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由建丰同志起——看《北平无战事》
文章来源: 点缀2014-12-08 13:50:03







祸由建丰同志起
——看《北平无战事》


建丰同志者,蒋经国也。蒋经国者,蒋中正的长子也。同志的称谓不是共产党人的专利,国民党内部也互称为同志。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以五十三集之巨,讲述了历史进入到公元1948年时,政治在一个局部的时空里的跌宕起伏。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方孟傲,不是崔中石,也不是马汉山,而是这位蒋经国,一个被称为建丰同志的人。不无惊奇的是,在电视剧中他从来没有露过脸,只有一次是背对着他的下属,不过他的下属连他的后背也没有看到,而在他办公室门外的走廊上,通过一部电话接受他的指示。可是他却无处不在。他的威力足够大,人在南京的他,却通过种种手段紧紧地操控了,那个时候发生在北平的每一件大事和小事。

这是这部电视剧的一大建树,它把中国现代史上的这个人物当作了一个艺术形象,出现在剧情里,来为这部戏的故事服务。而且还把它当作了国民党中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来加以塑造。但是他行事的方式却又像足了黑社会的老大,他的下属只能听其声,不能观其颜。只能说是,不能说不是。他有个管控严密的组织,叫做“铁血救国会”。顾名思义,“救国会”这种称谓的组织是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时才会出现的,目的在于挽救江山社稷于危难之中。在救国会前面再加上“铁血”两个字,则有点儿去作殊死斗争的意思了,很有点血腥的味道了。他把这个组织叫做铁血救国会,就足以说明他的危难意识已经很强烈了。这个国家,或者说这个政权已经倒了危险的边缘,不用铁血的手段都无法拯救了。

这个铁血救国会不仅担负着如此神圣的使命,还是一个极端秘密的组织,每一个成员都是单线地向建丰同志汇报,听命于他的指令。这些个成员又是分布在各个系统之中,就是连他们的顶头上司也不知道他们还有这一种身份。而且,成员之间也是不知道彼此的,只有在建丰同志的授意下,有时才能彼此知道对方。但更多时候是一个成员监视另一个成员,而且被监视者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监视了。由于所有成员只向建丰一个人负责,所以又像是一个封建帮会。但是比封建帮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成员对帮主的服从,不仅仅是出于义气或忠诚,而是出于纪律与愚忠。因此,在电话里他们如果能够聆听到建丰同志的声音,就像是如今某东亚小国的臣民见到英明领袖时,那么夸张地热泪奔涌,激动不已。

蒋经国少年时就被其父送去苏联,在那里生活了十四年。共产主义的思想教育与相关的影响,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会一定渗透到他日后形成的世界观里。所以蒋经国回中国后,很有一些改革的愿望。他父亲自然也是爱子心切,就像是大人正在包饺子,在一旁玩耍的小孩子也要参与进来,于是大人索性就给他一块面团,让他自己去玩去。于是,在其父的恩准下,蒋经国在赣南办起了政治试验田,推进他所向往的政治抱负。比如居者有其屋,人人都有饭吃,有衣穿等等这些乌托邦式的理想,都是他要实现的目标。基本上就是他在苏联耳濡目染的那些模式。后来他又在上海打老虎,实际上就是反腐,反官倒。《北平无战事》所描写的是他发动的这个反腐战争中的一个部分,位于北平的一场斗争。

尽管蒋经国以太子的责任感与不可置疑的权威为党国的命运做出了拚死一搏,可是最终他还是没有能够斗过以孔宋为代表的官僚买办阶级。在关键之时,他父亲不再支持他,他的反腐风暴便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他的崇拜者与追随者,铁血救国会的重要人物曾可达为此饮弹自尽。临死前,他问方孟敖怎么评价建丰同志?方孟敖想了想说:他就是一个孝子。这个评价是很客气了,但也是极其尖锐与深刻的。蒋经国纵然有千般美好的愿望,当他的父亲不允许时,他也就不会有什么作为了。他的理想,他的改革,他的反贪腐,反官倒,都是要有条件的,得不到他父亲的支持,就无从谈起。所以他不是天降大任,可以力挽狂澜的那个人,他救不了他父亲的党国。不过,在电视剧里他还是办成了一件大事,促成了币值改革,推行了金元卷,把老百姓手中的真金白银和美元等硬通货,都搜刮到党国的口袋里去了。

还是这位建丰同志,到了台湾后,据说是一心一意地建设了那个新家园,后来又开放了党禁报禁,成为所谓台湾民主的推动者。可是台湾老百姓并不买他的账,对他多有抵触,尽管他自认为做了许多对台湾人民有益的事情。就像后来的戈尔巴乔夫,他为前苏联的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是前苏联的老百姓有几个说他好呢!当历史拉开距离后,就看出来了,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世界就不会有现在这么乱。他自废了前苏联的武功,国际政治就变成了单极世界。建丰同志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是一个孝子,他父亲死后,他就是一个败家子了。他选择了李登辉做了他的继任者,结果就把国民党的统治送上了末路。如果他父亲还活着,一定会被他气死。这个孝子充其量就是一个阿斗。台湾之所以有今天,他即使不是始作俑者,也脱不了干系。从大陆到台湾,他遗祸不浅,后患未绝,没有起到什么好作用。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