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
文章来源: 点缀2014-08-25 14:11:29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部影片都太完美了,也太震撼了。如果说它是经典中的经典也不过分,事实上它得到了影迷的交口称赞,无论是哪个年代的人,看了这部影片都必然会被它离奇的故事与异域的风情所吸引,同时也要对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艺术气氛与感染力而叹为观止。就连这部影片的名字都很别致,既洋溢着浓郁的文艺情调,也会让人遐想不止,充满了期待,它就是《冰山上的来客》。

它拍摄于
1962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那是一段极其艰难的时期。大跃进之后,紧接着就是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祖国大地上的黎民百姓都处于饥饿状态之中,城镇人口还好点儿,成年人能保证每个月有27斤粮食的供应,但是没有副食,没有肉蛋,这点口粮便仅够果腹,但还不至于饿死人。可是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兄弟们就惨了,他们没有这样的保障,饿死人之事,便时有发生了。1962年正逢其时,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就在这一年里,长影的艺术家们却拍出了这部别开生面的精品之作,即使是在五十二年后的今天,这部影片还是出类拔萃,照样能够征服每一个观众的欣赏与审美能力。

故事的主题在当时的年代可以说是相当的标新立异了,就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也是非常得新颖前卫,具有极大的看点。据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所拍摄的唯一一部有关新疆地区的反特影片。故事发生在影片诞生前的第十一年,即
1951年。那时,新疆刚刚解放,逃到深山里的当地匪首不甘心失败,在国民党密使的唆使下,妄图夺取解放军的哨卡,一举杀回南疆。守卫哨卡的解放军只有一个排的兵力,但是沉稳老练的杨排长并不惊慌,在上级的部署下,他不仅及时地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并最终带领全排士兵把匪徒一网打尽。

如果故事就是一个这样的来龙去脉,相信这部影片也不会成为经典之作。上面所说的故事只是电影的一个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却是一段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尽管爱情中的两个人最后苦尽甘来,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那个过程却是极其的匪夷所思,及至后来的发展变幻,又不能不让人为那个解放军战士而捏一把汗,生怕他为此而做出什么错误之举。

因此,可以说这是一部以情带动故事进展的反特片。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年轻的塔吉克女子从死人堆里抬起头来,并迅即环顾四周的画面。她那警惕的眼神刚刚斜视过去,片名就叠印在她那充满阴谋表情的面孔上,随即一段激荡的音乐旋律涌进观众的耳膜。毫无疑问,这个来历不明的女子就是那位冰山上的来客。以这样的方式为影片开头,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因为这个人物并不是一个正义一方的代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下一个镜头就是这个不速之客,以新娘子的身份,嫁到了距离解放军哨卡最近的那个村庄。毫无疑问她成功地混入要塞之地,名正言顺地潜伏了下来。她自称是古兰丹姆,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子。可是她却万万没有想到,在婚礼上她遇到了真古兰丹姆的昔日恋人,塔吉克族解放军士兵阿米尔。故事便由此而进入了主题。

假古兰丹姆自然是不知道真古兰丹姆有过这样一段恋情,但是当她发现阿米尔却把她当作真的古兰丹姆后,她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可供她利用,借此她可以通过接近阿米尔,从而能够更多地掌握到解放军哨卡的设防情报。这正是她需要的,她潜伏进来的目的就是要弄清解放军在什么地方设置了哨点,以便为匪首的武装来犯摸清道路。

如果故事也就仅此而已,那么也没有什么可以称道之处。影片的看点不仅有假古兰丹姆,还有后来才出现的真古兰丹姆。不过,最大的看点却是杨排长这个人物。这个人物不仅在影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掌控真假古兰丹姆命运变化的最终主宰。因为杨排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解放军下级军官,他的出现颠覆了人们通常对军人的了解与看法。虽然他也质朴豪爽,但是他更粗中有细,不缺智慧。他善于吹笛子,在平时,他用笛声来下达任务,召唤他的下属。不用说这是一个相当另类,又很有风趣的一个做法,或者可以说成是,这是杨排长与众不同的一个风范了。

但是这也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他特有人情味。在他身上看不到简单粗暴的作风,看到的却是非常的和善细腻,又通情达理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这恰恰是难能可贵的。面对着假古兰丹姆的纠缠,阿米尔非常苦恼,要是遇到了一个一般的领导,阿米尔也早就被看成大逆不道,而惨遭处分了。可是杨排长却不以为然,他并没有难为阿米尔。因为他早就敏感地察觉到这里面不简单,但是他又不说破,他任由假古兰丹姆以找阿米尔为名,自由进出解放军的营地和哨卡,但是在暗中却没有失去对她的警惕和观察。

