妓女也有大写的人——读小说《金陵十三钗》
文章来源: 点缀2011-10-28 21:47:51




妓女也有大写的人 
——
读小说《金陵十三钗》 
http://www.gxxhsd.com/gxxhsd/tabid/80/ArticleID/19898/Default.aspx

又是一部严歌苓的作品,又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不是毫无反抗,不是任人宰杀,而是不屈不挠,勇于抗争。书中的人物都是一群普通之人,他们当中有五位伤兵,已经被日军枪杀过一次,死里逃生后,又同日寇进行了顽强的较量。另外还有十三位妓女,面对日本兵的野蛮行径,为了保护年轻的女学生,在千钧一发之际,她们挺身而出,甘愿与禽兽不如的日本军人同归于尽。 

这一天是公元 1937 12 12 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开始了大屠杀。从那一天开始,在短短的十三天里,发生在南京一所美国人办的天主教教堂内的事情,是一个极其悲壮,又令人悲愤无比的故事。这就是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 

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又名就叫《金陵十二钗》,金陵,即南京城,十二钗,即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顾名思义,《红楼梦》这部书就是讲述以林黛玉、薛宝钗等为主线的这十二个女子的故事。 

严歌苓将躲在教堂内的十三位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比作《金陵十二钗》,这无疑是对她们的极大褒奖与尊崇!在世人的眼里,妓女是肮脏、没有廉耻的,可是在国难当头,在危难之时,她们的表现却是令人刮目相看,肃然起敬。她们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她们的灵魂不仅不肮脏,反而是高尚的。她们的内心不仅不污秽,反而是纯洁的。她们的风骨和人格对得起这个荣耀的称谓——“金陵十三钗!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借着姨妈书绢十四岁的眼睛与心灵来描写的。这种叙事方式,强化了小说的真实性与现场感,又因为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使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更像是一个极其震撼的现场报道,或是一部严肃激昂的报告文学。小说中有三组人,一组是以英格曼神父和阿多那多神父为代表的教会人员;另一组是在教会学校里就读与居住,年龄在十三四岁之间的四十四位女学生;第三组就是被教会不情愿收留下来的五位伤兵和有十四位妓女。 

即便是教堂外枪炮声不断,可是在教堂里面,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还是平静的,美国神父唯一的心愿就是要保护好这几十位女学生,让她们安全无虞,因为教堂向她们的家长做出过承诺。可是由于第三组人的强行进入,特别是妓女们的到来,这座教堂就不再平静了。于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高墙外日军虎视眈眈,正在张开血盆大口,要把这个教堂一口吞掉。高墙内却又矛盾重重,极不和谐,就像是一个火药库,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引爆,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 

在那些个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日军的恶行,残暴无比,令人发指。可怕的消息不断地传到教堂里来,比如日本人见了中国青年男性平民就逮走去枪毙,……日本兵搜寻年轻女人的疯狂甚至超过搜捕中国士兵等。教会学校的女孩们知道了这些事,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恐怖。小说界定的恐怖含义,却是这样得无情与残酷,因为恐怖不止于强暴本身,而在于在强暴者面前,女人们无贵无贱,一律平等。对于强暴者,知羞耻者和不知羞耻者全是一样:那最圣洁的和最肮脏的女性私处,都被一视同仁,同样对待。

可是刚进入教堂的妓女们,好像并不在乎教堂外面所发生的事情。她们又恢复了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颓废与自暴自弃。她们喝酒寻欢,挑逗伤兵,挑剔饭食,甚至与女学生们吵架动手等等,全然不顾神父们的愤怒与抗议。而女学生们,一开始就鄙视这些妓女,不给她们好脸色看,骂她们,羞辱她们,对她们群起而攻之。学生与妓女们,彼此看不惯,打成一锅粥。 

矛盾终于随着双方接触的增多,出现了可以缓解的转机,天天听着女学生们唱圣诗,妓女们的心好像被触摸到了,她们不再与女学生们水火不相容,而开始分担起教堂里的劳务,例如担负照顾伤兵的重任等。而她们对伤兵的精心照料,则更是令人感动。在小说的第二十节里,这样描写了妓女玉蔻对伤兵王浦生的悉心照料与真挚情感: 

