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夜话之三:脂砚之父义门先生(兼答网友提问)
文章来源: 唐乾砚2014-05-05 15:59:23

  “认识脂砚斋”在文学城张贴后,有网友问:何焯入直南书房,把女儿放在八王爷府怎么就召祸了?

   所谓“南直召祸”,发生于康熙朝诸子肆谋夺位的大背景之下。
储君之位,康熙先是立皇后所生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因不满意而废太子,太子之位空缺,康熙放话"选贤",于是阿哥们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八阿哥
允禩的老师何焯,是康熙朝著名学者,生于顺治十八年,苏州府长州(今崇明)人。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采纳李光地的举荐,召义门先生入直南书房,不久“命侍读皇八子(允禩)府”。允禩将何焯视为发展南方人脉关糸的重要纽带,何焯则认为全无阿哥骄纵之气的允禩,为人谦和,待人亲近,勤敏好学,因此在汉人学士和官僚乃至皇室成员中,竭力打造“八贤王”的贤德形象。

  康熙四十六年(1707),何焯父亲去世,何焯回乡丁父忧,
允禩采纳福晋(郭络罗氏)之言,将何焯的幼女,周岁的脂砚留府寄养,视如己女,这不仅违反了清朝的法规,也有”结党营私“之嫌,给政敌留下把柄,为自己埋下祸根。

 康熙五十四年(1715)东窗事发,康熙呵斥允禩“行止卑污,
凡应行走处俱懒惰不赴”,停止其本人及属官俸银俸米,一大批与皇八子关系亲密的官员受到罢免和牵连。何焯“托女皇宫抚养”一事,被人揭发。康熙勃然大怒,将何焯的职位和功名尽行革除,逮捕下狱——这就是”南直召祸“的来龙去脉。

    接着何焯苏州府第“赍砚斋”被查抄,所幸在查抄的藏书中,
有人翻出何焯夹在书中的一封信笺,其内容是何焯退还吴县公官所赠送的金钱,康熙亦因此消减了对何焯的一腔怒火。何焯作为朝廷高宫,拒收贿赂,且并不张扬,足见其德行清正廉洁,康熙为之感动,加上何焯上奏的数百字《申辩书》笔划端正,事实清楚,词正辞严,康熙又觉得何焯犯罪,事出有因,应予见谅。不久,何焯被释放,查抄的书籍被发还,仅免其官职,仍留武英殿。


 康熙五十七年(1718),何焯托病辞官携幼女脂砚离京返乡。
归途中,父女一边访古探友,一边写诗抒怀,义门先生感念栽培他成才,荐举他为拔贡生的崇明乡亲父老,感慨地写下了一首示歉诗:“江上春生归已久,栖栖九陌竞谁知。一竿自断鲈乡老,不用刘生五字诗。”

      康熙五十八年,何焯父女回到苏州,康熙六十年,何焯染病,
次年(1722)何焯弟子金农对外宣称,62岁的何焯“不幸病逝”。然,坊间不时有何焯“尚健在”的传闻。

      2006年,定居美国二十多年的临桂燕怀堂王氏后人王孝恆先生,
在搜集考证先祖事迹的过程中,看到先祖王必达《养拙斋诗》,其中这样一段话,跃入眼帘:

     王 必 达 《中 元 祭 外 祖 家 感 成 二 首 》其 一 小 注 云 :“外 祖 之 祖 讳 焯 ,学 者 称 义门 先 生 。”另一小注曰“外祖之父元时,简州牧”(王 必 达 《养 拙 斋 诗 》第 十 四《筐 余 稿 》第 十 七 页 ,光 绪 十 九 年 王 氏 家 塾 刻 本 )。

    此二首诗传达了重要的信息:临桂王氏与苏州何氏是姻亲,
王孝恆先生亦既王何两家共同的后人,因此开始关注苏州何氏家族。

    从2006年到2014年,王孝恆先生查阅了大量资料,
发现了何焯先生隐姓埋名的证据:雍正七年出生的何元时,是何焯先生在69岁时的老来得子,这些资料证明雍正继位之前,义门先生为避祸而"诈死"的传说,绝非空穴来风。

      何元时,雍正七年出生,乾隆18年癸酉年,
以江苏太仓籍参加乡试,顺天榜举人。乾隆37年,以"元"姓,"时"名,"元时",出任华阳知县,41年任简州牧,据仓州志.人物.记载:何元时八衮能文方是健,一生积德不为贫。老先生卒于嘉庆二十一年,时八十有七。

     元时之子未曾出仕,隐居桂林,以师爷为生,育一女,适临桂王氏,
即桂林西园的主人,资政大夫(因子而诰赠)王诚立。何夫人育四子(必/达,蕃,敏(耀文),镛)。元时子媳殁於桂林后,均由女婿王诚立扶灵柩归葬苏州何氏墓地。

     康熙六十一年,义门先生看到雍正继位已成定局,
更知雍正冷若冰霜心狠手辣,即使继位初期,“维稳”压倒一切,但政权稳定后,必会清除异己,强力打压八皇子及其所倚重的大臣,万般无奈之中,只好选择"欺君",隐居避祸。
  "诈死"之后的何焯,以他的学问与才华、以他的经验与阅历、
以他的性格与修养,在那样一个与过往隔绝十九年的隐居生活中,最有可能做什么事情呢?——显然是读书与写书。那么与此有关的文字记载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石头记》及其有关的批注点评文献中。欲知结果,请看红楼夜话之四:义门先生与《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