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为什么那么肯定裴刚院士造假?
文章来源: 雅美之途2019-12-08 22:19:06

为了不偏袒任何一方,只放今天我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拍的校园照片。

关于饶毅指控裴刚论文造假,一些专业人士在我的博文后留言,我也参与了讨论并且认为值得分享。自从二十多年前的Baltimore Affair (巴尔的摩事件)发生后,美国调查可能科学造假已经逐步程序化,标志性的政策改变是在联邦发放科研经费的机构,也就是NIH内设立学术诚信办公室。因为科研的钱是美国纳税人给的,美国政府必须对他们怎么花这些血汗钱有所交待。美国名牌大学虽然多为私立的,但是也接受联邦政府巨额的科研资助,这样响应联邦的政策美国大学内也都设立了科学诚信办公室。华大还不定期为博士生和博后举办关于如何处理科学实验结果的讲座,让学生们懂得相应的科学规范。

大家可能记得在这些措施实施前,巴尔的摩事件从媒体一直闹到美国国会的听证会,当时是来自密西根的民主党众议员主持的。美国甚至动用了白宫秘密警察局(Secret Service) 的特工,去查那位MIT前巴西日裔教授的实验记录本,说出实验本里存在几处为不同时间写的。后来法院将整个指控推翻,那位巴西日裔科学家又回Tufts当过一段时间的教授。

这个涉及造假的课题也是免疫学领域的,关于免疫球蛋白的转基因研究。做科学像穿衣服,也有时尚, 现在根本没有人愿意做这种课题。在Thomas Kuhn(库恩)所发现的paradigm shift (范式跳跃)发生后,同行会疯狂跟踪,他们把突破做成库恩所说的“常规科学”,大家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弱,希望自己或别人又做出重大发现,从产生一个新的范式跳跃。库恩由此发现了科学革命的结构,认为科学就是这样不断向前推进的。

美国这套做法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学术界,这就是饶毅所说的他曾担任过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大道德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启动调查的前提是有人实名实据地举报造假,然后学校诚信办公室会介入,先找当事人核实有问题的实验结果,对着实验记录本逐个分析与解释,完成后调查人员会将结果报由独立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讨论,最后他们讨论后下结论。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多次,有时还会在教授自己实验室的会议上公开讨论,华大有位教授通过组会让印度博后复述实验的原始电泳结果,确认印度人造假后,教授自己的手都气得发抖。插点另一位在杜克的印度博后或助理教授造假的故事,这个造假不仅涉及临床试验的假,那家伙还编了自己为Rhodes Scholar(罗德氏学者)的假简历。丑闻被曝光后,印度人在进他的主任办公室时,那位美国教授气得将手上的材料向他丢过去。

造假举报人或涉嫌造假的当事人都面临诚信的考验,作为资深科学家的饶毅指控别人造假当然有份量,但是他的质疑似乎凭的是科学家的直觉。不相信那5 TM的膜蛋白拥有与野生型7 TM同样的ligand binding活性等生物功能,这种直觉对科学发现意义非凡,但是不适合于打假。打假是要经过法庭过堂的,随便网上公开指责对科学的破坏更大。

我们即使在自己的领域都见到大量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随便举例,膜蛋白CD46的一个点突变,就会因改变了与补体活化蛋白的结合而产生HUS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而在CRV(Cerebroretinal vasculopathy)病人里存在DNA外切酶Trex-1的大段基因片段的丢失,但是酶的活性没有任何改变,至今不明白为什么Trex-1突变会导致全身性的小血管炎症。

科学有太多难以预测的结果,应该有实质的造假证据,因为科学是允许出错并且具有自我纠正诚实错误的机制。委员会只能去看裴钢研究组的原始资料,纯粹因为打假而让别人或第三方去重复实验都不现实,谁会愿意浪费这时间?即使巴尔的摩事件时,重复实验根本不是重点,是否操纵了实验结果才是关键。只有其他科学家对裴刚科学实验感兴趣,才会去主动重复他们的实验,然后写出论文讨论实验结果。所以这里就应该看那些所谓明星科学家是否频繁换研究领域,自己的研究项目都不跟进,今天研究植物细胞,明天做动物实验,往往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下面是网友的留言和我的回帖:

1。Rosaline

是99年的文章?这篇文章当时好像是我当时所在的实验室老板也reviewed 过的,我老板告诉我在review一篇上海分院的文章,我看是裴钢的。

Robert Lefkowitz是做G protein领域的King,裴钢在他的实验室完成了一篇第一作者的PNAS, 他是94-95年左右回上海细胞所开始PI 生涯的,所以推断,既使Robert Lefkowitz没有在发稿前reviewed这篇文章,但是应该是看过的,因为裴钢离开他的实验室并不太久。

