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绿皮火车 说高铁和动车
文章来源: momo_sharon2021-02-23 19:01:41

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位于南岭北侧的丘陵地带,且一直住在中学校里,学校就在山脚下,是真正的“开门见山”。

爬上山顶环看整座县城,除了山还是山,连绵不绝。幼小的心灵就根植下一定要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的雄心壮志。

六岁那年,跟妈妈去南昌看二姨,平生第一次坐了火车。

在京九线开通之前,江西的交通很落后,只有一条由东至西横贯赣北的浙赣线,而整个赣中和赣南出远门只能坐长途车,道路又不好,苦不堪言。

妈妈带我从广东省的韶关走。韶关是京广线广东省段第二大站,位于粤北,靠近赣南,当时很多赣南人去北方都选择在韶关坐火车。我上大学时还从韶关搭过。

和妈妈坐那次是冬天,很冷。我哆哆嗦嗦,缩着脖子,查票时检票员一只手突然伸进我脖子里,把衣领扯了起来,大喝一声“站直了!”。冷不丁被冰冷的手接触,我打了个寒战,又被大声呵斥吓了一跳,马上就站直了。

“超过一米二了,补票去!”。检票员毫无表情地命令妈妈。

妈妈只买了一张成人票,以为我还不到一米二,没想到我被一吓,身体挺得笔直,结果就超了,妈妈只好又去买了张半票。

在火车上的情景已经忘了,但很兴奋。以往只在电影上看过火车,就特别想坐,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回去后可有得在小伙伴前吹嘘的资本了!

但六岁坐过一次火车之后,直到上大学,就再也没见过了。

那时所有的客运火车都是绿壳的,被称为“绿皮火车”。




上北京的大学,千里迢迢,唯有坐火车。

绿皮火车没有空调,只有风扇。夏天闷热,冬天寒冷,但票价便宜,学生票半价。高铁出现之前,那是全国人民出行的最佳选择。

绿皮火车车速慢,除了特快,普快停留站多,耗费时间长,我印象里就没正点到达过。偶尔有哪趟车正点的话,反倒会认为是不正常。南昌开往北京的那趟,时间表上显示是36小时,可实际运行往往超过40小时,我坐过的一次甚至长达44小时!

夏天还好,春运期间的那个拥挤,简直像场噩梦!

春节,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合家团圆的节日。再远再累,在外求学、工作、打工的都要赶回家。全国人民大转移,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每次车都200%超员,过道、车厢接缝处甚至厕所,都是人!根本无法通行!虽说在校大学生返家由教育部门统一提早订票,都能保证有座,但座位周围都是人,根本不能动弹,每年春节回家都像遭一次大罪。为了避免上厕所,我一般都选择少喝水、少吃东西,尽管如此,由于上厕所次数少,又无法活动,每次都觉得肚子很不舒服,到站后腿都是肿的。

但我更同情那些没有座位,只有站票的乘客,大部分是外出打工的。扛着被褥衣服,一身的邋遢、一脸的疲乏。为了一家老小的活计,远离故土,拼死拼活,一年只有这个时候才有盼头。后来知道很多农民工被欠工钱,更感觉到一丝凄凉和悲愤。




绿皮火车也有很多乐趣:乘车时间长,为了消磨时间,很多人打扑克,一打就上瘾,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高声吆喝,甚至吵口的都有,好不热闹。还有一般都带上各自特产,整个车厢香味四飘溢,勾人食欲。或者列车停靠某站时购买一些当地特产,其乐融融。

坐绿皮车一个最大乐趣就是看窗外的风景。绿皮火车车速比较慢,沿途景色可以慢慢欣赏。不像高铁,一晃而过,啥也体会不到。我坐绿皮火车最爱靠窗坐,啥也不干,就盯着外面看,高山、河流、平原、田野,都令我着迷。




绿皮火车喜结良缘的故事也不少。坐绿皮火车很容易和邻座聊起来,谈得来的就成了朋友。我有一个女同学就是因为坐火车和外校男生认识,一见钟情,结果成了一对,毕业后结婚,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分开。

工作后也选择绿皮火车出游过几次,但已不习惯硬座,都是卧铺或者软卧,舒适度自然不是硬座可以比拟。后来出了国,回国时,除了飞机,几乎没坐过火车。再后来有了高铁,绿皮火车,彻底从生活中消失了。

