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静的人生之路——看电影《青春之歌》
文章来源: 点缀2014-09-22 14:12:41
 






林道静的人生之路
——看电影《青春之歌》


提到文革前的电影,就不能不提到《青春之歌》。1959年,杨沫为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在崔嵬和陈怀皑的导演下,变成了一部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大片。可是这部影片却远远地超出了国庆献礼片的范畴,它成了一代知识青年追求理想,投身革命的写照与标志。其中的人物林道静更是成了艺术创作中,一个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在几代人的心里都留下了记忆。今天再看这部影片,还是会被她和她的经历所吸引,所思想,也会有一种感叹与震动!

故事浓缩在历史上的九一八与一二九这两个事件之间,在一二九的壮烈中结束。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孤立无助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者。看着她的故事,目睹一幕幕画面,感受着人物的喜怒哀乐的同时,让人不胜唏嘘的是,同在一个太阳底下,同在一个时空里,人的活法竟是有那么大的差别。余永泽,林道静的救命恩人,后来又成了她的丈夫,他就对革命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的。他对故纸堆有感情,愿意做学问。他是不是要出人头地,或者是要名扬天下,这个不得而知。但是他很会钻营倒是真的,为了毕业之后能有个好去处,他会处心积虑地去巴结有权势的人。这说明他不是一个书呆子,更不是一个无欲无求的人,而是很会为自己的前程打算。

与他相比,林道静所想的就没有那么世故了,但是也不能说好不切实际。首先她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即使是她嫁给了余永泽,也没有放弃这个念头。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女性普遍追求的目标,她们要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靠劳动来获取经济独立,从而保障自己的独立人格与尊严。这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所以余永泽再自私,再大男子主义也不敢反对,也不能说半个不字。可问题是,林道静不仅要独立,还要参与学生运动,这就让余永泽大为光火了。他看不起那些不上课,只关心国家大事的同学。他认为当学生就要好好读书,政治上的事自然有人去管了,但不是学生。

于是他们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就不可能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只能以分手收场。他们的结合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爱情的必然结果,但是他们在一起的生活,最初还是很甜蜜的。余永泽这个人虽然有些滑头,但还是满喜欢林道静的。每当有口角时,都是他忍气吞声,委屈求全。他不想失去她。可是,林道静却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女子,她有自己的追求与主见,并敢于坚持,决不妥协。那么,他们不分道扬镳,还能有什么结果呢!人生观不同,政治取向不同,两个人即使是再情投意合也是无法长久地过在一起的,更何况那个年代又是一个多事之秋,政治分野异常鲜明,每个人都必须有所选择,有所表态。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可能相安无事,分手只是迟早的事。

林道静这个人是一个天生的革命家,由于她的出身不同,她的骨子里带有一种强烈的追求正义的愿望和使命。国难当头时,她看到学生们的群情激昂,她也自然就被感染,并毫不困难地就被卷入其中。她觉得那就是她的责任,她愿意为此献身,就是面对严刑拷打她也在所不辞。不能不说林道静是一个好样的,她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可是她做得已经相当之好了,至少就比那个贪生怕死,又出卖了她的戴瑜强太多了。在对信仰的忠诚上,林道静可谓是一个表里如一的人,坦荡光明,无可挑剔。

不过,林道静如果只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职业革命家,这个故事也就没有什么引入入胜之处了。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很真实地展示了人性,在情与理的碰撞中,慢慢过渡,并不突兀。林道静的成长过程是一步步地走过来的,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之中的。她嫁给余永泽是被生活所迫。她离开余永泽则是理想使然。也符合她要做一个独立的人的初衷。只有离开了余永泽,她才能没有牵绊地投身到革命中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她做一个独立人的夙愿。革命,抗日,参加学生运动恰好是她所喜欢的,是她认为的正义之举。所以,一拍即合,她沿着她所选择的道路就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了。