2。雅美之途

是1999的文章。发现G蛋白的是Alfred Gilman, Robert Lefkowitz是跟进者。

3。Rosaline

如果是他的99年的文章,20年前了,intentional做假的可能性应该没有。那时,他还是一个新的PI, 大院里的老先生们都还健在。

4。诚信

很同意, “饶毅应该尽快公开对裴刚院士的指控证据”, 否则立刻向裴刚和大众道歉,并辞掉校长职务。

我不懂专业,但看到饶毅的指控完全随意, completely arbitrary, 毫无证据支持,只有一句狂妄之言“根本不可能”, 很像是恶意诽谤。

5。思念故乡

离开科研太久,没有毅力读这里牵涉到的科学细节,但我很欣赏雅美先生的看这个问题的态度。我是吃瓜群众,但有兴趣看过程和收场。

6。Stegy223

这应该是个不难弄清楚的问题。有些不解怎么会现在还需要来纸上谈兵。

1. 这个只有五个TM的突变型G蛋白偶联蛋白 cDNA 别人手中有没有? 如没有拿出来让别人也表达一下。
2. 表达的蛋白是否确实测定出功能了?
3. 如果质疑的实质是究竟是还不是五个TM, 回答这一问题的生化实验手段90年代就被在各种程度上实际使用了。

7。Stegy223

“并且据同行的专家认为裴刚研究组的发现被后续的科学家独立证实了。也就是说五个TM存在于自然界并且具有生物功能,这应该是裴刚研究组的贡献才对。”

裴刚的PNAS1999并没有完全证明这五个TM的突变型G蛋白偶联蛋白存在于自然界并且具有生物功能。是的,PNAS一文克隆了cDNA, 但如没见有下文证明这一蛋白真正存在于某些细胞组织中,还是存在一种可能性即人工将这一cDNA 表达于petri dish cell culture中然后做测定 somehow is artificial result.

8。Wtp003

既然这个发现巳有20年而且Five-transmembrane domains appear sufficient for a G protein属实其意说重大可能过了但也不离谱。这20年相关的文章有多少?

9。Stegy223

回复'雅美之途'的评论: “饶毅说的裴刚论文有问题的图3,4,5全是功能实验,证明野生七个和突变型五个TM膜蛋白功能相同”

谢谢雅美点明这点。讨论交流总是有益的,这次看清楚了。5-TM突变蛋白和野生的7-TM GPCR 在三项功能活性测定上结果无差异(PNAS1999 图3, 4, 5)。真的是太令人难以置信了! 目前看来又没有扎实的后续工作进一步证实。个人与饶毅无任何关联,怒我直言现在感觉在这点上饶毅并没有在自取其辱。

10。沔阳木匠

饶毅也很难的,已一己之力挣扎,自身难保。施一公乐于电视秀,也安排好了联络员。鲁迅百年前的啼血呐喊,已堙灭。

11。雅美之途

回复 'Stegy223' 的评论 : 这就是我说的需要外面的人独立看实验本的原始资料,美国实验室的原始实验本是会永久保存的,直到实验室解散为止。公司更严,实验本的每页都不能移动或缺失,甚至会应用到药物报批材料中。裴刚研究组的那些图表为功能实验,由原始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外面的人无法判断真假。正的方面,审稿专家是相信你做的东西不存在做假的,会欣赏裴刚研究组从各个方面证明5 TM具有与野生7 TM膜蛋白同样的功能,我们熟悉的CD46即使亚型不同但是在co-factor activity上是没有区别的,更深入研究发现信号传导上有不同。反的方面的,如果裴刚组系统性篡改不易发现的原始数据,那问题就严重了,很少职业科学家会这样做,正如Rosaline说的,当时中国最有信誉的老牌留欧留美的先生仍然在岳阳路的中科院上海分院。

12。Stegy223

完全理解你说的。从目前所看到的感到饶毅这次并不能被(也许一些网友这么想)简单地斥之为在“乱咬”人家成功的院士。但这绝不等同于就得认为院士组“系统性篡改”数据了。现在的情况是这个5-TM GPCR 是个科学公案了,目前是个悬案!

当然最好是当事人或接近当事人的内行们出来谈。

还是那句话,这不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涉及的是常规的生化领域的手段并且实验周期也很短。直接做这类分子研究的内行们肯定知道更多事实和情况,恐怕由于各种原因不想说不便说不敢说 ... 你把这一争论介绍进了文学城,无利益牵挂的外行们也许就会感兴趣探索起来了。文学城里有爱好科学的传统。这不夏天刚刚经历了这个所谓的“阎颜之争”。文学城里讲科学应该也不是件坏事. :)

13。Stegy223

博主雅美以负责任的态度把这事件介绍进了文学城,在此表示一下敬意。周末愉快!

14。Forever Lily

作为一个大学的校长,饶毅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映射着学校。对待基金委质询您应该及时反馈,揭发其他学术不端应通过正常渠道,就事论事是正常的思维,不要耍小孩子那套:为什么只盯着我,不打他们 他们明明也干了坏事…太幼稚了!这种负面的舆论已经导致首都医科大学成为学术界的笑柄!一所网红教授领导的网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