一直都搞不懂高铁与动车的区别,为了写这篇文,特意网查了一番,才算明白了怎么回事。

高铁指的是线路,比如西成高铁、武广高铁、京沪高铁,说的就是这条高铁线路。
动车指的是车,就是我们常常坐的G、D字头的列车都是动车组列车。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喜欢把“D”字头列车称为动车,“G”字头列车称为高铁。而很多人不清楚高铁和动车的区别,其实说的就是G字头和D字头列车的区别。

1. G字头列车票价比D字头贵。G字头列车只能运行在新修的高铁上
2. D字头二等座不仅能在普通铁路上运行,也能在新修的高铁上运行
3. G字头列车速度比D字头快
4. 通常G字头车型内部设备要好一些,更先进,比如“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基本上都是“G”字头。

D字头列车一般只有一等座、二等座,G字头绝大部分列车除了设有一等座,还有商务座,特等座,环境更好。

第一次坐高铁是2010年,春节期间从上海到北京,卧铺。因为都在晚间运行,睡一个觉就到,因此都没来得及体会一番。

后来因为做贸易,与天津保税区有业务往来,经常去天津,都是先飞北京再坐动车去天津。北京与天津都是短途运行,因此感触也不深。但是闹哄哄的车厢以及污浊的空气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程密闭式结构,中国很多人不讲卫生的陋习,使得空气中总是弥漫着一股呛人的大蒜味,闻得我难受死了,还不如绿皮火车可以开窗呼吸新鲜空气强呢。还有就是不顾旁人感受大声喧哗、打电话,就像菜市场一样。有一次有个大妈从北京刚上车开始就打电话,一直说到到站。嗓门洪亮,七大姑八大姨、张三李四的,全程下来,她家的基本情况整个车厢的乘客也都摸清了。

18年跟着姐姐从北京去青岛,也是动车,全程4个半小时,总算好好地体会了一把中国动车到底咋回事。

乍一看,车厢内设施很像日本的新干线,但明显不如新干线整齐干净。全程依旧闹哄哄的,全然没有新干线的幽静舒适。

动车快餐极贵,最便宜的45元,一般都是60元以上。米饭质量低劣,菜式简单、味道淡白,难以下咽。为了体会生活买了一个,吃了两口就不想再吃。因为早就知道如此,姐姐上车前带了好多水果和零食。车厢内乘客也大都自备干粮,来回一趟餐车里的快餐并没有卖出多少。

最考验人的是厕所。听说中国动车设备大部分进口于日本,可为何一到中国就全变味了!

一进厕所就是一股臭味,熏得我差点逃离,但厕所不得不上,还是忍着吧。

最可恶的是,不过4个班小时的路程,运行还不到一半,厕所就没水了!我的天,上了厕所不洗手怎么可以?好在我们带了很多湿巾纸,用纸使劲擦,才消除了一些恶心。

我跟姐姐说,以后再坐动车,坚决不喝水,尽量不上厕所!

日本的新干线厕所,一点异味都没有。中国要想达到日本的水准,还任重道远。不是铁路线总长度世界第一,动车组世界第一就以为达到了巅峰。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一则是写带桥口老师回家乡一文中提到绿皮火车;二则是因为春节期间有诗友提到我们之前经常使用,而今几乎快销声匿迹的事物,突然想到绿皮火车,结果勾起了所有人的回忆,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也把我带回到那段岁月。坐绿皮车时,正是人生最灿烂的年华,这滚滚的车轮,承载了多少成长的脚步、青春的热情、无忧的快乐、无虑的挥洒。

人生也像绿皮车,逝去的,永不再来。只在回忆中,再度咀嚼那滋味。。。


【浣溪沙】绿皮火车 
墨脉 

南柚北梨百味熏,乡音土韵暑寒闻,
满厢腾雾惹心纷。

闲望山河生幽寂,坐谈趣事度晨昏。
别时不舍似亲人。

 

【七律】绿皮火车
墨脉

碾过原野碾过湾,千里家园是日还。
满载几厢来往客,轻摇四座陌生颜。
炎凉磨砺神情乏,南北奔波世道艰。
滚滚车轮飞逝去,唯留残梦忆斑斑。



中国最引以为豪的就是修建了青藏铁路,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确实是世界一大壮举。随着我演唱的《天路》,我们一起走一遭,一起上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