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wz 世袭帽子 三大姨、八大姑
文章来源: TJKCB2016-12-14 10:27:45

有帽子的教授是个宝,没帽子的教授是棵草! 精选

已有 9412 次阅读 2016-12-14 12:49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日在中部省份某高校工作的我的一个毕业研究生转发来一个该校重金在全球招聘人才的帖子,问我是否有前去应聘的愿望。我直接了当地回复:你的老师既无官帽,也无学术头衔,只是一个大兵,人家看不上呀,所以也就不去凑热闹了。

在行政化氛围日益浓厚的高校,一个教授带上了官帽,就像插上了腾飞的双翅,实验室、办公室、优质研究生资源、各种学术头衔,就会滚滚而来,其身价自然非草根教授可比。前一段时间去西部某高校出差,突然发现很多学院领导办公室多了块隔板。原来按照八项注意的规定,领导办公面积超标,只好大兴土木,把好好的一个办公室一分为二。而就在该所高校,多个教授拥挤在狭小的办公室办公的现象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至于学校辅导员、行政岗新进人员中,领导三大姨、八大姑的比例之高,更是路人皆知的秘密。

一个优秀的教师,如果带上优青、杰青的学术帽子,那好处也难以估量。远超普通教师的丰厚年薪、巨额的科研启动经费、独立的办公室、宽大的实验室,令普通的教师自惭形秽。如果一个教授,既无官帽,也无学术头衔,那在高校的命运,无异于一颗小草。办公条件艰苦、科研绩效低下、研究生无人报考,连走在校园里都无人理睬。

同一片屋檐下,两极分化的程度太深、持续时间太长了,自然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曾记得在一次聚会中,当谈及学校发展时,一个博导就当场对发言者冷嘲热讽:咸吃萝卜淡操心一个草根教师管嘛学校的大事?许多高校的一大批被人长期忽略、升迁无望的教师,主动把自己边缘化,从教学、科研的主战场华丽转身,将主要精力放到了业余兼职、课外创收的主战场。极端的例子是,一炒股发了家、十多年没有任何科研产出的教授在学校年终绩效考核的时候,怯生生地问主管院长:我这样的人,会不会被学校开除?当得到否定的回答时,该教授终于松了口气。

   每次学校开会,总会被学校领导为学校发展殚精竭虑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大楼有了,也不差钱,为什么产生不了世界一流成果?”无数个大学校长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其实答案很简单:在高大上的官员面前、在戴帽子人才面前,绝大部分教师都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小草了,又如何能希望小草丛生的瘠薄土壤诞生参天大树呢?况且,从生态位的角度,维持基本生存还是小草的本能;至于遮风挡雨、争创一流之类的军国大事,还是交给充分沐浴阳光雨露的大树吧!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1020644.html

上一篇:无奈的考碗族——谈谈大学生就业

81 黄荣彬 陈楷翰 苏德辰 岳雷 史晓雷 黄仁勇 郭战胜 冯喆 张忆文 杨正瓴 陈南晖 张德礼 宁利中 杨金波 归明月 李东风 徐明昆 李泳 喻海良 刘强 蒋永华 张海鹏 施树明 牛登科 彭渤 尧中华 王志强 檀成龙 杨森 杨洪强 张亮生 孟佳 王林平 尤明庆 刘炜 赵保明 李伟 高义 王永安 罗民 刘继顺 冯大诚 叶建军 黄永义 董焱章 李土荣 李斌 李燕祥 周金元 黄敬峰 陈新 徐耀 马建敏 余洪波 吕喆 ly6617 xiyouxiyou bolifly xlsd nuobeier1997 lianghongze chldwang xxq bridgeneer doctor5 watercold wqhwqh333 kaien crossing zhangsw super7 blackrain007 xibujd scientist biofans aliala khzh maolin317 gaolianghust wangqinling zhjq201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2 个评论)

[72]cn981  2016-12-14 23:34
 
不错,还有那些跟帖,一针见血
[71]李东风  2016-12-14 23:05
 
1. 在世界综合排名前100名的学科、世界知名高校或国际著名科研院所获得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工作2年以上的人员;
2. 具有博士学位,且在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具有讲师、助理教授或相当职务及以上职位的人员;
3. 海内外著名大学博士毕业,且具有连续2年以上在海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或国家级研究机构等从事前沿科学研究经历,并取得较好的阶段性成果者。
4. 获得本学科领域海内外最高层次奖项或荣誉者。
[70]叶建军  2016-12-14 22:04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46075&do=blog&quickforward=1&id=1020756
[69]周金元  2016-12-14 21:50
 