从艺术上说,这部电影拍得很好,特别是前半部分描写林道静与余永泽在一起的剧情,很有些情调。余永泽虽然身上有不少小农意识,但是他追求林道静时的细节还是很浪漫的。影片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这些环节。比方在海边,他朗诵雪莱的诗给林道静听,就表现出这个地主的儿子还是一个文学青年呢!当然他也不可能不是,他毕竟是北大国文系的高材生了,能够得到国学大师胡适的栽培,自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再比如,婚后,他与林道静过小日子的时候,他在妻子面前,一口一个“静”地叫着,述说着。那个亲切劲儿,也是满有诗情画意的。

可惜了这个才子,不是他守不住林道静,实在是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林道静是属于革命的人。而他却反感革命,这样一来,他哪里还能够收住林道静的心呢!他将这个朝气蓬勃的美女得而复失也是必然的。不过,余永泽也是应该被纪念的,因为他救了林道静一命。如果他不出现的话,林道静的故事在北戴河的海里就结束了。因此,也可以说是余永泽拯救了林道静,间接地也成就了林道静的一生。余永泽与林道静之间不是敌人,只是在思想意识上互不赞同而已。

据说这部影片公映后轰动一时,得到了极大的赞誉。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是因为故事扎实,大部分是作者杨沫的个人经历而外,也是因为这个故事非常贴近生活。当时正是革命成功后,才仅仅十年的时间。许多人对革命志士充满了敬意。这部影片恰好就最集中,最正面地描写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奋斗历程,因此这个故事能够满足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对革命者的崇敬之心,使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角度了解当时的知识青年是怎样走上革命之路的,又是怎样为此做出奉献和牺牲的。就是对当年的参与者来说,也是对往事的一种回眸与礼赞。导演崔嵬就是一二九运动的亲历者,因而他是带着过来人的真实感受来拍这部影片的。

除去上述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导演所选中的演员都非常好,他们都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角色的内涵,让这部电影很有真实感。谢芳是第一主角。她入戏很快,很有爆发力。前一秒钟,她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下一秒她的表情马上进入到紧接而来的剧情之中。她的眼睛明亮,眼神犀利,能够演绎出丰富的内心活动。她把林道静这个一心向往革命的小资女青年的每一个成长过程,都刻画得丝丝入扣,非常传神,就像她就是林道静一样。让观众非常欣赏,非常接受这个人物。其实在演这个角色之前,她根本就没有演过电影。是导演慧眼识珠,坚持让她演了这个角色,才有了一个这么出色的银幕人物。当时导演的领导,以及更上一级的领导们,是希望林道静这个角色应该由一位资历较深的演员来演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白杨就很感兴趣,也毛遂自荐过。

当然,由白杨来演这个角色也是无可非议的,更何况小说的作者,电影的编剧杨沫就是白杨的亲姐姐。亲姐姐的作品由亲妹妹来演于情于理也说得过去。不过,上影厂还是没有争过北影厂,最后还是由北影厂来拍这部片子,并由名不见经传的谢芳来演林道静。结果谢芳一演成名,凭借此角色,一举跻身于文革前中国官方宣传的22位影星之列。不过,要是由白杨来演呢?相信也一定会很不错,但那个就是白杨版的林道静了。当让,机遇只有一个,如果只是假想,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那个公认的林道静,就永远是谢芳扮版的林道静了,而且再也不会有人能够取代了。

于是之,北京人艺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他一共演过7,8部影片,在他扮演的所有角色中,就属余永泽这个人物最有名。很长时间以来,提起余永泽就会使人联想到于是之。这位艺术家太有才了,他把于永泽刻画得既活灵活现,又非常的有层次感,非常耐看,好看,观众不能不为于是之的精湛演技而拍案叫绝。他拍这部影片时是32岁,是一个男人的花样年华之时。他的扮相俊朗,很有男人味道。但他所扮演的角色也有猥琐的一面。为了博得林道静的好感,他慌称自己感冒了没有随同学们去南京请愿。这个谎言为他以后失去林道静留下了一处重要的伏笔。他也许是一个好人,但是诚实不足,奸诈有余。

