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乌克兰战争究竟怎么样了?
文章来源: 土狼2024-05-06 05:22:22

作为普通人,能知道的东西十分有限。比如文件分各种保密级别,什么普通级别,加密级别,绝密级别。本豹从小就不喜欢沾密,因为知道的越多越麻烦。风花雪月吃喝玩乐,玩什么不好,玩秘密不适和自己。我一直都想不明白那些要求背景调查的工作那样的炙手可热。人和人不一样吧。

但作为普通人,本豹偶尔还是对报纸杂志看看的。这玩意儿就是让不需要保密级别的全世界草民看的。恰逢2024这个大选年,各类新闻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从前说过,各大新闻媒体里,我比较喜欢看的是相对中立的,比如《读卖新闻》。而和美国的媒体相比,我更喜欢看欧洲的媒体,比如德国的和英国的。今天看到英国《卫报》刊登的一篇有关乌克兰战争的文章,标题是:普京在门口,乌克兰人看着前线离自己靠近。

截图如下。

看了这样的文章,我联想到由裘德--洛主演的二战大片《兵临城下》,那个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狙击手的故事片。中国60年代也拍过国共内战题材的《兵临城下》。

兵家都知道,兵临城下是极为危险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对于防守一方是被动的挨打。因为一旦城被破了,就是彻底败了。但兵临城下也并非一定意味着防守的一方会输掉。裘德--洛演的《兵临城下》最终就是苏军抵抗住了德军的进攻。所以,被围困虽然被动,但也并非就是定局。

看到《卫报》的这篇报导,本豹忽然意识到一段时间以来,乌克兰战争已经很大程度上从头版撤到二线了。这次每天互发导弹无人机炮弹,每天流血的战争已经让位于大学里的抗议示威,赦免学生贷款,流产权力。为了2024年的大选,两党都在能为自己政策加分项上大书特书自己的政绩,对进展不顺的方面,要么一带而过,要目闭目不见避而不谈。

对于一场战争的胜负,衡量标准其实很简单。但不幸的是,很多人把战争成本和战争结果狡猾地混淆起来。比如X国和Y国战争,最后Y国占领了有争议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而X国却认为自己赢了,因为声称战争中自己士兵和对方士兵伤亡比为1:3。

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同意Y国赢了,但X国的国王坚称自己赢了。有常识的人看问题看结果,而X国的国王输了结果,只能用所谓的战损比这样的成本来说事儿。要按这个逻辑,不战而降岂不是战损比更小,完全不需要伤亡了。其实,X国王的逻辑和阿Q被打了以后狡辩说是儿子打老子一样可笑。

在俄乌战争高强度进行了两年半后,《卫报》的这篇文章对于乌克兰来说是明显的利空。这是不是近来美国主流媒体上渐少此类报道的原因呢?各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交战双方无论怎么吹己方的神勇都没有问题,同时怎么报道也同样无法改变客观的事实。

记得70年代,国内每天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每天都报道越南北方军队每天打死打伤多少南越士兵。估计南越方面也同样会有同样的报道,但内容是南越军队打死打伤多少北越士兵。这样的口水仗显然不能一直照例舞照跳马照跑,岁月静好下去。当电视直播直升机从美国住南越使馆撤离人员时,南越的报道再也不可能进行下去了。甚至连南越都不再存在。

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我们从《卫报》或是另外的媒体上看见照片和标题写为“普京在基辅的门槛外”。那时大家还需要争论哪一方赢得了战争吗?英语里有一个说法叫做“大象在房间里”。就是说一件事情已经明显到无法隐藏或者被忽视。

无论媒体如何报道,战场的局势不会根据报道而改变的。如今《卫报》的报道让读者了解了兵临城下的危机。这样的局势是否会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扭转局势,还是防守者防线失守,世界在拭目以待。

豹子土狼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