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婚姻不等于有爱情——看电影《钢琴课》(The Piano)
文章来源: 点缀2012-03-28 09:42:50




                        电影《钢琴课》影音片断《心中渴望快乐》(The Hart Asks Pleasure First)

                      

有婚姻不等于有爱情
——看电影《钢琴课》(The Piano

她,一个名叫艾玛·麦格拉斯(Ada McGrath的单身母亲,远隔重洋从英国嫁到当时荒蛮的新西兰。艾玛是一个哑女,可是她不沉默,因为她酷爱钢琴,琴声就是她思想的语言,因而她的内心是丰富又活跃的,犹如一个并不止息的地下喷泉。她深邃的眼睛就是她心灵的窗口,传递着她心中的一切喜乐哀怒。她还有一个9岁的女儿同她一起而来,她们在大洋洲的一处海滩上等候她未来的丈夫前来接她们走。她一定在问自己,等待她的将会是一种怎样的命运呢?她的目光里不时会有一丝忐忑闪现,但更多的时候是顽强与坚毅。她是一个并不美艳的女人,可是她棱角分明的脸庞,以及那坚定无伪的表情令你无法忘怀。

他,名叫艾拉斯代尔·斯图尔特(Alisdair Stewart),是艾玛的丈夫。婚前他与艾玛从未见过面,可是他很会说话,你看他给艾玛的信里是这样说的:上帝宠爱不说话的生灵,他当然也可以。可见他并不在乎他未来的妻子不能讲话,这让他的妻子很感动。然而当妻子来到之时,他却没有表现出他多么渴望她到来的急迫心情,也没有早早地来到海滩上等候她的到来。第二天,当他姗姗来迟的时候,他看到妻子第一眼后竟然暗自嘀咕,她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发育不全?并狠心地把妻子千里迢迢带来的钢琴扔到沙滩上不要了。他的这些不合情理的行为与内心活动,尤其是最后一件事,严重地伤害了妻子的心,从此令艾玛对他失去了任何好感与信任。

另一个他,也是个英国人,可是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土著毛利人。他叫乔治·贝恩斯(George Baines),是艾拉斯代尔的帮工,他看到远道而来的艾玛,立即就对她产生好感,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同时也看出她视钢琴如命,所以他主动向艾拉斯代尔提出用80亩地换取这台钢琴。他的目的是为她保管好这台钢琴,以便她随时都可以来弹奏,同时他也随时都能看到她。尽管他后来的表现有点儿得寸进尺,可是他当初的举动还是非常男人,非常慷慨,非常出人意料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看出这个人有眼光,不糊涂,而且有魄力,舍得为自己所喜欢的女人压上自己的全部身家。这样的男人怎能不赢得他所爱的人的芳心呢!

这三个人在150多年前的新西兰的殖民时期,上演了一场极其动人的爱情悲喜剧,这就是著名影片《钢琴课》The Piano所讲述的故事。影片里一女二男的恩怨情爱,是围绕着一台钢琴所展示的,相互间的爱恨情仇,是人性在欲望与情感上的本能交量。三人之中没有坏人,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对与不对的不同。艾玛同艾拉斯代尔的组合是不对的,虽然他们是夫妻,看上去还算郎才女貌;而艾玛同乔治的组合却是对的,虽然他们开始不是夫妻,看上去也不般配。这就是命运对人生的一番阴错阳差的戏弄,继而要当事人进行一次代价极大的再修正。     

接下来的故事是,他,也就是艾玛的丈夫艾拉斯代尔,很高兴。这个殖民者做梦都没有想到,一台他并没有看上眼的、随妻子陪嫁而来的钢琴,竟然能为他带来80亩地这个飞来的横财。他欣喜不已,并且很爽快地就同意他的妻子可以每天教乔治弹琴。然而他的妻子艾玛却并不高兴,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乔治这个人买走了她心爱的钢琴,这令她很痛恨。第二,她认为他粗鲁无礼,又没有文化,是个连字都不认识的文盲,对他没有一点儿兴趣与好感。

可是,令人想象不到的是,爱却就在这种看上去很扭曲的境况下滋生蔓延了,到了最后包括艾玛自己在内的三个当事人,都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过,影片的结尾还是一个很圆满的结局。艾玛离开了艾拉斯代尔,与贝乔治远走他乡,开始了一个美满幸福的生活。就像她的琴最终被葬身在海底一样,她所有的痛苦也都随之悄无声息地被埋葬在海底的深处。她死里逃生,选择了生命。爱拯救了她,她重生了,最后她像一个新生的婴孩儿,竟奇迹般地开始学习发声讲话了。 

这个故事是悲极之后的绝路逢生,柳暗花明,所以既有震撼力,又令人倒出了一口冷气,为片中的艾玛庆幸,也为艾拉斯代尔与乔治能够走出各自的困境感到欣慰。艾拉斯代尔虽然很残酷很暴力,硬是把艾玛的一个中指剁了下来,不过他能够最终放她一马,并成全她与乔治的好事,说明他还是一个好人。他既然无缘与她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就宁可忍痛割爱,给她以自由。艾拉斯代尔这个人虽然问题不少,可还是一个有人格的人。

