发msg鼓励我把那天我拍的日落的照片也post在那个网上。那天我曾show给她看过。其实大家都很友善。

上面的照片是同行的人照的,很美丽的鸟。 下面是我照的风景照。

 

 下面的照片是网友Zucker拍的。他也跑去看了猫头鹰, 还不止一次。在他的镜头下的猫头鹰似乎有些孤单, 份外令人怜爱。征得他的同意,我post这里。在此谢谢Zuc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