精彩··以后这种争创一流的诗情全叫“有帽子”的人去做就好了 ··我们就安心养草吧··呵呵 ··
[68]蒲亨建  2016-12-14 21:30
 
怎么说呢?理工科的,能在《自然》、《科学》发表文章;文科的,能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章,谁都不敢小瞧你;所以在我看来,要有真本事,谁都挡不住;此其一;其二、确实存在博主说的乌七八糟的问题。这江那江学者,不少是钻营来的。
[67]黄永义  2016-12-14 21:17
 
这么好的忠言有人听吗?
[66]蓝巧锋  2016-12-14 20:40
 
我从李老师的专业看 ,就跟森林的生物多样性一样(Science文章: Positive biodiversity-productivity relationship predominant in global forests),学术圈也要讲究多样性,都是参天大树而没有小树和小草、或者研究单一对国家整体科学事业不是个好事
[65]gaolianghust  2016-12-14 20:37
 
国内高校现状的真实写照。
[64]dialectic  2016-12-14 20:33
 
mark
[63]王林平  2016-12-14 19:53
 
说的太对了!
[62]wqhwqh333  2016-12-14 19:03
 
官僚科研比官僚资本更糟糕
[61]崔尧  2016-12-14 18:54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要学会不忘初心
[60]xlsd  2016-12-14 18:43
 
这年头有帽才是”才“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020603.html
[59]ykmch  2016-12-14 18:38
 
同为一颗草!
[58]Guangmei401  2016-12-14 18:22
 
物以稀贵,阿猫阿狗都是教授,那教授还值钱吗?
[57]蒋永华  2016-12-14 18:13
 
这一篇有置顶发表价值。
[56]蒋永华  2016-12-14 18:07
 
“维持基本生存还是小草的本能;至于遮风挡雨、争创一流之类的军国大事,还是交给充分沐浴阳光雨露的大树吧!”——有的快饿死,有的快撑死,有的要病死,有的要气死,有的真该死。丛林逻辑实在可怕。貌视大树的,里面空心、坏心、腐朽的不少。维持生态位的,还得靠野火烧不尽的小草们。
[55]scientist  2016-12-14 17:56
 
在高大上的官员面前、在戴帽子人才面前,绝大部分教师都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小草了,又如何能希望小草丛生的瘠薄土壤诞生参天大树呢?
[54]王志强  2016-12-14 17:48
 
985/211又何尝不是一个帽子,有这个帽子的毕业生比没有帽子的敲门时都会感觉“哎~”
帽子社会在信息不对称的时代有积极作用,但信息社会,个人历史的成绩都可以建立在电子档案中,为什么还一定要再看一下帽子。
我们的高考也是,一考定终生,明明现在有条件把平时成绩和表现计入了,但一直不推进。
[53]super7  2016-12-14 17:19
 
一针见血的好文!
[52]曾杰  2016-12-14 17:13
 
另外,关于“如果比较洋务运动到钱学森时代的30万留学人员与改革开放之后的400万留学人员”,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美国实际上是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嵌合模式,即,各民族或宗教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在早期留学人员不多的时刻,可能更多融入当地的社会,而现在更多呆在华人的文化圈子里。

最典型的现象是 - 哪个年代出国的,思维基本也停留在出国之前的国内文化模式,不同年代国内文化变化很大,就导致明显不同时代出国的思维模式或文化印迹,也对应于国内的那个年代。

这是2011年在武汉华创会和后来的许多海外学者或企业洽谈会发现的典型现象。

-请网友勿转载评论,谢谢!
[51]牛登科  2016-12-14 17:07
 
  
[50]施树明  2016-12-14 17:03
 
认清现实,但不要悲观!清醒的人越多,改变的时刻就将越快来到!看看那些戴了很多帽子的人,真实的成果寥寥,除了获得个人利益,学术上止增笑耳!
[49]xuzheng  2016-12-14 16:48
 
