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的日子里-探亲成了自费公派
文章来源: canhe2023-09-16 12:48:49

在瑞典的日子里-探亲成了自费公派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不但给中美关系破了冰,促发了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带来了中国出国留学的春风。小平同志发话说,”出国留学的脚步要加快,路子要越走越宽。“ 又说“留学生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不过八十年代的出国留学还是以公派为主。出国留学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心愿和奋斗目标。

1988年春,我收到在瑞典访问学者先生的来信说,他转读一个MD学位了,在外超过一年,你可以来瑞典探亲我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我很认命地夹着尾巴做人,更加地与世无争。如我母亲所说,没上到大学就是一座没结顶的宝塔,就是一堆废墟;没有学历,出国的念头我一点也没有。我也很不愿意到领导那里去要求出国探亲,但为了先生,我勉为其难了。

学校外事部W处长听了我的要求后,一句话就回绝了我,”让你先生回家来探亲吧!“我一句话都没说,收回了申请书。

二个月后的五月,我接到先生的电话说,你很快就可以收到瑞典隆德大学的邀请信,一连几遍强调,这是你的权力,你一定要据理力争!准备好的话一句都没说出口,那边电话就挂了。说到电话要离题多说二句。那年头打国际电话简直就是奢侈,论分钟算,记不得多少钱一分钟了,总之,几分钟就能花掉我一个月的工资,我们得先在十几天才能收到,一个月才能一来一回的信里约好打电话的时间,准备好精打细算直奔主题的话语。) 

果然没过多久,我就收到了先生附有瑞典隆德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邀请信的来信。先生在信中说,他的导师Dr.Lundquist很关心我们,觉得我们这么长期的两地分居不可思议,让你来探亲也是Dr.Lundquist提议的,在听说没成功后,Dr.Lundquist问,要如何才能让你太太到瑞典来与你团聚?我告诉他,我们允许外出的人员一定要学习新知识新科技,邀请方有经济资助才行。Dr.Lundquist问清楚了我所做的工作,请他们设备科的科长写的邀请信。邀请信上的确有写提供我每月3500-4000瑞典克朗的资助。1988年瑞典克朗与人民币的兑换率好像是1比1,那时我的工资就几十元而已。

我犹豫了好久,就怕再吃闭门羹,怕羊肉没吃到染一身羊臊气,最后决定先到先生国内的导师,我们的老院长那里请教一下,我跟他有过私下接触,同游过宜兴善卷洞,一位非常慈爱可亲的老头。

CW院长很热情接待了我,他说你当然可以去啊!没有学历没关系的,你不是去拿学位,你就是去参观学习,能学多少是多少。英语呢,你最好一般的生活用语要会,方便自己,其余的你先生都可以帮助你的。

我鼓足勇气,再次为探亲去了学校外事处,向W处长递交了瑞典的邀请信。不管结局如何,也算给先生有个交代吧。

意想不到的是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一两个星期后我就被叫到外事处去一趟。W处长接待了我。他说你的出国申请我向院长和书记都汇报了,好消息!你的申请被批准了!作为自费公派人员出国访问半年。国家有规定自费公派生,对方单位如是学校帮助找的,对方的经济资助三,七开,你因为是自己找的单位,可以二,八开,就是说我拿大头80%。自费公派是没有服装费的,你自己准备吧,护照和签证部里给你办。(我所在的医院学隶属二机部-在北京)你从北京机场出发。

写这段经历时,我梳理头绪,想不出我的机票是谁买的?先生说肯定是他买的,但也记不清怎么买的,怎么送到我手里的。那时没有电子机票,我一点也没有印象有收到他寄来的飞机票。不管怎样,我出国探亲的事是确定了,揪头发有感觉-痛。

大事没有一撇的事我不敢声张的,怕节外生枝,夜长梦多。那时已经有听闻,有人从出国的飞机上被揪下来,取消出国资格。

事情进展很快,科长H先生找我拟定了出国访问意向书,上面要填写学习方向和具体项目,记得我们认真讨论后写了与我所从事的工作相关的仪器设备电脑管理和进口仪器设备引进的项目调研。外事部还带我到市有关方面做了具有法律效果的经济资助二八开的公证书。

出国探亲的喜悦被这意向书,公证书带来的重担,压力冲得烟消云散。(待续) 

经过三个多月的高热和干旱,休士顿总算有雨凉快了下来!