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事件本身说明中国还有救
文章来源: 小思维2015-03-03 08:58:48


中国媒体每过一段时间都要来点忽悠,要不就是一窝蜂看过来,出现一种规律:炒作-封杀,再炒作-再封杀。柴静事件也不例外,先是横空出世,接着好评如潮,批评之声也与之抗衡,不绝而缕。不仅惊动了新上任的环保部长陈吉宁,完整地看完了柴静的《穹顶之下》,而且连主席总理都开始关注。后来又听说党媒开始封堵,为的是不让她柴静抢了两会的风头。

因为已有铺天盖地的网络文章,我不重复别人的论点。尽管对此热议纷纷,争议不小,应该说,柴静效应还是正面作用为主。

第一,孤胆英雄。一个弱小的女子,却担负了一个重任,独立地调查了笼罩在大家头上的雾霾——介绍它的来龙去脉。柴静作了科普宣传,她让中国民众在雾霾这件事上享有了难得的知情权。所以,柴静的初衷和实际贡献有积极意义。但是她的某些观点:“只有把能源交给市场才能解决问题”和“天然气石油优于煤炭”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柴静具有一种眼力,智慧,责任感,但说一千道一万,那种锲而不舍,甚至敢于赴汤蹈火而唤起民众的勇气和决心。至于是否有商业利益背后驱动已经不重要,目前科研认识的不足和争议也是可以逐步提高的。

第二,当局放马。我只是想在中国目前全面控制媒体的专制制度下,柴静能够脱颖而出,本事足以说明当局还允许一定自由度,尽管这是非常有限的。柴静透露的一些细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尤其是环保局负责人都有一定的责任,属于疏忽职守。另一方面证明柴静还有点通天本事,在中国目前对新闻的控制中杀出一条血路,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懂得中国官场的人们,深谙其中的要旨。也许中共中央想要对雾霾好好开刀,对环境保护下猛药了。

第三,国人自审。大部分人还是认识到目前的污染严重,我们人人有责,担纲重任。为自己,为子孙后代们积德,找找自己的原因,在工业发展同时如何做好环境保护,能否控制某些不必要的产业?各级管理部门燃眉之急是什么?不然媒体风传不会如此之块来势凶猛。很快成功亿点的点击率。

我们也应看到,路漫漫其休远兮。困难,在于国际上并没有把环境污染的根本因素搞清楚,同时我们的崛起是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发展是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牺牲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国家高速发展时期都经历过如此旅程。因此,我们前面的道路非常崎岖,艰险而繁重。同时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会不时捣乱,阻止环境保护政策的顺利实施。幸好我们对这些历史比较清楚,对雾霾和其他环境垃圾认识也好于当年,相信柴静一一个弱女子的最强硬的声音唤起了中国各界人士,甚至连文盲在内的所有民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