除夕之夜,老家的佃户不请自来,他差一点破口大骂。可是碍于林道静就在眼前,他就强压了怒火,还给了老佃户一块钱,让他赶快走。当他发现林道静给了老佃户10块钱的时候,他的那个气急败坏的样子,真是既可笑又可气。他竟然能够说出:用我的钱送人情,你是什么意思嘛!这样语无伦次的话来。不过,也是难为他了。他在林道静面前已经是夹着尾巴做人,够放低身段了。到了后来,卢嘉川的被捕牺牲于他有直接的关联,他也彻底被林道静放弃了。在那一刻,余永泽翻着白眼,狡辩着,又气急败坏地样子,都让于是之演得维妙维肖,又让人忍俊不禁。

如果说林道静在影片中自始至终都是以正面形象示人的话,那么余永泽这个人物,就是反面形象大大多于正面形象了。但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被他演得风生水起,非常有看头,因此余永泽这个人物深得观众的认可,甚至是喜爱。于是之也赢得了观众的口碑,被公认为是一个极具实力的演技派名角儿。至于有人说他演得有点过了,那是就小说的情节说的。电影有电影的特点,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能把余永泽最典型的一面浓缩在一起,从而达到最强的戏剧冲突与张力。如果,忽视了这个特点,固执地认为余永泽演得过火了,那是一种鸡蛋里挑骨头,并不公正客观。事实上,于是之表演得还是很内敛的,而且在观众的心目中,从此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余永泽了,于是之版的余永泽是没有人能够颠覆得了的了。

影片中如果只有两个演员演得好,还不足以支起全部的剧情。在这部影片里,所有的演员都演得极好,都极有演技,都非常有戏。就连叛徒这样的人物也都能被赵连演得极有伪装性和欺骗性,这就是这部影片的不同凡响之处。至于扮演革命者角色的演员就更为出色了,比如卢嘉川的扮演者康泰,江华的扮演者于洋。这两位大腕级演员演的都是革命家的人物,卢嘉川牺牲了,江华担负起他的责任,继续活动在农运与学运的第一线,最后成功地领导了一二九学生运动。这两个人物虽有相似之处,却又各有特点,绝不雷同,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惜康泰英年早逝,离世时只有58岁。于洋年轻时多有风采啊,真是够帅的了!这样两位艺术家分别创作的这两位人物,为革命者这个群体还真是增色了不少。

秦怡扮演的女革命家林红(也叫陈瑾),让人眼前一亮。这个人物沉着冷静,在学运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也是地下党的核心人物。她牺牲时的场面非常感人,极具感召力,绝不亚于后来有关江姐电影中的相关镜头,甚至还有过之无不及。据谢芳说,拍这场戏时,所有的演职员都提前进入了剧情,现场一片静肃,导演都没有喊开机,只是给了摄影师一个动作。当听见摄影机的马达发出转动的声响时,谢芳知道开始了,两行热泪也就不由自主地从她的眼眶里涌了出来。可见这些剧情释放出来的力量有多大,连演员自己都被由衷地感动了。秦怡的演绎,集意志与信念与一身,再加上她的美貌,让人不免对慷慨就义的革命者林红充满尊敬与不舍。林红虽死犹生。

音乐是史诗般的电影所不能缺少的元素,这部影片的音乐不仅深沉大气,又非常细腻婉转,很有美感。尤其是影片伊始便出现的那段恢宏的主旋律,既壮观,又绚丽,简直是动人之极。这是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的杰作。这位作曲家的名字对于很多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不陌生的,她一生写出了大量的的作品,主要以声乐作品为主。其中有一首歌是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的,也是许多人一个不能忘怀的童年往事,那就是《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有这样一位音乐家为《青春之歌》创作的电影音乐,自然是最动人心魄的。那个时而激昂,时而低回的音乐在《青春之歌》里贯穿始终,为这个跌宕起伏的故事烘托出了一种激情澎湃的气氛,使这部影片具有更多的欣赏性与艺术性,也更加趋于完美与隽永。

就同一题材而言,不会再有人能够拍出这么有份量的电影了。它的确就是一首《青春之歌》,并且是绝唱。林道静则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她的人生之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部影片和这个人物,以及影片中的其他角色,都将永远地被载入中国电影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