做喜欢的事就好,管他东西南北风,人生如白马过隙,好好活
[48]贺香红  2016-12-14 16:42
 
"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我们并不嫉妒大树,只是小草也渴望阳光!"
[47]贺香红  2016-12-14 16:41
 
"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我们并不嫉妒大树,只是小草也渴望阳光!"
[46]doctor5  2016-12-14 16:39
 
腐国学界的希望在哪里?
[45]kaien  2016-12-14 16:35
 
通过一个屠呦呦就可以看清中国院士学官都是些什么货色,其他什么千百万江湖劫清学者就更不必谈了。
[44]pawpawboy  2016-12-14 16:23
 
说的太对了,这也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不过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这种现象的改观?
[43]wqhwqh333  2016-12-14 16:10
 
[41]kaien  2016-12-14 16:07
分析一下屠呦呦在中国遭遇的例子就知道了。
******************
要是屠呦呦跨越50年到现在,恐怕就沾不上大课题的边了。
[42]crossing  2016-12-14 16:08
 
不新鲜。不过是几十年前搞各种运动的一种翻版而已。
[41]kaien  2016-12-14 16:07
 
分析一下屠呦呦在中国遭遇的例子就知道了。

在行政化主导的评价体系及相应无限加码的名利、学术造假成本几乎为零的诱惑下,在中国,其实就是理科的SCI (包括CNS等所谓顶级期刊的)论文,基本都是短平快的跟风研究,乃至干脆造假(包括不易发现的、隐形人为造假)论文。这些论文(1)浪费了纳税人血汗钱;(2)形成了一帮固有利益阶层,牢牢掌控了学术的绝对话语权和资源,进一步加倍浪费纳税人钱;(3)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存在,会进一步打压中国仅存的少量、真正从事科研人员;(4)还会给下一代树立坏的标杆;(5)就这样败坏了中国学术生态乃至教育体系;(6)这些垃圾论文已成为科学文献和信息中的雾霾,加大了后面人探索真理的各种成本。

科研纯粹是个靠兴趣驱动,靠良心、靠职业操守自律的不为名利的人类最高级活动。科研要造假,是很难发现的,即使发表在CNS上,也同样可以造假,只是在这些漂亮杂志上造起假来,手段更漂亮些,高级些,更难发现,危害更大。政府硬性要把科研活动变成名利驱动的活动。所以,不造假都难。

分析一下贪腐、造假、浮躁、追求名利、行政化(外行管内行)等与创新关系吧。

网上热了一阵的中南大学那位校长领衔的一等奖怎么回事?有结果了吗?看来他除了奖项成果本身是否有问题之外,他是否真正第一参与贡献者也有很大疑问啊。可笑的中国科技奖,还一等奖呀。请问,评这样奖的目的是什么?是鼓励人们去创新,还是鼓励人们去造假?
见多了,不怪了,不处理或拖着不处理不作为,没人敢报了,社会默认了,大家都可以抄了,骗了,作假了。科研不用做了,但经费名利还是要去变本加厉的去骗取的。最后,全中国到处都是著名学者,著名大学,著名学科,可学术没了。社会其他各个领域都是如此,甚至现行。因为一般认为学者、医生是社会良心最后承载者!

看来大部分上位都是靠骗上去的,不作为,不敢查,给自己留条后路!就像现官不敢判贪官死刑一样呀。

当骗子遇到了贪官,就像干柴遇到了烈火!一夜疯狂,一泻千里,一干而尽!
[40]kaien  2016-12-14 16:04
 
中国政府最应该做的是还知识分子学者专家一个安静环境。中国各种激励的计划实在太多了,这些计划越多,照中国现行的官长意志外行决定内行的科研量化评价体系,只能激起科研教育界更加浮躁和对名利追逐。中国现在最不需要的是外界名利激励,而恰恰最需要是安静和思考,真理真知重大发明的发现首先最需要的是一颗平静平淡的心。能保持一颗平静平淡的心对我们来说比什么礼物都珍贵。

爱因斯坦的E=MC2发现是CNS功劳吗?我觉得国内科研评价导向完全是本末倒置:如果大家为了追求CNS、杂志级别、影响因子、引用次数及由此带来的名和利而不是追求科学真理为目标,吸引眼球的漂亮杂志上文章可能连一般杂志文章都不如,华而不实,乃至造假成垃圾;这就像现在贪官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是追求为人民服务为目标一样,越是吸引眼球的漂亮政府大楼里越有可能有大量贪官。

只要不做假、不唯功利性驱使,任何一篇通过研究得出论文或一份数据不论发表在什么期刊或什么地方,只要公开让同行看到,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

所以为科学家营造一个不做假、不唯功利性驱使的安静科研环境最关键!!!

