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侃侃烹調和飲食
文章来源: Alabama2017-05-23 07:13:22

何為隨意侃侃? 因為我的烹調技術並不專業, 只是喜歡而已;我雖然學醫,但不是營養學家;更沒有去查閱烹調和營養學的資料, 隨便聊聊而已。這裏所談及的烹調和飲食,只憑個人喜愛和感受, 請別要求我找到什麽依據和憑證。

我媽媽高齡得子, 對我特別寵愛。 我和大哥相差18歲(爸爸很早過世, 我把大哥視為爸爸, 有點怕他), 和我的小姐姐相差11歲,所以, 我在一家人的呵护下成長起來的。

小時候我有點霸道, 因為知道哥哥姐姐都會護著我。 比如, 我看媽媽每天喝茶, 我7歲時就嚷嚷著要喝茶, 因此我喝茶曆史就從7歲開始的;我看見媽媽抽煙, 我也非要抽, 結果大哥忍無可忍打了我一頓, 我只能罷休。 12歲, 我跟著媽媽學炒菜, 到14歲, 我做的菜肴就像模像樣了。 過年時, 我也就興致勃勃地幫著媽媽做菜, 分擔了媽媽的重任。 結婚之後, 我太太不僅不會做菜, 連飯都沒有燒過, 這就讓我在她面前大顯身手, 我的身價在她的心目中更上一個台階。

烹調說得文縐縐一點就叫作廚藝, 就是做菜的藝術。 同樣一個菜肴不同的人做出來, 無論在色, 香, 味,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這就顯示了各人烹調藝術水平的高低。 一盤好菜上桌, 不僅使人眼睛一亮, 還沒有嚐到味道, 菜肴的顏色和香味就使人的視覺和嗅覺器官受到刺激,通過神經传導和反射,足以讓人唾液腺體興奮起來。 於是, 口中唾液分泌增加,一不小心唾液就會掛在嘴角, 就有了這樣的成語叫“垂涎欲滴”。

自己喜歡做菜, 當然一定好吃。 我出生在上海,青少年時期住在蘇州, 蘇州上海薈集全國各地烹調好手, 各地烹製技術的精華。蘇州也有它的特色, 小巷文學家陸文夫寫過一篇小說《美食家》, 我想諸多食客必定讀過。 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到陸稿薦去買醬肉,到馬詠齋去買野味,到采芝齋去買蝦子鯗魚,到某某老頭家去買糟鵝,到玄妙觀裏去買油氽臭豆腐干”。短短的幾句話,便將蘇州的名小吃點了出來。此外,還有蘇州松鶴樓的松鼠桂魚,得月樓的碧螺蝦仁,黃天源的豬油年糕,陸稿薦的醬汁肉都馳名中外。我最最喜歡松鶴樓的響油鱔糊,鱔糊上桌後盤中一縷青煙, 冉冉上升; 鱔糊上面澆上的滾燙熱油還在辟叭作響, 故稱響油。鱔糊顏色偏深紅,油潤而不膩,鱔肉鮮美、香味濃鬱。看著, 看著還沒有上口我就流口水了。 當時我家經濟狀況不是太好(60年前), 只有親戚朋友來家時才到松鶴樓或得月樓去一次, 一年就一到兩次,好難得啊! 不像現今國內飯局經常不斷。

講到烹調那是關係到廚房裏的鍋、碗、瓢、盆;油、鹽、醬、醋,只要你掌握好每一件東西都是一個藝術品。書上講三分烹調七分刀功, 可見刀工十分重要。配菜當然也重要, 決定了菜肴的顏色。 自己家中飯菜, 就不必過於講究, 我以色,香,味為重點, 盆盤就以日常為好, 沒有多加考慮。 我是做科研的, 年輕時常常自己做實驗, 實驗中為了找到最佳條件,常常改變其中一個因素, 來觀察其結果好壞。 做菜就像做實驗, 我也不墨守成規,從不全盤搬照本本上的程序,常常做出改良。 其好處是時而有所創新, 問題也是有的,不能保持菜肴質量的穩定, 好在我不做餐館生意。 這是我的習慣,做砸了沒關係,反正自己吃的,下次再來。從我的博客中可以看到這一習性,如“改良的椒鹽排骨”,“如何做嫩豬排”, “泡菜的改良做法”等等。 有人會說: “你做的菜肴不正宗!” 何為正宗? 我在一篇博文中敘述過, 魚香肉絲的產生就是因為那位四川婦人把燒魚的佐料"錯"放到肉絲裏去, 結果她丈夫大為讚賞, 於是就創建了魚香係列。沒有這個""字, 就沒有正宗的魚香肉絲。

