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福观和幸福感看杨澜访杨振宁和翁帆
文章来源: 手拉手来2015-06-10 21:08:54

说到幸福我们都知道,幸福是一种感觉,它没有标准,没有样板,没有规律,看不见也摸不到。可是幸福观则不同。

普通的幸福观自然是把物质条件摆在首位的,没有一个很好的物质条件作为基础,哪儿来的幸福感。就像那句话说的,贫贱夫妻百事哀。

贫贱夫妻是不是百事哀,我们如果没有经历过肯定认为是的。所以每当有个女人嫁给了有钱的男人,每当年轻一些的女人嫁给了一个老一些的男人,人们都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她一定是奔他的条件去的,因为在我们的幸福观里,只有年龄相当的男人和女人在一起,生活才是幸福的。当然这个幸福的定义,是以夫妻生活为前题的。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男人和女人走到一起,确实有异性的吸引成分在里面,而且越是年轻的时候这种成分越多。但我们也应当知道,这并不是全部,否则我们岂不是随便跟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挑选,还要分分合合,要花很多心思和时间来寻觅呢。

所以,一个家庭的组成,虽然看起只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相爱就好,而实际上,却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未知的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对很多不符合我们觉得是正常现象的现象,表现出无限的好奇和不解。而我们又很想或以为我们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于是,纷纷对某一些事儿,或某一件事儿,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自己想像的是对的。

是的,这样的想法每个人都有。所以更多的人都是会按常理去生活,也就是说,很多人喜欢做一个常人。只是常人也不是谁想做就做,想不做就不做的。常人是多数,而常人就是常人。

记得前些年的时候,有一个报道,说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孩子,他是个天才,由于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而很多人什么都不知道,他觉得活着没有意思,因为他觉得他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了,于是自杀了。后来慢慢地科学家说了,很多天才本来脑子就是有问题的。

再后来也看到过报道,有些人特别喜欢赚钱的,是因为在感情上受了挫折,大脑的某个部分因为受到了伤害而损伤了,所以变得把赚钱当成了最重要的事儿了。我想这个结论肯定不是说我们现在的多数人了,现在哪儿有不喜欢赚钱的人呢?如果真那样岂不大家都成了脑子有问题的了。

时间,经历,年龄,都是能教给我们道理的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不到一定的年龄,没有足够的经历和阅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是没有办法全面的。当然我们到任何时候对某些问题都依旧会看不懂,只是很多普通的问题,或者过去我们觉得简单的问题,慢慢地看得出来,它们不是那么简单的。

感情问题就是这样的。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它不是说人们从吃不饱穿不暖改善到了能吃饱饭,不受寒了。眼前的这种改善,甚至让人们完全忘记了过去,不相信过去,痛恨过去。有的人甚至觉得我们原本就应当生活得像今天这样,当时没有,就是因为某个人的原因。不然今天的生活一定比现在更好。

好日子有标准吗?原本世界上有美国吗?如果5000年前就有美国,那么今天的美国应当是什么样呢?历史,就是历史。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看过去,同样要用过去的标准来看今天的话,很多人和事儿,那就没法说了。

小的嫁给老的,年轻的嫁给大叔,男的可以嫁给男的,女的也可以娶个女的。这些过去闻所未闻的事儿,今天不都变得很正常了吗?所以人们按常人的想法议论一下也算正常吧。我们常人就不要再自己的圈子里,争得脸红脖子粗的了,没有意义。我们只是想法不同,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去看这些超出常理的事儿。可是,那些当事人,人家是认真的,那是他们思维范围里的正常现象。我们对他们的不理解,是他们也不理解的,也许他们也在想,我们的脑子里到底是怎么想问题的。

幸福观,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人很简单,愿意就幸福,满足就幸福,而有人则不同,不但要自己觉得幸福还要让大家看着也幸福,那样才是真正的幸福。那么哪种人的幸福来得更简单,或者说是真正的幸福呢?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是为自己活着的,还是为别人活着的?