因此假古兰丹姆的一举一动都没有逃脱杨排长的眼睛,并且杨排长都及时地把他掌握的情况汇报给了上级指挥机关。也正因为如此,阿米尔不仅没有被失去信任,相反还得到了杨排长的暗中保护。及至到了后面,当真古兰丹姆出现之时,杨排长动情地命令阿米尔冲上去的那个情节,让杨排长这个人物最可贵的一面一下子展现得淋漓尽致。杨排长是影片中的灵魂人物,如若没有这个人物,或者说如果这个人物不是这么得具有人情味,这部影片就是有十对真假古兰丹姆交替出现,也一定是不会出彩的。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说的是,如果仅仅是具有上面的这些元素,这部影片还是不会成为一部经典中的经典。那么还有一个什么元素是重中之重呢?那就是音乐,是这部影片的电影音乐。可以说这部影片的音乐太让人动容了!事实上,也确实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人会不喜欢这部影片的音乐,甚至对其持有异议的。影片里面有多段音乐与歌曲,从影片的开始到结束,观众的视觉感官一直都没有离开过那些恢宏又深沉的音乐震荡。故事正是由这些音乐语汇的衬托,而得到艺术上的最大升华,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太多的脍炙人口的声乐唱段了。可以设想,要是没有这些音乐与歌曲,这部《冰山上的来客》,是不是就会立即失去味道,就像是一盘佳肴,色香俱佳,哪里都好,可就是忘记了放盐。

提到影片的音乐,就不能不说出那个令人景仰的名字了,他就是雷振邦先生。他的作品无论是在《五朵金花》,还是在《刘三姐》里都让人津津乐道,为之叫绝。在《冰山上来客》则又让人看见了他的另一面,他不仅音乐写得好,他的感情也是那么得深刻真挚,感人肺腑。《冰山上的来客》的歌曲,最广为传唱的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是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有艺术价值的却是《怀念战友》。那个旋律,那个沉稳感人,还有那个刻骨铭心的战友之爱,被诠释得入木三分,又铿锵有力!影片中响起这首歌时,观众的泪水止不住地要往外流。一个能够写出这样动人音乐的人,仅仅是一个优秀的音乐家是不够的,他一定还是一个大写的人。

随着岁月的流逝,世间许多事情也就成了过眼的烟云,时过境迁后,很快地就会被人遗忘了,直到干干净净,就像不曾发生过一样。可是有些事情则不然,它们就像是刚出土的文物,或者是一坛香醇的美酒,岁月越久越有价值,时间越长越是佳酿。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是一部这样的影片,它离开了它诞生的那个时代,却依然具有着极大的生命力就是明证。可以说在现时它获得的肯定与赞誉,都已经超越了它在那个时代所能获得的感动与欢迎。如果说有一部以革命的名义所创作出来的影片,能够与浪漫主义结合得如此浑然天成,没有瑕疵的话,那么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是这样的一部杰出之作。

为此,观众不会忘记它的导演和编剧。导演赵心水,不管他导过多少片子,有这样一部叫做《冰山上的来客》的片子,就够他影史留墨,扬名立万的了,而且那首《怀念战友》的歌词就是出于他的手笔。编剧乌·白辛,是赫哲族中第一位剧作家,由于文革开始时,《冰山上来客》就被江青点名批判,他于1966年在松花江畔自杀身亡。同时,一定还要强调的是,除了影片里的主要演员,观众也不会忘记那些幕后英雄,他们多半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在演职员字幕里,但是他们的歌声却让观众无法忘怀。

他们是歌唱家李世荣,吴影,王信纳和于淑荣。其中《怀念战友》和《高原之歌》是李世荣演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吴影与于淑荣演唱的,《冰山上的雪莲》是王信纳与于淑荣演唱的。他们的歌声令雷振邦的音乐拥有了鲜活的个性与生命,也为中国电影歌曲留下了一首首传世的瑰宝。不管后来有多少个版本的演唱,还是他们当年的版本最原汁原味,最让人动心不已,百听不够。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在影片里重复出现了三次,每一次的出现都把剧情推向了一个高潮。其实,多年以来,电影《冰上上的来客》也像是一朵亮丽夺目的鲜花,而且长盛不衰,常开不败。所以,如果要问这朵鲜花为什么会如此绽放不息?为什么会历尽风雨依然还是这样得红?甚至红得似火,红得让人不忍离去?答案很简单,正是参与制作这部影片的电影人,是如此神奇地、又是如此恰如其分地遇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集体。所以,他们以不同的才华在这样的相逢碰撞中,成功地缔造了这样一部天才之作。在对的时间,对的场合,对的人,共同参与创作的这个对的作品,怎么能够不是一朵红得耀眼的鲜花呢!

因此,对于观众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也就没有这么多的视听冲击与享受,自然也就没有《冰山上的来客》这部隽永之作了。《冰山上的来客》同帕米尔高原上的冰山雪莲一样,晶莹剔透,美艳无比。而电影后面的那些人,他们就不仅仅是一个个演职人员了,他们也是观众心中的战友。在欣赏这部影片的同时,观众和影迷们也要感谢他们,也要借助那首《怀念战友》之歌,向他们献上敬意!如果这算作是一种殊荣的话,那么他们也是受之不虚,当之无愧的。他们理应被激赏、被赞许,被纪念!就是因为这朵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电影《冰山上来客》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