王浦生睁开眼,老了似的眼皮叠起一摞皱纹。他说:谢谢你,豆蔻。豆蔻说:不要谢我,娶我吧。这回没人笑她。我跟你回家种田。豆蔻说,小孩过家家似的。我家没田。王浦生笑笑。你家有什么呀?”“……我家什么也没有。”“……那我就天天给你弹琵琶。我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豆蔻说,心里一片甜美梦境。我没妈。豆蔻愣一下,双手抱住王浦生,过一会,人们发现她肩膀在动。豆蔻是头一次像大姑娘一样躲着哭。 

这个豆蔻才十五岁,一生凄惨。这晚,看着王浦生的伤势,她想王恐怕活不到明天早上,她多想让王浦生闭眼之前,能听见她用枇杷弹奏的曲子。所以她一个人悄悄地离开了教堂,回去原来的住处拿琴弦。结果不幸就发生了。以下就是小说中的原文,里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泣血的控诉,我实在不忍心作任何删节,就把它照录在这里: 

等到晚上,豆蔻没回来。阿多那多去安全区请的医生倒是来了。医生说安全区美国女校长惠特琳今天早上救了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给日本兵轮奸后又捅了两刀。小姑娘的名字叫豆蔻。……事发在早上六点多,一大群日本兵自己维持秩序,在一个劫空的杂货铺里排队享用豆蔻。杂货铺里有一个木椅,非常沉重,它便是豆蔻的刑具。日本兵们只穿着遮裆布等着轮到自己。 

豆蔻手脚都被绑在椅子扶手上,人给最大限度地撕开。她嘴一刻也不停,不是骂就是啐,日本兵嫌她不给他们清静,便抽她耳光。她静下来不是因为被暴打降服,而是她突然想到了王浦生。她想到昨夜和王浦生私订终身,要弹琵琶讨饭与他和美过活。这一想豆蔻心粉碎了。 

豆蔻还想到她对王浦生许的愿:她要有四根弦就弹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给他听。她说:我还会唱苏州评弹呢。她怕王浦生万一闭眼咽气,自己许的愿都落空,便从教堂的墙头翻出去了。豆蔻从小被关在妓院,实际上是个受囚的小奴隶,因此她一上街完全不知东南西北。尤其是遍地狼藉的南京,到处断壁残垣,到处是火焚后的废墟,马车倒在路边,店铺空空荡荡,豆蔻马上后悔了。她转身往回走,发现回教堂的路也忘了。 

冬天的早晨迟迟不来,阴霾浓重的清晨五点仍像午夜一般黑。豆蔻再走一阵,越走越乱。假如她没有看见一个给剖开肚子的赤身女人,或许她有一线希望避过后来那一劫。她听见三个日本兵走过来时,便往一条偏街上跑。三个日本兵马上追上来。豆蔻腿脚敏捷,不一会便钻进胡同把追踪者甩了。就在她穿过胡同时,突然被一堆软软的东西绊倒。一摸,竟是一堆露在腹外的五脏。豆蔻的惊叫如同厉鬼。她顿着足,甩着两只冰冷黏湿的手在原地整整叫了半分钟,然后就边跑边叫,嗓音叫得千疮百孔。 

豆蔻这一叫就完了。三个已放弃了她的日本兵包围了她。她的叫声吵醒不远处宿营的一个骑兵排,马上也巡着花姑娘的惨叫而来。 

十五岁的豆蔻被绑在椅子上,只有一个念头:快死吧,快死吧,死了变最恶的鬼,回来掐死咬死这一个个拿她做便盂的野兽、畜生。这些个说畜话胸口长兽毛的东西就这样跑到她的国家来恣意糟践,她只盼着马上死去,化成一缕青烟,那青烟扭转变形,渐渐幻化出青面獠牙,带十根滴血的指甲,并且刀枪不入,行动如风。青面獠牙的复仇女鬼嘎嘎地狞笑,让这些人形野兽望而丧胆……

豆蔻在被救活之后,常常狞笑不止,嘎嘎嘎嘎,让临时医院的病友毛骨悚然。 

紧接着上文,故事的时空来到了六十年后,作者这样写道:在一九九四年,一次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图片展览会上,看见了一张豆蔻不堪入目的照片。这是从日本兵营的档案中查获的,照片中的女孩被捆绑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两腿撕开,正对着镜头,女孩的面孔模糊,大概是她不断挣扎而使镜头无法聚焦。我认为那就是豆蔻,日本兵们对这如花少女施暴之后,又下流地将这个钉在耻辱架上的女体摄入镜头。 

小说的震撼之处,就是把这些血淋淋的细节,以文学的语言,纪实般的叙述,巨细无遗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令你无法不对我们姐妹同胞所受到的奇耻大辱愤怒至极!这些力透纸壁的控告,也把日军的滔天罪行,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看了这部书,没有人不会这样想: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早晚都要同他们清算这笔账的! 

