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能承受多少“低端人口”?
文章来源: 多伦多橄榄树2017-11-29 06:06:34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有关北京驱赶低端人口的事件,作为旁观者,作为一个对祖国的兴衰一直关注的海外华人,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的户口管理制度。那个时候,经常会有户籍警到家里查户口,如果有外省人员,都要说清楚是来干什么的,来自哪一个省份等等。那个时候,粮票分为地方上的和全国粮票,每到其他城市,如果没有当地的粮票,即使在一些饭店都买不到一日三餐。出差人员,要到财务那里领取全国粮票,领多少,都要根据出差的天数来定。

后来,粮票被取消了,户口也不再查的那么紧,紧接着,大批大批的农村以及小城镇的人口涌入大城市来打工,这个现象,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特别明显。

应该说,这种流动人口确实也活跃了一座城市的经济,但是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

我不想用低端人口这个词汇来形容那些打工仔和打工妹,因为这个词本身带有歧视的味道。我只是从一个城市的管理角度和发展格局来讲,过多的流动人口,对于任何城市来说,都是一种灾难。

中国并不是一个歧视农民或者工人的国家,当时的户口制度是毛泽东的管理手段,他老人家也是来自农村家庭的。我现在想想,他的户籍管理方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果到处流动,而没有任何管理措施,那会带来难以想象的恶果。中国给了农民翻身的平等机会,高考就是一个公平的办法,无论这个人是谁家的后代,分数是一个死杠杠,他有能力考上大学,有能力在城市里找到工作,他就有能力在城市生存,就不会成为被驱逐的对象。因为他们适合在城市发展。

这个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即使是在自由女神塑像下,也是既有欢笑,也有哭泣。《北京人在纽约》有句经典台词:“如果你爱一个人,请把他送到纽约,如果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纽约!”为什么这么说,这就是告诉人们,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纽约,就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城市发展一样。

就说我们出国,要么考了托福,要么考了雅思,要么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要么有过硬的技术,吃苦耐劳。无论在美国还是加拿大,都不欢迎给他们政府带来负担的人群。一开始是三无没有关系,因为你通过了种种测试后,政府愿意帮助你成为对这个社会有益的人。事实上,很多人最后适应了新环境,过得比当地人还好,那都是因为他们自己有实力,才能有运气抓住机会。

但是有一些以欺骗的手段出国,最后却去申请国家救济金的人,还有那些只打现金工,从来不为政府交一分钱税,却堂而皇之享受着政府所有福利的人,有没有想过,自己已经沦为了一座城市的蛀虫呢?!一个做了这种事情的人,自己放弃了尊严的人,如何还能获得他人和政府的尊重?就算一开始太穷可以理解,但是不能永远那样。换位思考一下,他们自己也不会尊重这样的人吧。

每个贫穷的个体都是值得同情的,就像我的小说《卿本无邪》里的小桔,她就是来自一个超生游击队的家庭。我很喜欢这个故事里的原型,她有一双乌黑而怯弱的眼睛,每次我看到她,都想为她抹去头发上和下巴上的污浊,她在我的小说里有了好运气,但是,不是所有和她有相同经历的女孩子都有好运气。很多人流浪在城市的生存夹缝里,许多年没有出路,最后成为一座城市的负担,或者从事着非常悲惨的工作。这或许就是出现驱赶所谓低端人员的主要根源。为什么,在他们的心里,自己原来的故土那么不值得留恋呢。不适合留在城里,为什么不愿意回家做个踏踏实实的农民。

现在中国处于严重的贫富不均状态,富有的人太富有,贫穷的人几代人都翻不了身,所以来自穷乡僻壤的人,都期待能在大城市中找到发大财的机会。但是最后结果又怎样呢。只有很少的人打拼出来了,大多数人却逐渐沉沦了下去。

现在,中国很多农副产品都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了,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没有足够的人从事粮食经济的生产了。

中国现在有的是钱,买得起各种洋货,可是那些贫穷的老百姓就更加显得捉襟见肘了。

所以,仅仅把所谓低端人口驱赶出城市是不够的,要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找好出路才是最佳方案,那么他们自然会爱上自己的故土的。这个就要靠政府出台新的政策来安抚人心了,不然,无路可走的他们,被赶出了一座城市,又会逃到另一座城市去,依然要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社会问题还会不断发生。他们没有能力留在城市里,依然应该拥有一份温饱的生活。

驱赶不是目的,让自己的国民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才是最好的目标与前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