为自己活着的人,想自己想得多,为别人活着的人想自己的同时,好像在为别人着想,想让别人也认可自己的生活,可实际上还为了自己,难道不是吗?其实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这也是一种观念,就是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这是一个常人的理儿吧。

最近由于杨澜访谈录节目,杨澜采访了杨振宁和翁帆,大家对他们的爱情有了又一轮的议论。回想11年前他们刚刚结婚的时候,人们对他们的看法,和今天来比,我们不觉得大家的观念已经有了一些改变了吗?很多人从原来的不能接受,变得说可以理解了。

毕竟,11年的婚姻生活,展示给我们的杨振宁和翁帆比11年前的他们看上去并不差。说句心里话,刚刚听说这件事儿的时候,我不理解的不是杨振宁是不是应当娶翁帆,而是翁帆为什么选择了杨振宁。毕竟他们的年龄相差的太大了。

但前几天看了那个节目后,不知道为什么,我有点理解翁帆了。其实感情生活是要靠过了日子才知道怎么样的,它除了年龄上要般配是为了生活得协调外,更多的其实还是婚后夫妻间的默契。因为从来没有过这样年龄差别的人作为夫妻关系生活在一起,而且一生活就是11年。

很多人也说了,看上去杨老还能活一些年,感觉得到有人担心翁帆是不是还能坚持。讨论这个话题的人,我想绝大多数都是在婚姻里的人吧。我们的经历让我们应当知道,没有感情的婚姻不是想坚持就能坚持得住的,当你不想过的时候,你就说有千般的理由都无法说服自己再忍一忍,哪怕是一刻。

同样,当人们有了爱情,有了要在一起的愿望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我们都从年轻时候走过来的,如果没有那种冲动,谁都是剩男剩女了,还会走到一起吗?同样很多人过着过着离婚了也是一样的道理。除了婚后实在无法磨合的原因也跟当初的冲动有着关系。

人年轻的时候想得少。不是有个说法:夫妻都是因为不了解走到了一起,又因为了解了所以分手。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杨振宁跟翁帆都不是普通人,翁帆也有过婚姻。有过婚姻的人,跟没有过婚姻的人是不一样的,她对她的婚姻有自己的评判,她对跟她同龄的男人有她自己的见解,而她本人的幸福观,爱情观,以及她的经历和阅历,决定了她自己的人生观。

我不觉得翁帆完全是为了我们常人想象的原因嫁给了杨振宁,当然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崇拜杨振宁,而杨振宁喜欢也爱她,那么她爱上杨振宁似乎也就成了自然。而且通过11年的婚姻生活,翁帆确实成长了。我也相信,翁帆肯定有过挣扎,但是想想我们每个人的婚姻生活,有几家没有过挣扎呢?

看看那些离异过的人们,有多少是我们认为真正需要离婚的,又有多少是真正觉得他们的婚离得是对的?所以,翁帆的挣扎跟我们的挣扎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说有,那就是我们挣扎的原因不大一样而已。

有人因为对方越来越不务正业而挣扎,有人因为对方的强势而挣扎,也有人因为与对方家庭的交往有困难而挣扎,同样也有人因为夫妻生活不和谐而挣扎。婚姻生活里的挣扎,没有多少区别,也没有谁会有真正的特别与别人完全不同的原因。这就好像我们做饭做菜一样,就那几样,只是看你怎么组合,谁炒谁而已,因为内容的不同而味道不同,但最终都是饭和菜。哪个好,哪个不好,这还不是得看每个人的喜欢吗?

幸福观和幸福感,不是一回事儿。用幸福观去看幸福,衡量幸福得到的是不是真正的幸福,用自己的方法去寻找自己的幸福生活,虽然被人议论和指责,但自己感受着幸福,那是不是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人而异吧。

我们多数人活的是物质生活,赚钱,花钱,多赚,多花都是幸福。有些人活的是精神生活,只要跟喜欢的人在一起,困难一些感觉不到,日子难一些也不觉得难。那么恰好有人在物质条件完全满足了的情况下,还在精神上彼此相恋,走到一起的话怎么会不幸福?

