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 还是, 先天下之乐而乐?
文章来源: freemanli012017-03-29 15:50:20

这些年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认识到有些传统文化教育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那个最著名的“下天下之忧而忧”,现在看来就不如佛教的”先天下之乐而乐“科学。如果我们放眼看去,会发愁的人到处都是,但是活得快乐的人十分稀少、罕见、难见。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其实是不知道怎么样活才能快乐的。看看历史上,只有佛和庄子之类的人才是知道怎么活得快乐的人。

佛有极乐世界、极乐境界。

庄子御风而行,逍遥而游。

相对于宇宙的几百亿年的时间来说,一万年算什么呢?无论如何不能说是太久。


人如果找到了永生,为什么还要发愁呢?

为什么要争分夺秒呢?边生活边欣赏不好么?来得惊奇,去得从容,不是很好么?

 

追求知识,或者财富,其实不都是象大胃王的比赛一样,过分贪多难道不是愚昧么?

无论财富,知识,还是食物,吃饱就好,为什么一定要比吃得多呢?

贪多嚼不烂,有什么意识呢?

知道怎么获取知识和食物是实用知识,知道什么是满足是智慧。

智慧可以说是一种元知识。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句话是关于人生的定理,这个定力是人生普适的限制,应该从小就学习领会。

就像初中必须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一样,我们就不费心去做无用功了。
这样人生就会轻松、理行很多。

大部分人在学习热力学第一定律时,不会认为这是个消极的定律,但是在学习庄子时反而会认为庄子是消极的。

人生到底是用来欣赏的,还是用来折腾的?

如果不愿意用庄子的眼光来科学看待人生的局限,人生就变成了折腾,而不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