我们的影响因子、杂志级别、CNS及这种那种计划的设置恰恰是以太多的功利来驱使人们科研做假(包括显性造假和隐形造假),所以出现了今天中国这样科研局面。
[39]kaien  2016-12-14 16:00
 
文献引用,也分当正面教材重点关键性引用及一般随带提及性引用,还有当反面负面教材来引用,甚至还有非学术目的故意引用和故意不引用(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在目前评价体系驱使下的为了提高引用率而引用)。还有论文太创新(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创世之作),开始人们看不懂,或暂没同行,没人引用。还有开始很热很多人引用,后面发现是伪命题没用人引用或当负面反面教材引用,或者开始很冷很少人引用,后来很热很多人引用。等等,这些都怎么算?怎么区分?
[38]kaien  2016-12-14 15:57
 
现在以论文论高低、“赢者通吃”已成为学术机构的普遍现象,更何况,如果一篇存在造假行为但成果“非凡”的文章发表了,就能跃升为本机构乃至世界该领域的中心人物,又怎么避免个别研究人员会为之铤而走险呢?
这个在中国最严重,中国人在政府名利刺激下进行“科研”:只要能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就能变成劫清、江湖学者、千百万,升官发财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中国奖励实在太多了:劫清、江湖山河、千百万。。。。。。中国人在政府名利刺激下进行“科研”和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层层叠加,一直反复,无穷无尽。这些奖反过来又用来进一步做评职称、评院士、评重点学科、985、211、973、863、2011等重要指标,那么就永远不会偃旗息鼓,而且生命力会越来越旺盛。至于进步不进步,反而没人关注了。

记得不久前科学网报道美国学者专门研究得知:越是发表在高级高影响因子杂志论文,作弊现象越严重,因为发表到到这些杂志论文获名利更多,更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正是当下中国人才政策和科研评价体系所倡导的,因此,可以判断中国人在高级高影响因子杂志论文作弊现象应该比国际平均水平要高几个数量级的。可能会像“房姐”一样,不查不知道,一查会吓一跳的。
[37]jianyou  2016-12-14 15:51
 
有帽子,一些皆有,无帽子,一切皆无,我等无帽子之人还是回家种地去吧,
哦,忘了,早已无地可种了。
[36]wqhwqh333  2016-12-14 15:49
 
很好的比喻,符合事实
[35]zaijia  2016-12-14 15:49
 
为啥这些“大树”们也没有产生世界一流成果呢?
[34]刘强  2016-12-14 15:43
 
没有官帽的教授可能才是好教授,但一定不是干坏事的教授!
[33]watercold  2016-12-14 15:38
 
即便戴上绿帽子那也是宝。
[32]swirl  2016-12-14 15:28
 
过分重视有帽子的人,这是另外一种学术行政化,仍然是占有资源,压缩别人发展的空间,并没有给周围人带来好处。
[31]胡华明  2016-12-14 15:26
 
    
[30]徐明昆  2016-12-14 15:25
 
  
[29]王毅翔  2016-12-14 15:24
 
资深科研人员需要时时亲力亲为参与研究过程中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49160-1020600.html
[28]李东风  2016-12-14 15:23
 
  
[27]doctor5  2016-12-14 15:21
 
腐国现在就是这样的逆淘汰!
认识的一个朋友是位很优秀的教授,学术和人品都是没得说的。但就是因为没有所谓的“帽子”,也没有行政职务,开会、报告人家都不愿请他去,因为介绍他时没有啥可说的。
[26]bjhehui  2016-12-14 15:19
 
施一公老师算是铁帽子王了?呵呵
[25]曾杰  2016-12-14 15:19
 
这是由1)文化和2)体制环境的,比如,1)崇拜偶像,2)行政化管理。
看看南亚,何时在科技上成就过?

