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礼赞——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
文章来源: 点缀2011-11-25 16:08:44

                             
                         
 
                                                                                            

小人物礼赞
——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
http://www.qiyi.com/dianying/20100418/n3559.html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个男人都是毫无可取之处。矮胖的身材,光秃的头顶,迟缓的动作,犹豫的表情,惶恐的眼神,笨拙的举动,怎么看都是一个平庸无能之人,而且明显的是,年纪不饶人了,看上去已半百有余。

这个人就是克莱蒙·马修,法国里昂一所学校的代课老师。这是一所收留问题少年的专门学校。里面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因为偷窃,旷课,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经屡教不改,被公立学校开除,转而送到这里来读书的。当中还有一些是弱智儿童或是孤儿。

马修老师前来报到的第一天就被校长刁难,被学生嘲弄,被学校神父的严重伤情所惊骇。这哪里是一座学校,简直就是一个战场。正值叛逆期的少年们,本来就放纵不羁,现在他们聚拢到一起,就更像是如虎归林,如兽归山,快乐无比,痛快之极,坏出了花样。

而这个学校的校长哈善,又一味地采取高压政策,对违纪的学生,动辄以体罚或暴力相向。其实这些学生就是充足了气的皮球,校长打压得越重,他们反弹得就越高。这种紧张对立,就像是一个正在冒烟的火药库,随时都有爆炸的可能。

看来马修老师的运气很不好,他所面临的问题可不简单。他的前任就是因为被学生在其小臂上捅了一刀,缝了十针,而愤然辞职走人的。这位马修老师能行吗?在这群如同豺狼虎豹般的学生面前,他还不得被撕破咬碎,就像是一只老而无力的绵羊,被野兽分而食之了吧。  

可是却大出人们的意外,这个看上去窝窝囊囊的男人,一进入教室,一与学生们面对面,立即就变成一个犀利睿智,身手敏捷,作风刚毅的人。他的眼神不再懦弱,他的意志不再含糊,他的相貌不再平庸,他的举止不再迟疑。他说到做到,很快就让学生刮目相看,敬畏三分。

更为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与校长的的管理方式截然不同,面对这些愚顽无知的学生,他不是以强制强,以硬制硬。而是以诚相见,以情相待。他不赞成学生间的相互告密,鼓励做了错事要自己坦白。如果能自首,作为交换或是鼓励,他不向校长报告,但得接受以他提议的方式悔过自新。这种人性的方法令好几个顽劣的学生,不再近于为非作歹了。

他的这种管理模式,很快就缓和了学生与老师间的对立情绪。班上的学生,能够开始服从并配合管理了。学生间的矛盾也少了许多。马修老师的到来,带来了新气象。他很快就赢得了学生和其他老师的尊重。也不再因为是代课老师被人歧视了。可是马修老师更大的成功还在后面呢!

马修老师本来是个音乐家,过去又在私立学校教过音乐,只是由于阴错阳差,好像很失败,以至于来到了这么个学校,当个老师还是个代课的、不是在编人员。但是他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公,而自暴自弃。相反他热爱这份工作,从内心同情和爱护这群被社会淘汰下来的孩子。一心要把他们教好,带领好。

为此,他想到了要成立一个合唱团,把这些孩子都吸引进来。于是他开始着手实施这个计划,晚上他为合唱团写歌作曲,白天他逐个听每一个孩子的歌声,以便区别他们的音高,把他们分别成高中低三个音区。影片中在这些戏份上有很多个镜头,拍摄得很细腻,很生动,也很有趣,很好看。

一个班里只有两个人没有进合唱团,最小的贝比诺连一个歌都不会唱,马修老师就让他当他的助理,坐在讲台上,看马修老师指导合唱团排练。最高个的皮耶严重五音不全,他就让他做乐谱架子,在拍练中负责举着乐谱便于马修老师看谱指挥。他却满心欢喜,做得很起劲儿。

奇迹就这样产生了。少年们的歌声由开始时的生硬,吵杂,慢慢地就变得协调有韵,悦耳动听了。马修老师不愧为是音乐家出身,他的音乐修养与造诣,完全吸引了这群学生。这些曾经放浪不羁的少年们渐渐地变得安静与友好了。音乐改变了他们的心灵,改善了人际关系,展现了把魔鬼变成天使的力量与神奇。

合唱团的出现,让一直拆台、阻挠、浇冷水的哈善校长,也不得不对马修老师和这些曾经与他为敌的少年们另眼相看了。校董、某公爵夫人要来视察学校了,特别提出要听合唱团的演唱。这让哈善校长大为兴奋,他借此可以在校董面前显示他的办学成绩,并为此可以获得他梦寐以求的表彰与奖赏了。