另一个他,即乔治,看上去像是一个第三者,颇有些上不了台面的感觉,相貌也有些猥琐。可是与艾拉斯代尔相比,他确实是更有资格爱艾玛的人。不错,外表粗鲁丑陋,但他心细如丝,心理很柔软。他能够怜香惜玉,懂得她,疼惜她,对她很好,关怀备至。乔治没有艾拉斯代尔的财产优势,可是他有爱,这就足够了。而且他的爱里又有一种原始的躁动,这点恰好点活与激发了艾玛体内的渴望与欲火,这是艾玛不可抵抗的,而令她的心永远在他身上。所以这个男人是一个能承担起爱的责任的人,是一个能让所爱之人愉悦幸福起来的人。

艾玛背着丈夫艾拉斯代尔,对乔治斯渐渐产生感情,这件事就是在她女儿看来都有些不妥,可是她还是要一意孤行,即便是被丈夫致残也无法动摇她对乔治的爱。她的这个宁死不屈的精神,也让他的丈夫奈何不得。如果说她是有些大逆不道,公然背叛了自己的婚姻,也不算无中生有。可是又不尽然,其实她与他的婚姻,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关系。她千辛万苦地把自己的钢琴由英国一路运了过来,他的丈夫却都不愿意雇人把这琴由海滩抬回家,难道还能奢求她在感情上会忠于这个人吗?更何况他们之间根本就没有爱。   

她所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身为丈夫的这个男人能够理解并爱她。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她的丈夫能为她提供衣食住的生存条件与生活便利,也不必让她干活劳作,却恰恰没有给予她最看重的这两样精神需求,所以她丈夫最终痛失自己的妻子。这不能不说是艾拉斯代尔的极大悲哀,至少也说明这个男人是一个不会沟通交流的人。如果他再次娶妻时,相信他一定会变得聪明起来,能够汲取这次刻骨铭心的教训。

另外,虽然艾玛有个女儿,但这不等于说她已经有了一次婚姻。通过她们母女之间的对话,不难看知道,她的女儿是非婚生的。这个情节也说明她是一个并不因循守旧的人,她是一个为幸福,敢于不顾一切的人。她的性格里有一种无所顾忌的野性,她烦躁的时候可以顺手把窗帘狠狠地扯下来。敢爱敢恨敢作为的性格特点在她身上异常鲜明,这种性情是艾拉斯代尔无法欣赏,更是无法驾驭的。   

婚姻本来就是私有制的产物,当初婚姻被设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私有财产能够有合法的继承人。所以人类的婚姻制度对爱而言,向来就是一种致命的欺骗,因此这也是古往今来幸福的婚姻令人羡慕,不幸福的婚姻比比皆是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假象,因为人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婚姻和爱是同一件事情,善良地幻想,有了婚姻就等于有了爱,就像影片中艾玛由英国远嫁到新西兰是为着幸福而去的一样,可是等待她的却是她根本就没有想过的噩梦。

可以想见,艾玛与艾拉斯代尔是肯定不会过到一起去的。就是没有乔治,还会有迈克,大卫,或是其他的什么人。因为艾玛与艾拉斯特尔之间的差距太大,她虽然是个哑女,可是她的心思一点儿不受影响,相反比没有缺陷的人内心还丰富。她有钢琴,热爱音乐,她的心不平静起来比奔腾不息的海洋还澎湃,而且她勇敢无畏,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这些特性做为丈夫的艾拉斯特尔却看不出来,他有本事把她娶回家,却没有能力认识她,得到她的心。同在一个屋檐下,却形同路人,变成一对有名无实的夫妻。

可见,在婚姻关系中,唯一重要的就是爱。爱是婚姻的灵魂与生命,是婚姻的内容与根本。而婚姻这个形式的作用,更多的却是用来满足法律的需要,而不是爱的必需。多少事例告诉我们,如果婚姻里找不到爱,这个婚姻就失去了防范和抵御诱惑的能力。影片里的艾玛与艾拉斯代尔的婚姻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就是婚姻失去意义的必然症状。这样的婚姻也就像是一个不被防毒软件保护的电脑,随时都会遭遇病毒的侵袭。所以当婚姻里没有爱的时候,这个婚姻也就是裸露的,不设防的,就没有任何保障与安全可言了,随之而来的各样的瓦解与颠覆也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视觉艺术,一部好的电影就是对某种生活、某个故事的一种图解式的阐述,能够令人们得到直观的感动与思考。新西兰女导演·坎皮恩 Jane Campion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才华编导的《钢琴课》,就是一部这样的好电影。该片在1994年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上喜获最佳女主角,女配角和剧本奖(编剧正是导演自己)三项殊荣。

如果不是好莱坞大片《辛德拉的名单》太强势,最佳影片和导演奖也应该是《钢琴课》莫属。反过来也说明,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钢琴课》能够虎口拔毛,一举拿下三项重要大奖,足见它的实力有多么不凡。20年后的今天再看这部影片,它的魅力仍然不减,依然让人们为那个遥远却又鲜活得近在眼前、触手可及的故事而感动,而嘘唏。有婚姻不等于有爱情,两性之爱,人生的永恒主题。





影片《钢琴课》链接: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6O3o1Klt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