豆蔻出事后,女孩们听英格曼神父以他素有的平直单调的声音,把豆蔻的遭遇讲述一遍。她们全傻了。只有凶险事发生在身边一个熟识者身上,才显出它的实感它的真切和险恶程度。女孩中有些想到豆蔻初来的那两天,她们为了她盛走一碗汤和她发生的那场冲突。想想豆蔻好苦,十五岁的年华已被当猫狗卖了几回。她但凡有一点活路,能甘心下贱吗,谁说婊子无情?她对王浦生就那么一往情深。她们又想到豆蔻一双长冻疮的红手给伤兵们洗绷带,晾绷带,想到豆蔻爬到核桃树上,把一只房檐上掉下的野猫崽子放回去,还想到豆蔻坐在伙房门口替陈乔治剥水发蚕豆……她们竟心疼不已,……”

至此,女学生们转变了,她们终于在劫难面前,迅速成熟起来,完全与妓女们冰释前嫌了。她们明白了,在无恶不作的日本军人面前,她们同妓女们有着一样的危险,她们实在不应该互相看不起,而要相互帮助与爱护才对。后来妓女们为了搭救这些女学生,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就同样很好理解了。在患难中,在生死考验的面前,这两组人之间再也没有隔膜,她们开始相互信任,同舟共济了。 

妓女也是人,她们的心也是肉长的。她们不善言辞,没有大道理可言,可是她们的良知还在,她们是真心爱护这些女学生的。在她们眼里,同她们相比,这些女学生们代表了纯洁的女儿之身,不曾被玷污,应该有美好的前程。所以,她们就像爱护自家的亲妹妹,有她们在,就决不答应女学生们被葬送在日本兵的手里。 

简单得好像不算是什么事,朴实得令你无法不动容。当赵玉墨代表剩下的所有十三个妓女姐妹(包括她自己),向英格曼神父表示,她们愿意替代女学生随日军而去时,竟还是那么不得不好意思,那么得羞愧,好像她们做错了事情,前来请求原谅似地。 

妓女们的仗义与勇敢,令两位神父大为吃惊!再看看她们的打扮,相信她们是下了决心,有备而来的。她们的请求虽然语不惊人,却是不容置疑的。这个令人震撼的细节,作者把它设计得波澜不惊,却又雷霆万钧: 

天完全黑了。弥撒大厅里所有的烛火倾斜一下,晃了晃,又稳住。英格曼神父回过头,见玉墨和她十二个姐妹走进门。“神父,我们去吧。”玉墨说。阿多那多没好气地说:“去哪里?”“他们不是要听唱诗吗?”玉墨回答“白天就骗不过去了,反正是晚上,冒充女中学生恐怕还行。”玉墨又说。

她身边十二个窑姐都不说话,红菱还在吸烟,吸一口,眉心使劲一挤,贪馋无比的样子。“她们天天唱,我们天天听,听会了。”喃呢说。“调子会,词不会,不过我们的嘴都不笨,依样画葫芦呗。”玉笙说。

英格曼神父看看玉墨,又看看红菱。她们两人的发式已变了,梳成两根辫子,在耳后绾成女学生那样的圈圈,还系了丝绸的蝴蝶结。

红菱把烟头扔在地上,脚狠狠捻灭火星。“没福气做女学生,装装样子。

本来是一种极其令人震动与敬佩的舍己救人的壮举,可是经过妓女们口里说出来,却是那么得普普通通,淡淡得就像是要到隔壁邻居家串个门,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舍我其谁的雄壮,更没有自怜自艾的悲情。只有真诚,真心,还有想象不到的谦卑。倒是因为冒充了女学生,很有几分惶恐与惭愧,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一个令人无法不肝肠寸断的表述:没福气做女学生,装装样子。 

多么高尚的女性!说这样的话,做这样事的人,有谁还能相信她们是身份卑微的妓女!?她们的良知,她们的品格,她们的勇敢,均比任何一位英雄豪杰或是正人君子,都毫不逊色。即使站立在天地之间,她们也是大写的人,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她们是真正的勇士,是最优秀的女子,是名至实归的金陵十三钗!