目前, 網上飲食,長壽的文章特多, 介紹什麽東西能吃, 什麽東西不能吃, 什麽東西能治病, 什麽東西吃了要生病。 我認為網上的帖子有精華, 有糟粕, 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千萬不能全盤照收。有的網友,尤其微信朋友時常轉帖不加考慮,造成繆種流傳, 我很反感這樣的做法。

網上呼吁不要吃美國的垃圾食品, 可現任總統Trump偏偏喜歡垃圾食品, 70歲還當上總統, 日理萬機。 網上常說少飲可樂, 因為含糖量高, 可是投資大師巴菲特每天要喝5罐可樂, 88歲高齡不見他有糖尿病。 我聽說,中國畫家劉海粟每天要吃5-6個雞蛋, 也沒有聽說他有心血管疾病。 再說, 鄧小平抽的香煙, 頭尾接起來可繞地球一周, 也沒有患上肺癌。當然, 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建議諸位抽煙喝酒, 飲用可樂, 吃垃圾食品。 我的意思是不用害怕, 偶爾吃個漢堡;天熱喝罐冰可樂;朋友來了, 陪同抽支煙, 聊聊家常,不會有問題的。

我基本認為營養成分是分布在各種不同的食品中的, 因此不要偏食, 樣樣都吃, 但是不要多吃,這樣才能攝取平衡的營養。 我讀到日本人主張每天吃30 種以上的食品,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我在讀大學時, 注意到三大營養物質, 糖, 蛋白, 脂肪, 過多對身體都不好。 糖攝入過多誘發糖尿病;脂肪攝入過多, 引發脂肪肝, 蛋白攝入過多, 損害腎髒。因此, 我在大學期間漸漸減少食量, 只吃原有量的70% 左右, 一直堅持了幾十年。

有一樣食品我想推薦給諸位,就是在“我的早餐”中提到的豆粥。 我用20種不同的豆類加上糯米熬成的豆粥。豆類含有多種植物蛋白, 不乏必須氨基酸。 豆皮中含有大量纖維素,對老年人因為腸道功能减弱引起的便秘有緩解作用。 據說, 八十老翁詩萬首的陸遊, 常年以豆粥當早飯。 當年的八十歲, 可能就是現在的百歲老翁了。我不敢說豆粥會延年益壽, 至少對於身體大有好處。另外, 每日一個雞蛋也是必須的, 因為雞蛋中含有5-6種必須氨基酸。素菜水果當然應該多吃, 以補充維生素。

下面秀秀我做的幾款菜肴, 不能和網站中烹調大師相比, 自得其樂而已。 人有幾分自戀會長壽的!嗬嗬! 請別當真!

1。密汁肋排--加入的蜂糖的量可要掌握好啊!

2。番茄炒蛋--好漂亮的顏色, 請注意, 凡是炒雞蛋一定要用小火(文火), 切切!

3。蘇式油爆蝦--多糖, 最好把湯汁收到蝦殼內,這樣才入味。

4。陸稿薦的醬汁肉--哈哈! 我試做陸稿薦的醬汁肉成功了!

5。鹵豬腳--下酒菜啊! 我用漢宮鹵包做的, 我以為和餐館的味道差不多!

6。麻婆豆腐--正宗的麻婆豆腐不加蔥花的, 我畫蛇添足了? 改良啊!

7。豆粥--我已吃了十年, 作為每天早餐的必備食品。 含有豐富的蛋白和纖微素。

8。仿上海滄浪亭的蔥油麵--香啊!吃著好爽口啊!

如果你看著有點饞, 想要知道具體的做法, 可以查閱我的博文!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