我们对于杨振宁和翁帆的生活只看到了表面上的条件,尤其是年龄,有人把杨振宁娶了翁帆,跟普通老头喜欢年轻女孩子相比,把翁帆嫁给了杨振宁,跟那些追逐利益的女人相比。我觉得错了。杨振宁的智慧和翁帆的素质和气质,不是普通人能比的。当然我们也不能说那些嫁给大叔的,嫁给有钱人的就单纯是为了利益。婚姻本身跟利益是分不开的。

看过杨澜无数的访谈节目,被访者可以说是形形色色,虽然其他人的私人生活不像杨振宁和翁帆这样让人有争议,而每期节目上耀眼的都是杨澜。可是这期节目却让人感觉不同,杨澜显得不那么显眼了。觉得翁帆看起来比以前更成熟了,她的眼神,表情以及表达,都在显示着她与普通女人的不同之处。

她没有那份张扬,没有那种对幸福生活的刻意刻画,没有眼泪,也没有嬉笑,这与其他所有被访着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不平常的表现,正是翁帆与其他女人的区别。也许正是杨振宁看上她喜欢她甚至爱她的重要原因。

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很多人对他没有早一些回国为建设中国做贡献,但我觉得他无论在哪里,对中国的贡献都是巨大的。今年的杨老已经93岁了,但是你看他的从容,看他的脑力,说话的反应,都不是普通老年人能比的,他从81岁开始回到了清华园,很多人都说他是回来养老来了。

我不这样认为,他是带着他一生的成就和智慧回来的,他的智慧不仅仅是他拿到了诺贝尔奖,而是他这十几年的时间在为中国培养着人才。要知道,以他的智慧,他的观点和主张以及建议,也许是咱们国内多少专家教授一辈子都琢磨不出来的。

这跟咱们生活中的很多人和事儿是一样的,一样的问题,对于有些是人来说小菜一碟,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却是终生的难题,这样的例子也许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所以,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也许是过去就回来大一些,也许不是。但11年前回来了,至今还在带学生,这同样是贡献。

他过去回来需要的是边工作边研究边总结,而今天他回来了,是带着他所有的成果和他依旧聪颖的大脑回来的,这个贡献是不是更大,要在若干年后才会知道。就像杨老自己说的,他和翁帆的生活,要若干年后才能知道,是对的。

于杨老来说,他会是随便的一个年轻的女人就会娶的吗?如果他真是那样的老人,恐怕不会等到有翁帆吧,可以找一个更适合他自己的。翁帆也一样,她的经历和长相以及家庭状况都很普通,有的人感觉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她需要一个更好的生活,而这个生活只有杨振宁能给她,所以她屈嫁了杨老,想过几年就能享受物质生活和名誉。更有人说为了美国公民的身份。

这样的想法要在若干年前也许成立,其实今天看来没那么复杂。想住清华园,想要美国公民身份,不需要通过去嫁一个相差50多岁的老人来获得吧,我们今天多少人都是美国公民了,哪个人需要那么惨地嫁给一个爷爷级的男人才得到的身份?不需要。

住进清华园,说是杨振宁的夫人,这些都不值得用自己的青春去换取,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要好好想想,如果给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们会要吗?所以,不难看得出来,他们的爱情也好,婚姻也罢,其中也是有爱和感情的成分的。再说,即便就像翁帆说的,她是由对崇拜杨老开始的,那又有什么错呢?

如果说有人就是为了自己喜欢和爱,就是为了自己的爱能放弃一些常人想象的难以忍耐的生活,我们就一定要说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吗?这还是人们的幸福观和幸福感的不同的区别而已。没什么别的。

我不觉得杨振宁和翁帆的感情能与娱乐界和商界的那些男男女女们相比,完全没有可比性。不管他们因为什么走到一起的,不管他们的婚姻能走多少年,就这11年的日子里,他们有眼前的状态和状况,我不觉得他们过得那么无奈和挣扎。

矛盾在家庭里无处不在,在婚姻里也如是,在外边再光鲜人,在内心深处也都免不了会有一点受伤的地方,而我们看着再不幸和再纠结的,理解不了的日子,也许那里都有着我们无法体会的幸福!

祝福杨振宁和翁帆吧,他们的婚姻跟我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只看到了他们年龄上的巨大差别,而对于他们而言,也许我们的日子只是多数人都在年龄上般配得令人羡慕。其他的呢?冷暖自知吧。常人看他们跟他们看常人没有区别,所以彼此都说服不了对方,只有时间,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都会发生改变,包括很多传统观念,理念,还有就是人们的幸福观和幸福感。相比于今天我们的争议,到了那时候人们就会感叹:原来过去还是这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