如果比较洋务运动到钱学森时代的30万留学人员与改革开放之后的400万留学人员,
那么,除了22岁之前的家庭与学校教育之外,还有一个原因 - 就是美国的托福和GRE考试制度,这与研究能力不能划等号,再加上国内自己的唯国外SCI与期刊因子模式 - 历史的原因必然把之前的成果忽视掉,还好有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授予屠呦呦,使之国际一流成果得到了应有的承认。

-请网友勿转载评论,谢谢!
[24]刘建林  2016-12-14 15:13
 
title
[23]xxq  2016-12-14 15:11
 
这样的帽子有很强的吸金能力
[22]fumingxu  2016-12-14 15:09
 
施一公老师算是铁帽子王了?呵呵
[21]杨金波  2016-12-14 15:07
 
清除弊端,风清气正!
[20]刘庆生  2016-12-14 15:05
 
题目就很准确和贴切,中国学术界一个“雾霾”特色。
[19]宁利中  2016-12-14 15:00
 
  
[18]舒海波  2016-12-14 14:59
 
李老师的博文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我们并不嫉妒大树,只是小草也渴望阳光!
[17]shit3  2016-12-14 14:53
 
青千,只是自己相对强,不代表会培养学生,很多人,求学期间比较顺,所以他觉得做研究很简单,自己当了老师。根本不会带学生,论学术,可能还凑乎,论育人,水平不见得强于本土的人才,简单而言,能培养优秀学生的老师,未必很牛,带学生与自己在那做研究完全是两回事,越是顺利的人,越不清楚科研里面很多的不顺的地方,想当然的带学生。
[16]anzhuo  2016-12-14 14:49
 
所谓帽子,其实就是当年老一代不愿意承认有真正的科学,创造出来压制年轻人的产物。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15]明波  2016-12-14 14:46
 
很喜欢李老师的博文,入木三分。。。
[14]anzhuo  2016-12-14 14:42
 
逆淘汰之邦不是盖的。。。
[13]魏作安  2016-12-14 14:41
 
这是现实高校的真实写照!!!但领导们就看不清,真怪!!!
[12]杨正瓴  2016-12-14 14:39
 
  
[11]winebag  2016-12-14 14:38
 
帽子之下,寸草不生, 有帽子的,继续培养接班人,世袭帽子,继续用大帽子压人. 知识分子玩起权术那一套,比官僚还甚.
[10]InP  2016-12-14 14:34
 
国内就这样,没办法,有帽子就高人一等,没帽子只能提前退休,一过45岁过了杰青的年龄,大部分的教授就没有科研的动力了,等于提前退休。设置这些人才帽子有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弊大于利呢?
很简单,高校的杰青待遇普遍在60万以上,一个普通的教授也就10多万,一个帽子带来4-5倍的收入差距。
这个谁都会心里不平衡,过了年龄就不可能有干劲了。
国内的现实就这样,从开学术会议就可以看出来,从接机,照相到就餐,是不是杰青,这个差距大了。
[9]lianghongze  2016-12-14 14:33
 
在目前政策下优青、杰青没拿到,基本就告别学术了。高校很明显的40-50现象,大部分就混日子了。
[8]nuobeier1997  2016-12-14 14:25
 
高校怎么变的跟国企一样一样的了?悲哀!
[7]xlsd  2016-12-14 14:24
 
没帽子一身轻,而弟子就惨了
[6]曾杰  2016-12-14 14:22
 
参见 - 评论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25582-1020449.html

海外教授回国(55岁以下)的千人领衔西湖高研院,一般来说国内基本是院士领衔或千人领衔重点实验室或新建研究中心,无论在科学或学术贡献多大,必须在有了这些头衔之后回国,而不能是在这之前回国。

-请网友勿转载评论,谢谢!
[5]bolifly  2016-12-14 14:20
 
一个教授带上了官帽,就像插上了腾飞的双翅。
[4]刘守柱  2016-12-14 14:19
 
“被人长期忽略、升迁无望的教师,主动把自己边缘化”——无奈。
[3]史晓雷  2016-12-14 14:03
 
就靠西湖高等研究院了——————
[2]岳雷  2016-12-14 14:00
 
   “领导三大姨、八大姑的比例之高,更是路人皆知的秘密”
[1]陈楷翰  2016-12-14 13:17
 
逆淘汰太严重,没希望了。

1/2 | 总计:7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