哈善校长贪天之功居为己有的厚颜无耻令人惊诧。面对校董公爵夫人欣喜地询问,成立合唱团是你们谁的主意时?他竟大言不惭地说是他的主意,而说这话时,马修老师就站在他身旁。合唱团的成功演出,尽管让哈善校长沾了便宜,从中渔利不少,可是确实也让孩子们受到了鼓舞,马修老师也更有信心了。前景一片看好。

可是,就在这时一个巨大的灾难发生了。孟丹,这个问题学生因为不满哈善校长凭空认定他偷了学校的款项,并残暴地殴打了他,所以,趁人不备之时,他在学校里点燃了复仇之火,在浓烟与烈焰中,部分校舍被烧毁了。

面对熊熊大火,起初救火的人们以为孩子们都被困在校舍里面临生命危险,可是就在这时,马修老师领着他的合唱团,由林间小路回来了,原来他带领学生们去野外排练去了,因此得以使学生们躲过了一劫。 

纵火事件令哈善校长继续向上爬的美梦破碎,恼羞成怒的他对麦神父和马修老师大发雷霆,并当即以私自带学生外出的罪名把马修老师开除了,并限令必须乘坐当日末班公共汽车离开学校。他深知马修老师被学生们爱戴,所以他警告麦神父和马修老师不得向学生们透露这个消息。

马修老师提着自己的小箱子,孤寂地往校园外面走去。这个时候他黯然神伤,觉得他很失败,本来就是一个失意的音乐家,如今又成了一个失了业的代课老师。他该到哪里去?一下步该怎么办?他都不知道。此时他只是想,如果他的学生们能出来送送他,那该有多好啊!他毕竟与他们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他们。

这个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转角处,他看见从楼上高高的窗子里,一架又一架用纸迭成的小飞机飞了出来,已经落了一地。他从地上拾起几个,发现每一架小飞机就是一张为他送行的字条。面对哈善校长的禁令,他们聪明地想出了这个方法,写上他们的心意,为他们热爱的老师送行。 

马修老师怀着一丝安慰却又十分难舍的心情,走向了汽车站。车来了,这时他身后有一个孩子向他跑来,他回头一看,是那个小不点的学生贝比诺。他提着装着日用品的小网兜,跑着来要跟马修老师一起走。他是个孤儿,他很想念他的爸爸,学校里的老师就骗他,说他的爸爸到了星期六就会来看他。 

因此,只要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学校的大门口,在紧锁的大铁门里向外张望。马修老师当天来报到时,最先看到的就是这个孩子。马修老师问他,你在这里做什么?他回答说,他在等星期六。这让马修老师心里很难过,以后在班上对他很疼爱。

现在这个小孩子主动要求跟马修老师走。错愕之中的马修老师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办?令人不快的是,这时公共汽车急着离开,司机催促他赶快上车,马修老师没有时间考虑,也没有时间好好好劝慰小贝比诺,只是说,孩子,我没有权利带你走。就急忙上车,随即公共汽车的门就关上并开走了。这时一脸失望的小贝比诺望着离去的汽车,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

已经开动了的公共汽车,突然又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从车上走下来的人是马修老师。他召呼小贝比诺跑过去,他说:谢天谢地你还望着汽车没有走开,这让我有机会决定带你走。显然,马修老师的良心不允许他对小贝加诺的心意无动于衷。

于是,在世上一个亲人都没有的小贝加诺如愿地跟着马修老师走了。他们之间情同父子般的感情,为马修老师的这段人生经历,留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感动每一个人。在人们的心里,马修老师尽管是被校长解雇了,成了一个失业的代课老师,可是他虽去犹荣,是一个受人爱戴的人。

在这所问题少年的学校里,马修老师以小人物之卑贱,成就的却是就连大人物也做不到的事情。他用爱心与才华,唤醒了这群孩子的良知,使他们日后能成为一个融入社会的正常人。这是一件公德无量的事情。仪表堂堂,衣冠楚楚,自视甚高的哈善校长没做到,貌不惊人,身份低微的马修老师做到了。 

五十年以后,小贝比诺去到了当年班上的同学莫翰奇家里,当年这位莫翰奇可是合唱团的领唱之星,深受马修老师的器重和培养,并建议他的母亲把他送到里昂音乐学院去学习。马修老师慧眼识俊才,这个莫翰奇现在是功成名就的大指挥家了。