其实,她们人人身上都藏有剪刀,菜刀,但凡在教堂的厨房,仓库里能找到的利器,都被她们带在身上,她们做好了要与凌辱她们的鬼子同归于尽的一切准备。她们微笑着离去,离开收留她们的神父和教会,离开女学生们,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战场,她们将在感天动地光荣中就义,成为死得其所、当之无愧的烈士! 

小说中凡是有名有姓的人物,都生动鲜活,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像名妓赵玉墨,伤兵戴教官和王浦生,妓女红菱和玉蔻,甚至教堂里的厨师陈乔治等,还有英格曼神父,阿多那多神父等,都是性情迥异,风格各样,血肉丰满的人物。其中尤以赵玉墨与戴教官最为突出。这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即在他们各自的群体里,都是有文化的人。赵玉墨读过四书五经,是个美女加才女,只是命运不济,沦落成了风尘女子,即便如此,也是卓尔不群,气质高雅。 

来到教堂里避难的妓女,还是很听她的话的,因此她也就成了妓女中的领袖人物。在约束她的妓女姐妹们刚到教堂时的那些放浪不羁,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来又带领这些姐妹做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壮举。所以说这个人物既令人同情,也令人尊敬。在猎猎风尘的后面,她有一颗没有泯灭,不甘堕落的心。 

作者让赵玉墨的背景,同小说中那个第一人称的家族有牵连,为此我的阿姨、那个叫书娟的 14 岁女孩,一开始就把赵玉墨当作了仇人。这个安排是不是有必要,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还在思索着。作者的意图是借此来凸现她的高雅与才学,也让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更加错综复杂,或许也能显得故事更深沉,更厚重,同时也令故事有相当的连贯性与戏剧性。不过,有一点我可以断定,如果仅仅是为了把她塑造成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即使没有这样一个背景,这个人物应该也是完全立得起来的。 

戴教官是五个伤兵中唯一的一名军官。事实上,这个人也确实有头脑,又有民族气节,在关键之时,要不是他足智多谋,英格曼神父是不会打开大门放他们进来的。后来他虽然被赵玉墨的媚眼所迷惑,但是在日本人面前,还是表现了一个中国军人可杀不可辱的气概,而且为了解救与保护他人,他是自己主动走出藏匿之处,被日本人杀害的。他死得光荣,死有所值,是一个英雄军人的代表。 

五名军人慷慨就义的场面非常壮烈,他们的牺牲,也教育激励了以赵玉墨为代表的妓女姐妹,她们亲眼目睹了五位伤兵在日军面前威武不屈的英雄行为,这成为了她们日后的榜样,所以在关键之时,妓女们也能毫不犹豫地为女学生们挺身而出,表现出一种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之气。 

有人说严歌苓是中国文坛上最会讲故事的女人,对此如果你还有所怀疑的话,不妨就看看这部小说。在那段生灵涂炭的岁月,发生在屠城南京的一所教堂里的故事,那些个处于社会最底层,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成了亡国奴之后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舍己救人的精神等,都被她写得翔实可信,栩栩如生。作者用她的真诚与挚爱,用她的才华与崇敬,将妓女和伤兵塑造成一组英雄群体,在残暴的日军面前,同仇敌忾,宁死不屈。他们的事迹,感动世人,可歌可泣。 

读严歌苓的小说,常常会被她那些准确的用语,精辟的表述所折服。好像是她把思维的最细微末节之处,都抓在手心里,以她独特的方式,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你常常会由衷地钦佩,她怎么能把故事讲述得那么好,既非常得流畅细腻,又十分得扎实生动。就像是她来到你的心里,用心灵的感知同你的感应对话。让你倍感透彻,悟性顿时被激活。 

一个长年居住在海外的作家,能够用母语写出这么多有质量的作品,成功塑造了这么多风采不同的文学人物,严歌苓的成就与实力令人叹服。她倾情讴歌的金陵十三钗,是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当我们读完了这本书,里面的人物还在我们的眼前站立,七十四年前那段惨绝人寰的史实就像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清晰可见。 

历史不能忘记,在这样深具民族责任心的作品面前,历史也不容忘记。这便是《金陵十三钗》所带来的巨大社会价值。 


(
注:本文依据的《金陵十三钗》的版本为: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年版 )


音乐:电影《山楂树之恋》片尾曲 陈其钢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