小贝比诺也已经不是那个楚楚可怜的小不点儿了,他也步入中老年,头发稀疏得都快掉光了,但和气善良的双眸,依然还看得出他当年的样子。他到来的目的,是把马修老师在学校里的日记拿给莫翰奇看,他说这日记是为我们,特别是为你而写的。莫翰奇很惊讶,当即就翻开了这本八开纸大的硬皮日记。里面的故事,就是这部电影所展现的一切。

该片于2004年公映后即获得一致好评。曾获得多个世界级的电影奖项的提名,包括奥斯卡,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法国凯撒奖等奖项的提名。该片的故事感动了观众,马修老师朴实诚恳的形象,令人难忘,印象深刻。他对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心与尊重,才华与责任,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看过这个电影的人。

影片中扮演马修老师的演员杰拉尔·朱诺Gérard Jugnot——Clément Mathieu,演技不做作,不夸张,朴实、真诚、精湛。演活了这个既有智慧又有能力的小人物。马修老师事业上的失意,爱情上的失落,精神上的苦闷,工作上的忘我,音乐上的执着,情感上的善良,性情上的隐忍,人格上的闪亮,都被这位艺术家拿捏得当,演绎得丝丝入扣。

这部如此优秀的影片,获得过那么多的奖项提名,可是最终却没有得到什么重要大奖。这里面的原因,应该是与有些人物与细节的处理还欠缺那么一点儿火候有关,这些又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观感与它的艺术价值。

比如说莫翰奇这个人物,他是影片里的一个关键角色,被马修老师的前任,直言不讳地称为,是一个有着“天使的脸庞,魔鬼的心肠”人。他的叛逆性格,他的桀骜不驯,也继续给了马修老师出了不少难题。可是他的歌喉与乐感都显示出他在声乐上有一定的天赋,马修老师发现后非常兴奋,让他做合唱队的领唱,花费了很多心血培养他。

然而就是这个人,在50年之内竟没有寻找过他的恩师马修老师,实在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与情与理都说不过去。等于说这个人身上的劣根性还在,即使是事业有成,名震天下也没有在人格上有更多的净化与建树。这让观众的感情接受不了。因此,不能不说这是一处硬伤,直接影响了该片在整体上的艺术感染力。

还有,该片的结尾略显粗糙,不知所云,没有演完,却突然不了了之了,有虎头蛇尾之嫌。马修老师离开学校后都做了什么?他的处境怎样?都有哪些悲喜经历?该片一点儿都没有提到。这不是三年五载的事情,恰恰是整整五十年的岁月啊!  

这些事虽然与那所学校没有关系,可是观众需要知道,他当年那些学生也需要知道。然而却又令人十分不解的是,他班上那么多学生,怎么可能就只有一个半人在想念这位老师呢?一个人是贝比诺,半个人是已成为指挥家的莫翰奇。说他是半个,是因为没有贝比诺的到来,他早就把马修老师彻底遗忘了。

其他的人呢?当年马修老师在校长面前保护了班上的好多人呢!可惜的是编导把这些细节统统都舍弃了。令这个片子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实际上这部片子全长才96分钟,实在还有余地再加上一些镜头。

如果最后的结尾是同学们为缅怀马修老师而相聚在一起,那会有多美呀!但编导没有这样做,所以这部片子就像是一壶水,只烧到96度就停火了,已经足够烫手,却还是没有沸腾,没有滚烫,很有些功亏一篑啊!

另外,该片赤裸裸的暴力倾向,也会让人反感,不能认同。比如身为校长的哈善,凶残地给了怀疑对象孟丹一连串的耳光这件事,虽然故事是1949年发生的,可是今天的人们看见了依旧还是不能释怀。这令人的观感很不好,至少不美,不符合人们的道德与行为规范。

相信上述这些缺陷,都影响了该片的完美意境,使得这部片子与最好就差了一步之遥。所以该片在各大奖项上,只开花不结果的尴尬局面也就不难理解了。

可是,这不影响马修老师的成功,他已经为小人物争了气,赢得了鲜花与掌声,赢得了尊敬与爱戴。他的憨笑,他的眼神,他的神态,他的厚道,他的人品与才华,都成为了他的显著标志,连同他的事迹,都被定格成一道动人的风景,为人们留下了一曲人性化教育的颂歌。

马修老师的成就虽不是轰轰烈烈,可是他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的因材施教的精神与方法,却是人们的理念与价值观的所在。正因为如此,这个人物才显得高大可爱,受人景仰。这个角色最终也成为一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不怕岁月沧桑,依然大受欢迎。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堪称是对小人物的最佳礼赞!

                       

                                             
                             sai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